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

目录

  • 1 什么是产业生态化
  • 2 产业生态化的现状[2]
  • 3 产业生态化的物质循环[2]
  • 4 产业生态化的分析[1]
  • 5 产业生态化的意义[2]
    • 5.1 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意义
    • 5.2 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意义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实施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产业生态思想借鉴的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模式,它不是考虑单一部门与一个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而是一种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视角。

产业生态化的现状

  国外的产业生态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Kalundborg, Denmark)。在这个工业园区,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制药厂、石膏材料厂、自来水厂和养渔场自发的形成一个工业代谢交换体系。这个工业共生体形成了生态上的捕食链,节约了要素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的性质具有互补性,在决定交换物质数量的企业规模上能够最佳匹配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 EIP)的提出,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生态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运动迅速崛起,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兴起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1992年加拿大在Burnside工业园区开始生态化改造,建立了清洁生产中心,1200多个企业实现绿色化生产;1995年后在加拿大兴起了工业园区的生态转型和建设计划,目前已有40个生态工业园区在运行。1993年开始,美国20多个城市的政府与大公司合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1994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计划进行Fairfield、Cape Charles、Brownsville和Chattanooga等4个生态工业园示范区项目;1999年美国环保局资助了两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计划。法国则致力于实施PALME计划,加强环境管理,促进企业之间废弃物与废弃能源的交换利用,至1995年已在5个工业区取得PALME计划的生态认证标志。1995年起,日本开始建设Kokubo生态工业园区;日本注重实施零排放为主的战略,在日本通商产业省和环境厅的财政支持下,川崎零排放工业园2001年开始运行;目前日本大约有6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或在建。

  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纳米比亚和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产业生态化的物质循环

  产业生态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业系统内的企业之间能够进行物质传递和循环。然而,生态产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不是封闭循环,而是内部物质循环,对外具有投入产出功能的开放系统,如图所示:

  

  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与代谢是生态产业作为生命系统的活力与健康的体现。系统内各企业在投入产出的同时,物质循环代谢的功效越高(或总体成本效益越高),生态产业系统越健康,其投入产出效益也越高。

产业生态化的分析

  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开放) 系统向循环(封闭) 系统转变。

  从理论上看,产业系统不仅要形成自身的物质循环反馈机制,更要尽可能地纳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系统。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circulate economy)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主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量减少的前提。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量,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循环经济体系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产业生态化作为获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手段,旨在倡导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模式,即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两个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产业生态化认为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包装、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它的循环优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注重更高级别的区域系统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系统的优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类似生态圈的产业循环系统,通过区城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性依存,在全球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形态经济或生态型循环经济, 需要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目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以不同的系统发展原理运作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必须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成统一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未来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而不是依赖效率提高的发展模式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的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不断地探索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快建立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制度。从大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实现产业生态化就是建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的“大绿色产业”。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革命,促成了生态与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绿色化含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广泛的生态产业化现象。以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为基本内容的新兴生态产业不断发展,使生态环境和产业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产业生态化现象日渐明显。生态与产业的互动,最终形成生态产业一体化和复合化,传统的三次产业正在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产业生态化的意义

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意义

  首先能够以生态标准开发与选择技术创建企业;按照生态运行方式规范企业的生产与营销行为,规范产品的质量和生态标准。

  其次,依据国民经济整体及长远目标,规划产业及各分支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内部按照生态运行方式进行生产力布局和企业组织,建立分支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在国民经济系统内建立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并通过产业的生态关系建立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与运行机制。

  再次,按照生态运行方式和生态标准建立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系统,使得企业和产业系统不仅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的目的,而且对人类生存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开采和利用的生态标准,资源利用、再生和恢复的生态机制,使其处于持久的生态平衡。

  最后,将企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标准的平台上,亦可持续发展为基准,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技术为动力,法规政策为保障,组织管理为措施,推进我国产业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意义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都是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及其成果分配的科学规律,可以称作行为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之间、企业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成果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因而适合描述人类经济活动的短期行为。与之补充的经济理论是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这些理论研究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支持作用,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治理。这些理论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没有从人们经济行为的发源处立论,尤其是缺乏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则运用生态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方面有了较完备的生态理论体系,只是在欠缺经济行为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的理论,以及在可持续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生态总量分析理论。工业生态学是研究在投入和产出过程中的物流、能流、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具有互补、共生、供应链和辅助设施功能共享关系的若干企业组织起来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其整体遵循物质循环和工业代谢原理运行,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共生、节约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动态效果。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组织若干企业模拟自然生态的规则运行,其理论缺陷在于生态工业园区缺乏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更没有立论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民经济整体及其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1.0 1.1 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1月
  2. 2.0 2.1 2.2 杨忠直.以生态化标准推进我国产业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1)
  3. 3.0 3.1 姚志勇.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 4.0 4.1 4.2 von Lersner, H.Commentary.Outline for an ecological economy.Scientific American
  5. 5.0 5.1 5.2 (美)Stanley E.Manahan.Industrial Ecology.1999 by CRC Press LLC
  6. Boenker,Thomas,Eckerth,Gregor,Schmidt,Gerhard.Betreiberzentrum Kreislaufwirtschaft (Recycling economy as operator centre).ZWF Zeitschrift fuer Wirtschaftlichen Fabrikbetrieb
  7. 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论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6):63-65
  8. 杨忠直.商业生态学与商业生态工程探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4期
  9. (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3月底1版
  10. 10.0 10.1 (英)罗杰.珀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11.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12. (瑞士)Suren Erkman.工业生态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13. 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阅读数: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