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

目录

  • 1 什么是列宁新经济政策
    • 1.1 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
    • 1.2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1.3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原因[1]
  • 3 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列宁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

  苏俄在十月革命以后,首先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1921年则转变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直接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各种尖锐的矛盾。为了渡过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1918年春天直至1920年底,帝国主义对其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国内也爆发了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苏俄面对内忧外患,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之1920年爆发的自然灾害,使得苏俄的农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损失,经济的凋敝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人们不满的情绪日益滋长,工农联盟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针对当时的紧急情况,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转变了发展战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了由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

  推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俄国的落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宁所言,俄国打开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但是,就俄国具体国情而言,则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方面都欠发达,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列宁在1918年指出:“按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权力量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的还要先进,而同时按相当完善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按文化水准,按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准备程度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难道不明显吗?”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的国家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列宁和俄共提出有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2、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后因国家没有足够的工业品可资交换,遂放弃产品交换的做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 10月 , 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 1924 年 ,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价值,规定工商业税额。

  3、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17日 ,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 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赁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赁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

  4、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国家企业和合作社管理制度也作了改变。国家企新界附近的村落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受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属中央工业处管理领导。托拉斯的财产属于国家,但国家非经合同协议无权动用托拉斯的财产和产品。托拉斯的财务和商业活动独立。职工由各企业自行招用,不再由国家统一调配 。废止劳动义务制。 1921年9月,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工资级别问题的规定,改变过去的平均主义作法,实行按生产率高低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1921年10月,政府发布法令给予合作社以完全独立经营的权利。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这一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原因

  1924年列宁死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积累资本进行国家工业化并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他全面引进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制定出台时间过短、思想的不成熟,是这一政策很快被废止的间接原因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春提出来的,到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崭新内容。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果断地实行了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到从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的转变。它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向全党昭示出一个真理,即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种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成是最完整、系统、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观点,是颇为牵强的。因为从时间上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迫于当时苏维埃俄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形势做出的,是不得已的。做出这个抉择虽然是果断的、勇敢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例如对过渡时期的估计仍然偏短,对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理解仍然偏于简单;在解决市场同国家关系问题的原则方面,在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监督的原则方面,都没有超越已有的思想。此外,列宁总是把商品、货币、市场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等等。

  对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列宁和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这丝毫无损于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无损于新经济政策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与此相反,应以列宁开创的从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原则,完善新经济政策。然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继任者,没有深刻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方法论意义,最终导致了不是完善发展新经济政策而是最终否定这一政策局面的发生。

  二、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的骤然紧张,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直接原因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在实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政策,它的系统化和成熟还需要时间。然而,20年代中后期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逼近,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直接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革命胜利,世界革命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革命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理论或政策便失去存在的外部条件。因此,列宁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环境的重大改变。

  三、联共(布)全党特别是斯大林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决定性原因

  上面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被中止是因为存在着间接和直接原因,但这些原因仅意味着新经济政策具有被中止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然要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起作用。而联共(布)全党特别是斯大林的思想没有跟上列宁的脚步完成这一重大转变,仍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决定性原因。

  一些工农基本群众不很理解新经济政策,担心这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许多布尔什维克党员也想不通,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革命原则,搞资本主义。在共产国际中也有些革命家对此产生疑虑,对“租让制”想不通,甚至为此在国际会议上嚎啕大哭。在联共(布)中央核心领导层中,除了布哈林之外,所有人的认识都没有达到列宁的高度。先是托洛茨基,后有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公开对新经济政策予以指责。他们尽管用词不同,但共同点是认为新经济政策同社会主义根本对立,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倾向和富农倾向。而作为党内多数派关键人物的斯大林,在1928年以前基本上是坚定的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但斯大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退却”的层面上,因此他与党内多数派一起,支持布哈林与托、季进行论战。但是,由于他对新经济政策认识的局限,当1927年国内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国际环境开始紧张以后,斯大林便认为“停止退却”、开始“进攻”的时机到了。他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因此,斯大林断然否定了布哈林的意见,而采取“近似于余粮收集制”的非常措施。1929年,联共(布)将布哈林定为右倾投降主义并对之进行了斗争。同年11月,布哈林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29年的这场斗争在苏联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转折意义,它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阶段,扭转了作为建设路线的新经济政策方向,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

  斯大林应对中止新经济政策负重要责任。特别是整个中止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夹杂着他确立个人最高权威、翦除异己的私心,更使得人们对斯大林的指责批评与日俱增。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假如没有当时苏联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联共(布)党内以及社会上幼稚肤浅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又如此之短,仅凭斯大林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扭转乾坤的。

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就是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双重威胁,苏维埃政府实施了以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为粉碎外来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以至于发生了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暴动。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开始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这种实践的效果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比较好”的第一层意思。

  2、再说第二层意思。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说明列宁毫不拘泥于固定程式,勇于和善于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俄国实际,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思路。然而,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坚持,很快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取代。这种体制和政策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下来,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开创的计划经济模式,为集中各方面资源、迅速地强国强兵,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萧条之时,苏联却欣欣向荣,更显露出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优越性。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僵化并走向极端,其弊端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新的实际,对建设思路作出适时调整以至改变就十分必要而迫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当年,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胆地采取新经济政策,应该说是顺应时势、切合实际的明智之举。列宁的这种科学的创新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需要的。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比较好”,实际上是立足于中国当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的实践需要。

  3、接着说第三层意思。由于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废止了,因此,它还缺乏实践的充分检验;除了新经济政策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思路呢?也不能把它说死了、说绝对了。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其中就包含着可以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这种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进一步探索这样的精神在内。

  4、最后还有一层意思。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可以灵活,具体运行模式会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以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只是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说的。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具体思路、什么具体运行模式,有一点不能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 杨玲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11:20-21.
阅读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