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

目录

  • 1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简介[1]
  • 2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 3 相关条目
  • 4 参考文献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简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乔顿 (Jerry L Jordan,1941年11月12日—)发展了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在乔顿模型中,货币只包括公众手持通货和私人活期存款,即狭义的货币定义。同时,乔顿模型还区分了联储成员银行和非联储成员银行,区分了受制于不同法定准备金率的不同类型的存款

乔顿的货币供给理论的推导

  根据乔顿的分析,在美国,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为货币基数、联储成员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之比、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美国政府存款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这些要素与货币供给之间关系具体可以表述为:

  假设:

  则有:狭义货币M=C+D

  B=C+R

   (1)

   (2)

  式(2)就是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货币乘数m是行为参数r、t和g的递减函数。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各种存款的平均准备率、定期存款比率和政府存款比率的变化将对货币乘数产生反向的影响。对于通货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从式(2)难以直观做出判断。但若就货币乘数对通货比率求偏导则可以发现,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m是通货比率k的递减函数,即通货比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反方向的变动。当然,各行为参数对货币乘数的决定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例如,若t比率因活期存款增加或定期存款减少而下降,平均准备金比率,一就会上升,因为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t比率的下降使货币乘数扩大,而r比率的上升则使货币乘数缩小。货币乘数究竟会扩大还是缩小,将取决于这两种比率的变化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相对大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乔顿模型中的货币乘数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分别受到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的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实际上只能对决定货币乘数的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具有控制能力。也就是说,除了中央银行以外,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等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也将对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这就说明,货币供给并不是一个完全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而不受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影响的外生变量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吴腾华.货币银行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8
  2. 章和杰.货币银行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8
阅读数: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