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优胜劣汰机制

目录

  • 1 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理解
  • 2 优胜劣汰机制对企业活力的意义
  • 3 优胜劣汰机制的市场环境

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理解

  根据经济体制分析理论,计划和市场是人类社会经挤活动、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集中计划,排斥市场关系,但中央计划机关很难充分搜集不同社会成员的需求信息,凭主观偏好安排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对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手段转向以市场作为基础性手段,就是要根据市场(当事人)所反映出来的供求关系(信息),自动作出行为调整,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倘若说企业经营活动需要有严密科学的计划安排的话,企业内部的计划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是制订计划的基础。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协调是以各个不同企业的行为特点为依据的,宏观经济协调的对象是各单个企业所结成的市场美系。总之,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表现为市场是第一性的,计划建筑在市场的基础之上。

  对市场机制的内容可以作如下概括:

  首先,经济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进入市场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发生机制;

  其次,不同的主体在市场关系中展开各自经济实力的比较,通过价格杠杆所展开的竞争机制

  再次,竞争对具有不同经济实力、不同管理能力、不同应变能力的企业而言,将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市场竞争机制必然表现为优胜劣汰机制。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现代经济生活普遍的规律,所产生的“接力棒”效应,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对低效率者、对缺乏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者不加以淘汰,实际上也就不能激励高效率者,因而,社会就不能进步。劣者、低效率者被淘汰,必然会带来社会劳动时间的平均尺度的缩短,从而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了生产力。

  从社会进步法则看,优胜劣汰可以说是永恒存在的。只是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不同,其作用方式和社会主体对它的利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对优劣的评价依据、尺度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显然是不一样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机制实际上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翻版;资本剩余价值的追逐,客观上刺激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今天,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搞好国有经济,使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围绕法人财产权完全独立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得以展开,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胜劣汰机制对企业活力的意义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接受它的挑战,并主动引进这种机制于企业经营。承认优胜劣汰机制的客观性,企业就能在经营中确立起生存竞争的意识,感受到竞争氛围带来的外在压力,从而不断进取,挖掘既有的可控生产要素的创造潜力。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自然难以形成生存竞争的意识,难以树立起危机感。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以政企分开为前提条件的。对市场经挤规律认识得早。政企分开,企业在市场化实践中就髓取得先发效应。

  企业自觉接受、运用优胜劣汰机制,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市场竞争风云莫铡,机遇与挑战并存,熟悉市场经济的秉性,就能抓住机遇,回应挑战,规避风险,从而保持企业的成长能力和经营活力,特别是对未来周期的驾驭能力。所谓未来周期包括企业生存环境的宏观 济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变化周期等等。改革已经进人制度创新、整体推进的阶段,结合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认识,我们需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培育企业的活力。由此提出对搞活企业、对企业素质新的要求。

  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企业结构,要按市场化原刑加以评价并实现优化,这对提高企业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包括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包括债务结构)、经营结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重组。当然企业运营的各种结构的优胜劣汰工作,需要一定的配套条件,才能奏效。

优胜劣汰机制的市场环境

  明确优胜劣汰机制的意义,培育企业接受、运用优胜劣汰机制的能力,让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还需创造相应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条件。

  首先,让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真正独立。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致力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人与用资人是一种市场关系,包括政府(出资人)与企业(用资人)也一样属于市场关系,因此要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市场化运行,必然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生存目标。

  其次,企业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集合组成的,企业的优胜劣汰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进出,因此,优胜劣汰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职工就业观念的变化,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就业流动性的承受能力。

  再次,优胜劣汰机制需要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竞争所决定的优劣。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评价。

  最后,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需要有新型的企业家队伍管理机制与之相配套,需要建立起企业家人力资本档案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破产制度。

阅读数: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