目录
|
周期性危机是指一个循环周期中所累积的矛盾爆发出来,通过对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的破坏,来结束一个循环,而成为新的第二个循环的起点的危机。
周期性危机有以下基本表现:商品卖不出去,市场饱和,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量积压,支付手段严重缺乏,信贷关系遭到破坏,现金奇缺,信用丧失,生产遭到限制或停产,失业大量增加,饥馑严重,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方面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又卖不出去和被毁坏,企业倒闭和被廉价拍卖,生产力和产品大量浪费和破坏,政治统治制度动摇,阶级斗争尖锐。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是整个周期循环的基础。而每一次危机之后,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那么,怎样理解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呢?
首先,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走向经济复苏和高涨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社会各部门,各企业的投资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加之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又千差万别,因此,从整个社会看,固定资本的再生产更新期是不同的。但是,经济危机却常常是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起点。在经挤危机爆发时,流通滞缓,生产缩减,工人大批失业,社会总供给锐减。但由于消费并没有停止,危机经过一个时期之后,社会总供给大大超过总需求的矛盾逐渐缓和,社会生产由急剧下降转入停滞状态,于是危机阶段过镀到萧条阶段。这时,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所造成的困境,挽回危机造成的利润损失,在极端困难的市场销售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之外,还迫切需要采用先进技术,用效率更高出新机器替尺更新原有机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在萧条阶段,工资较低、游资充足,利启、率也较低,易于取得贷款和廉价劳动力。于是,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缓和,资本家在逐步恢复生产的同时,便自然而然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引起了对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首先促进了有关技术装备加工制造部门的恢复和发展。而这些部门的发展,又促进了与之紧密联系的能源工业、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引起对消费资料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增加,进而又带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其他各种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发展。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就一环扣一环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萧条阶段逐步过渡到复苏和高涨阶段:由此可见,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的物质条件。
其次,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新的经济危机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一,由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了新技术、高效能的技术装备的普遍采用,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加剧了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旧病复发。陷于盲目的扩张膨胀之中,新的比例失湃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各个企业雇佣的工人人数相对地甚至绝对地赂少了。生产规模的扩张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又将再次尖锐起来,必然要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导致新的经济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的谷底准备了物质条件,又为下次危机的爆发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横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但绝不是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社会的基本矛盾
1、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爆发,它的影响遍及全国以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中间性危机则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和某些地区,不象周期性危机那样深刻,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而被称为“地方性”的局部危机。
2、周期性危机是有规则地反复出现的,是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开始;而中间性危机则是非周期性出现的,往往是周期性危机的“先兆”或“余波”,是周期复苏或高涨阶段展开过程中的间歇。中间性危机还往往带有特殊性,即由某种特殊事件如天灾、战争等某种重大事件所引起,因而被称为“特殊性”的局部危机。
3、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因而在周期性危机之前,必然有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危机阶段又必然有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下降;而中间性危机不是周期的起点或结束,往往是周期的“中间环节”,它的发生并不同固定资本投资的大量增减相联系。由此可见,中间性危机是一种带有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一种补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