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目录
|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因考虑的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
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依据开发对象的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机械性技术进步和生物性技术进步。机械性技术进步又称替代劳动型技术,是指对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设施等固定生产资料的开发改良,其显著效果是缩短单位生产物的劳动时间,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物性技术进步又称替代土地型技术,是指对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等流动性生产资料的开发,改善栽培、饲养方法,其明显效果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
一切能促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促进生态改善的技术都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具体包括:
(1)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的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
(2)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方法、施肥方法及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等。
简言之,农业技术进步有三种表现形式:(1)给定同样的投入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出,即农业生产率的提高;(2)现有农产品质量的改进;(3)生产出全新的产品。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4.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不是孤立的,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并且也表现出特有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体制:科技进步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是科技进步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它为科技进步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运行空间和基本织织与制度框架,对科技进步活动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面临着全新的约束和激励条件,必须尽快适应新的体制环境。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及其部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自然也在农业科技进步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科技组织只是在政府的计划支配下被动地从事农业科技进步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组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会逐步得以增强,市场的动力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会不断强化,政府将集中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实力积累,是影响科技进步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规定着科技进步的形式、内容、速度和质量。科技进步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如科学技术基础、经济条件基础、一定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资金投入能力和有效的社会需求等,这些条件无一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科技进步,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循序渐进,走切实可行的赶超之路。
教育: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技进步的最终主体是人,整个科技进步活动是人的主动的、自觉的行为,科技进步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各相关科技进步主体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取决于技术进步相关人力资源潜能的有效发挥。
国际环境:当今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正以指数曲线迅速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竞争。国际竞争将成为影响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许多国家的农业科技体系在不断的改革和重组。有些国家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的投资,有些则把自然资源的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其它国家也在考虑如何调整今后的科研方向。要正确地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变化特点很有意义。
对农业科研和知识的需求变化:农业问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农村不但是农业的问题,而且对水资源供应、休闲和资源保护都关系极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退化从反面证明了农业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管理技术的研发。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农业发展的前途在于专业化和拓宽外部市场,农业竞争力不再取决于生产成本,而取决于产品质量、及时供应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市场信息以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将更加重要。传统的研究集中在增产和降本,今后更要考虑到整个的供应链,包括生产者、贸易商、加工者、零售商等相关主体。
农业科研和知识的供给变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日最重要,不仅能改进传统研究技术的效率,而且可以克服传统技术的约束,使农业技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基因标记和组织培养技术也已进入生产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潜力目前还很难估计。信息技术研究同样是改变农业面貌的重要力量,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应用潜力。
农业科技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国有与民营科研机构之间分工的发展变化。公共研究机构的效率和责任将得到关注和强化,尽管不能指望公共研究机构盈利,但它在使用公共资源上应当是有效率的、负责任的。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加强了公共活动目标和任务的细化,并相应加强目标评价机制。责任制管理意味着由投入为导向的管理转向以产出为导向的管理,公共科技活动将实行项目制,明确活动的内容、目标和产出。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公共研究机构将收缩战线,集中力量攻破重点,其它任务将分给民营机构承担。那些公共品性质比较明显、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科技任务将主要由公共科技机构承担,国有与民营科技机构之间在任务分工上将处于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中。
农业科研一方面要贡献于整体的经济发展,还要解决好食物供给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农业科技的计划工作将日显重要,科技机构不仅是高效率的,而且要对外部急速的发展变化,灵敏适度的作出反应。制定科技计划,要与科技组织的特点相适应。科技组织在内部管理上有一个效率问题,在适应外部环境上有一个适应性问题。如果科技组织的效率和适应性都低,那么就需要解散或重组;如果效率和适应性都高,可以对发展战略作进一步改进,以保持领先的位置:如果科技组织的效率较高而适应性较差,就要在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如果科技组织的适应性较高而效率较低,就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能力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一个好的科技组织不但能及时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注重内部管理,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适应性。
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日)和弗农·拉坦(美)在探讨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时,提出了著名的“诱导技术变革”理论。假定市场价格能够正确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供需变化,则农业技术进步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引起的。对于劳动较为稀缺的国家,相对较高的劳动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农业机械性技术进步模式;对于土地较为稀缺的国家,相对较高的土地价格将会诱导农民选择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此外,政府应该以如何消除缺乏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对农业增长的制约为基本出发点,利用市场价格信号,诱导农民选择能够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方法。
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积规模狭小,不足1.5 亩,而相对应的劳动供给富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庞大。因而,从诱导技术变革理论分析,生物技术进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选择生物技术进步模式并不意味着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排斥,实行农业集约经营需要机械化来解放生产力。在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机械技术的使用,二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生物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的大量增加,并使其价格相对于土地和劳动的价格有长期下降趋势。
要素的生产率可界定为给定时间内单位要素的产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和劳动。估计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影响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对产出和投入变量取对数,可将函数写成线性形式。函数中的投入系数代表投入的产出弹性,投入的产出弹性总和被当作生产的规模收益程度的指示器如:
LnY = aLnL + βLnN + γLnC + ε
其中,Y为产量,L为播种面积,N为劳动,C是资本,ε为残差项,度量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技术发进步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60%~80%,中国约为35%。
农业生产率提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要素投入既定时产出增加;二是生产同样多的产量所需投入减少。具体的讲,如果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不变,由于生产率提高,农业产量将会增加;如果对农产品的需求固定,农业生产率提高则会节约出资本、土地和劳动,即产生农业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