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

目录

  • 1 黑格尔辩证法概述[1]
  • 2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贡献[1]
  • 3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地位[2]
  • 4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3]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黑格尔辩证法概述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含义是指“独立存在、囊括一切、惟一的宇宙本原”。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唯心而辩证的规定出发,认为他的研究对象就是“绝对精神”的自己发展的历史,基本任务是要揭示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在必然联系。他把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而这也就是他经历的许多大大小小“三段式”中最大的一个“三段式”: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从逻辑阶段经过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的过程,也就是从精神、思维转化为物质、存在,又从物质、存在转化为精神、思维的过程。“绝对精神”正式通过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而实现了对它自己的认识。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就是对“绝对精神”这一过程的描述,因此,他的哲学也就是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的庞大体系。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在纽伦堡,黑格尔于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了《逻辑学》这部巨著,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逻辑学》中详加制定的。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透过这部著作的神秘外壳,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对于自然、社会与思维中一般辩证法的深刻表述。

  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是所谓的“纯粹理念”,是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概念推演体系。“纯粹理念”在这个体系中的先后次序,只是逻辑的,与时间无关。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永恒存在,并构成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质。恩格斯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黑格尔哲学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加以理性化的性质。但是,黑格尔提出的任务是要研究作为“真理”的概念到辩证运动,即“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或“它的必然发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运动和自己的发展。黑格尔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熟悉当代各门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历史学科,因此,在这种神秘主义虚构的外壳后面,无论就《逻辑学》的整体还是它的各部分而言,处处都包含着关于客观辩证法系统的深刻洞见。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论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叙述”。

  从整体上看,在《逻辑学》中,“存在论”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较抽象。“本质论”的概念是间接性的,向具体概念前进了一步。“概念论”的概念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达到了真正的具体概念。《逻辑学》的这个整体结构表明,黑格尔实质上已经把认识看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但他把这个认识过程看成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从而把认识的逻辑结构强加给客观世界。在认识的逻辑结构中,黑格尔在极力把人类认识所得的概念,采取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式,分层次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时,本身就包含着对于世界真实辩证过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存在论”中,黑格尔通过质、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了。质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某物就不成其为某物。质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质而推出量。量作为事物外在规定性,其变化一般不影响事物的性质。但这种量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就是度或称尺度。度又包含量变不影响质变与影响质变的两重含义。黑格尔把质量互变的点称作“交错点”,把由此点组成的线称作“交错线”。特别重要的是,黑格尔指明了量变是“渐进性的过程”,而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达到“飞跃”,并借此批判了否认质变和飞跃的形而上学发展观。

  “本质论”包括本质自身、现象、现实三个层次的概念。黑格尔的杰出贡献主要是通过本质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区别、对立、矛盾诸层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认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黑格尔认为,以传统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为把握世界本质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同语反复,不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而且违背常识,甚至违背形式逻辑本身。黑格尔由此进一步认为,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有动力和活动。同时,黑格尔还把矛盾发展看作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同一、区别、对立,都是矛盾发展的不同层次。同一不是a=a,而是包含区别于自身。区别不是a≠非a,而是内含同一。对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样包含同一于自身。但是,这些矛盾阶段,尚处于自在阶段,都还没有达到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具有生命搏动的阶段。只有经过自为阶段的矛盾,才能过渡到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是相当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对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内,矛盾中的对立面转化是有条件的,对立面的转化标志着旧矛盾的扬弃和新矛盾的产生。此外,黑格尔还运用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证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等诸种辩证统一关系,批判康德、D.休谟等人在这方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概念论”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理念三个阶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观性部分,黑格尔批评把传统逻辑作为世界观所表现的形式主义和僵化的倾向,并从逻辑形式所固有的内容及其关联上,提出了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观。概念、判断、推理作为表达真理的具体概念,是普遍的,但不同于抽象的“共同点”,而是包含特殊、个别于自身;它是个别与特殊的,但并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于自身中。黑格尔在这里集中地揭示了普遍与特殊相联结这个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从而把他创立的辩证逻辑与传统逻辑作了严格的区别。在客观性部分,黑格尔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把目的性作为人所独具的实践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实现,被黑格尔称为“理性的狡狯”,即它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借助于工具和手段来实现。黑格尔关于工具重要性的认识,包含着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尔《逻辑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实践的理念,绝对理念诸层次。在这部分,集中表达了黑格尔的真理观和方法论。就真理观而言,黑格尔认为真理存在于现实事物的总和与相互关系之中,存在于对立面统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体的。此外,他还认为真理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行动推理”:(1)目的是从现实来的,并要求支配现实;(2)目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来反对现实;(3)结果使目的得到实现。在这个推理中,包含着如何使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论而言,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包含了概念发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这里所考察的已经不是这种结果,而是它的发展形式,即整个哲学方法。黑格尔依据内容与方法统一的原则,既坚持内容决定方法,又强调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鉴于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为了把握哲学发展中各环节的联系与区别,三分法只是认识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坚持对立统一原则,把作为辩证法要素的分析与综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贡献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它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说:“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念……这就足黑格尔哲学留给他的继承者的遗产。”

  黑格尔集以往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守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同一与差别、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认为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并且正是矛盾引起了运动、变化和发展。他说:“天地间绝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我们“可以在一切种类的对象中,在一切的表象、概念和理念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他还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生命力。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界或历史,都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异在,他所说的运动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但是,他把事物描述为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揭示这种过程的内在矛盾时,把矛盾同运动、发展联系起来,深刻地说明了运动发展的动力或源泉在于过程内部的矛盾性,列宁认为这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

  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与旧时庸俗唠叨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比较,至少像铁路比中世纪的交通工具高明一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正因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合理内核”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和德国古典哲学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地位

  1.黑格尔辩证法的两重性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地位是由它对哲学的建树和社会作用,以及与前后相继的哲学流派的关系来确定的。但是,由于主体阐释的文化视界不同,对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对他的哲学的评价与当代人类文化的建构相关,意义重大。

  黑格尔辩证法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史的总结,黑格尔以理性的反思,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诸多矛盾,把哲学建立在深远和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建构了相对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了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提出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哲学的辩证法的理性反思的方法,以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概念为中介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法,都是建构哲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方法。黑格尔揭示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诸多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认识论的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展开,说明辩证法是自然和人类精神共同的规律,并由此奠定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黑格尔哲学克服了康德哲学割裂主观和客观,必然和自由的矛盾的困境,以及把知性范畴看成天赋的主观形式的唯心主义的弊端,把范畴看成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理性的反思和整理,应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辩证逻辑理论体系,并把辩证法看成自然界和人类精神领域的普遍的规律。黑格尔把认识看成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看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过程,把握必然的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过程。他认为主观的善的观念只有符合客观事实,才能通过工具手段,实现主体的目的性,他把这样的行动当作实践,并认为实践不仅具有理论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但是,黑格尔这样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刚刚登上哲学舞台,就受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攻击,被认为是没有头脑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于上帝,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就好像上帝创世说。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哲学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范畴,虽然并不深刻,但是非常机智,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窠臼的弱点,把主观对客观的哲学认识,看成主观对客观的外化,导致唯心主义。

  因此,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不仅要了解他的哲学的理论构成,还要深入了解他的哲学理论构成的方法、路径,是哪些因素和环节导致他的哲学走向唯心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哲学辩证法发展的脉络,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首先,黑格尔哲学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下半截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一样,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这从他的哲学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部分的说明。他的哲学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自然被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但是他却没有把社会作为客观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客观精神部分,成为精神对象的第二个环节,反映了他对研究对象内在关系的基本看法。

  黑格尔这样安排有外在的原因,就是直到近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还很不发达,政治经济学才刚刚兴起,社会学是在黑格尔之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同时兴起的,人类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也都刚刚在兴起和正在规范之中,而文化学、阐释学等学科还都没有苗头。此外,还有一个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是西方分析思维的传统,从古希腊开始就比较重视知识理性,而忽视主体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把“善”也看作只是知识理性,而意识不到“善”是调整个体和群体关系的价值理念。经过中世纪基督教关于“神爱世人,人当相爱”的理念的熏陶,近代欧洲开始形成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基础并不牢固,西方人更推崇的是个性自我意识。

  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更加关注的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把对自然的认识看成主体获得自由的条件。他在《逻辑学》中也论及实践概念,论及实践是主体利用工具实现主观目的的行动。但是,他的实践观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实践主要是社会的实践。正因为黑格尔把实践简单化,看成基于自然认识的劳动和生产技术活动,使得他的哲学深入不下去,因此逻辑学到了主客观统一的绝对理念就外化为自然界了。由于黑格尔缺乏对社会规律的了解,认识不到社会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不断交替和发展的结果,不了解社会的物质载体和上层建筑的多层次的结构,因此他仅仅把国家法律制度看成客观精神,并且在哲学上把普鲁士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表现出保守的一面,暴露出哲学唯心主义。

  其次,黑格尔哲学缺乏主体性意识。正因为缺乏社会的知识,他用个性和类相统一的抽象的哲学理念来定义人,而没有像马克思那样认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就造成黑格尔哲学的第二大失误,缺乏主体性意识。黑格尔用抽象理性代替人的丰富性,甚至把人看成历史工具,而忽视人类主体的更多的自由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他对审美意识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虽然看重审美意识的社会历史内容,但是忽视了审美主体的情感特征和自由创造。正是在黑格尔大部头的《美学》中可以看出黑格尔更多地受制于西方文化传统,而缺乏哲学的前瞻性意识,他认为审美意识在历史形态上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据黑格尔说,象征型以古代埃及艺术为表征,是物质压倒精神;古典型以古希腊艺术为表征,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的经典,是黑格尔最欣赏的;浪漫型艺术是近代西方艺术,是精神超越物质,在音乐和诗歌中反映出来。他认为艺术发展到浪漫艺术就再也没有前途了。这种说法显然不合乎艺术的规律,而且,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的,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两种伦理力量的较量,完全忽视悲剧的情感色彩。总之,缺乏主体性意识,导致弱化哲学改造社会的功能,同时也使得哲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形,这也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表现。

  其三,黑格尔哲学过于偏向理性。康德哲学是调和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而黑格尔哲学则更多地继承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文化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从人的健全心理来分析,从低级到高级来划分可以分为潜意识、意识层,意识层次又可以分为感性、知性、理性等层次;从横向的心理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意志、情感、认知功能。理性主义哲学在心理功能方面,偏向理性心理,忽视感性认知功能和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心理功能。因此理性主义哲学在文化的心理功能上不健全。

  理性主义哲学由于忽视经验事实,忽视对象的特殊性、偶然性、现象性因素,就使得这种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距离太远。客观现实是多要素构成的,哲学仅仅抽象出里面的本质,并没有把握对象的多方面的关系。辩证法哲学是二要素思维,与客观对象的无限多要素的随机运动的客观现实并不一致。即使具体学科也只能把握住对象的部分要素的运动,与客观现实也有距离。哲学应该去分析主客体之间的这一矛盾,去探索弥合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的途径,通过文化的调节去改善这一状况。而黑格尔哲学恰恰相反,用本质的概括代替现象的分析,用普遍性抽象代替具体学科的特殊性分析,用必然性的认识代替偶然性的细节注意。尽管黑格尔非常强调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然而在实际上他无法把握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对自然、社会政治和法律、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去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但是难免挂一漏万。自然和社会的无限发展,人类文化的精深博大,不是仅仅靠一个哲学家就能够认识清楚的,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哲学家。

  但是,黑格尔最不合时宜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某些哲学理念上还停留在古希腊阶段,试图建立形而上学的“科学的科学”。有一点他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后者把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并置,黑格尔把形而上学抬到其他学科之上,提高哲学的地位,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企图以哲学取代具体学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在近代工业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科学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是哲学所能够取代的。而且,不仅哲学可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指导具体学科,而且具体学科也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规范哲学。比如,西方哲学直到近代关于主体、主观的定义是不明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缺乏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知识,不了解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不了解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不了解个体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因此,用抽象的类本质去定义主体,使得主客体的关系深入不下去。因此,近代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成为哲学的基础,因为科学更接近经验事实,是哲学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中介,科学和哲学是互相促进的。由于黑格尔对近代以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他甚至认为他的哲学就是哲学发展的顶峰,由于有了他的哲学,艺术的形式也失去了进一步存在的必要。黑格尔没有意识到他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才得以构建他的宏伟的哲学体系的,他也必须经过同样多的中介环节回到经验事实,而且这是他个人无法完成的伟大的文化事业,要靠人类的集体经验。他根本没有预料到在他之后哲学和艺术的无限发展的前景,他的哲学才刚刚奠定哲学学科的基础。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弱点而发展起来的。

  2.黑格尔辩证法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的高度评价相反,西方现代哲学就是以批判、甚至抛弃黑格尔哲学而建立起来的。这两者的完全相反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对哲学体系的核心辩证法的看法,关系到当代人类文化的构建,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因为在当代社会,哲学的理念最大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关系到主体对文明走向的历史选择。

  国内学者孙正聿在《辩证法研究》一书中指出,批判黑格尔哲学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出发点。他列举了当代西方极为著名的哲学家的观点作为例证: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以“绝对理念之衰微与没落”开篇而展开《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一书;英国当代哲学家艾耶尔用“叛离黑格尔”这个更为刺激性的口号而阐发其《二十世纪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家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则以一种嘲笑的口吻谈论黑格尔而提出他所理解的“新哲学”。怀特说:“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我心里指的是黑格尔。”艾耶尔则认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是“导致黑格尔主义大厦崩溃的主要设计师之一”,而逻辑原子主义者罗素“对黑格尔主义的驳斥”则对整个英语世界以后的哲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假象。如果黑格尔哲学真的那么无足轻重,他也不会成为西方现当代哲学的众矢之的。这恰恰说明黑格尔哲学代表一种方向、一个思维维度、一个路径,使得后继者要选择另一个方向、另一个思维维度。另一个路径,这的确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模式,因此在这种文化假象的后面掩盖的是本质。

  孙正聿分析对黑格尔哲学的三种批判,即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现代科学哲学、西方人本主义哲学,都集。中在黑格尔的以“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来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哲学倾向上。孙正聿的分析可谓抓住实质,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深刻矛盾。一方面黑格尔是“以个人头脑中的思辨活动去追求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宣布他的哲学思辨的成果就是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他试图一个人来完成必须由人类文化来完成的事情,必然力不从心。因此,正如孙正聿所指出的那样:“在一定的意义上,整个现代哲学,都是从人的历史性存在出发去反思理论思维的前提。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力图从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科学、伦理等文化中介环节出发,寻求说明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性原理’。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抓住某个文化环节并在不同的程度上片面地加以夸大,从而造成了现代的唯心主义倾向。”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科学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黑格尔哲学,他们的分析思维使得他们只是抓住了文化的个别环节,所缺乏的正是黑格尔的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法思想,这才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哲学的发展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可以使得历史上的哲学家采用特别的方法,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像人类原始的神话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一样。因此西方现当代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可以互补,但是不能取代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具有永恒的人类文化的价值。当代哲学的建构,应该考虑西方现当代哲学在哪些哲学要素和环节上弥补了黑格尔哲学的不足之处,要像黑格尔对待历史上的和同时代的哲学那样对待西方现当代哲学。

  孙正聿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其他哲学派别在对待黑格尔哲学态度上的本质区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则不仅把主客体之间的诸种关系扬弃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且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全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去批判地考察人类的文化,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与黑格尔的不同在于:前者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然后才是哲学家,而后者只是职业哲学家;前者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对人类自由解放的向往,并付诸人民的行动,后者只是对历史和现实作哲学的理性静观,最大的行动就是围着自由树转两圈;前者对主体自由的见解要远远超越后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主体自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全体人民的自由,其哲学认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运动的规律,其哲学的使命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其哲学发展的方向是建立人性全面发展的更加美好的社会,为人类精神的自由开辟无限美好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价值哲学缺项的问题,对善的理念作出了符合人性发展方向的时代的阐释,使得真、善、美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哲学的综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其哲学研究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孙正聿对西方现当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作了较多的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他把这一研究集中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批判方面,他认为“‘语言学转向’的直接哲学结果是凸现了人的文化世界”。这些观点似乎有些片面。文化是主客体的中介,是哲学的背景,但哲学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文化的研究不能取代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文化中,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不能代替思维。文化的核心问题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问题,必然与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牢牢把握哲学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发现其有价值的内核,而不被其细节所迷惑。西方现当代哲学把科学哲学与价值哲学相对立,价值哲学过于看重个性自由,正是黑格尔哲学所批评过的分析思维的延续,这说明西方现当代哲学非常缺乏黑格尔的辩证法。当然西方现当代哲学,在科学哲学和价值哲学方面都有新的思想,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当代哲学需要在新的高度上,进行黑格尔所采用过的哲学综合。

  3.黑格尔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

  为什么同是作为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中国的老子哲学受到无比的尊重,渗透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切方面,并一直影响到中国现当代文化,而黑格尔哲学却受到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如此轻视?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这里无法全面展开论述,只就最主要的问题尝试分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逐步走向全球化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后,进一步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从社会学的观点看问题,文化具有人类群体的特征,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的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梳理。

  如上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文化保持渊源关系,是从远古的主客体不分的混沌的集体表象思维演化过来的。老子和庄子的辩证法都采取结构性类比的思维,十分强调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的矛盾同一性,保持自然和社会、主体与客体、个体群体、真、善、美之间的内在和谐同一性。而且老庄哲学的类比思维不排除知觉和想象,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给个体的自由创造保留较大的空间。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与远古思维分裂开来,走向抽象理性思维的道路,强调对立面的差异和斗争,直到黑格尔才指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发现了辩证法的规律。尽管如此,黑格尔还是偏向理性,忽视感性,甚至要取消艺术,这也是黑格尔不受西方现代哲学重视的原因之一。

  由于老庄哲学在结构上比较合理,自由空间较大,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模式是采取系统的分形结构的方式,哲学发展呈现出结构延续和转换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却相反,由于分析抽象思维特征,其哲学的发展采取以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达到整体的统一,以纵向的发展弥补横向的不足。所以西方哲学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很有个性,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具有综合思维特点的哲学家实在是佼佼者。因此黑格尔哲学不受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较中国古代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可以发现其理论形态的差异,就是两者的范畴体系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关于人对自然的服从、人的无为的意识是西方任何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中都不具有的,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而西方哲学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所没有的。此外,黑格尔辩证法中有些范畴,诸如偶然性、形式等,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曾专门研究过的。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崇尚辩证思维,从来就没有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考虑。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模糊的整体思维的策略是把偶然性纳入考虑的,根据主客体的随机变化来调整主体思维和行动,非常灵活,对古代政治、军事、艺术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对需要精确的量的分析的自然科学是不利的。

  比较中国古代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在理论形态、思维方式、历史遭遇方面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有利于当代辩证法在文化的更高层面上进行新的综合,以更好地把握文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

  从完成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成分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并改造了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第一次论证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和其他一系列范畴,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诡辩论,奠定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错误,把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理顺了这三个基本的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质量互变为中介、否定之否定为总结,这样,就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提供了前提。《资本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和论证上。《资本论》各主体概念的规定和转化,充分体现了这种辩证法的思想。仅以第一卷为例,其前提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和综合。它是以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的分析和综合为起点的。由货币概念向资本概念的转化,为分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和劳动力提供了前提,而这些分析又以剩余价值概念的规定而综合起来。而各种概念在逻辑上的转化和运动,又都贯穿着质与量的互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运动,马克思才完成了《资本论》的逻辑论证

  第二,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和主体的思想。逻辑学自从形成以来,它的各种思维形式、特别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形式,哪种形式是基本的、核心的形式,一直存在着争论。黑格尔明确地把概念作为《逻辑学》的核心和主体,这在逻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但是,他却错误地把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看成是决定客观世界现实运动的东西,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概念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但是,他同时又认为,概念只能是现实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对经济矛盾运动的本质规定。“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由此出发,马克思把自己的研究过程集中在概念的运动上,包括对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新概念的规定以及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相互转化,等等。马克思《资本论》的概念运动与黑格尔《逻辑学》概念运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后者则是立足于思辨的。在《资本论》的逻辑中,概念运动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由于对现象材料的不断扩大的认识,不断批判、改造和完善着前人提出的具体概念,从而引起对抽象概念的规定和进一步展开;而抽象概念的规定和展开,又会进一步引起具体概念的系统改造和完善,同时又规定一些原来所没有的、而新的理论体系又必需的具体概念。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构成了《资本论》的逻辑主体。在《资本论》的概念运动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对《逻辑学》中有关思想的吸收,但同时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部著作的概念运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吸收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各思维形式辩证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逻辑学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反对形式逻辑把各思维形式并列、分离的做法。在他看来,思维中的各种形式,特别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主要的思维形式,是内在统一的。其中概念是核心和主体,而判断和推理则是概念形成和运动的内在条件和要素。对于黑格尔的这种思想,马克思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批判了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将判断和推理这两种思维形式辩证地统一于实证的概念运动中。在《资本论》中,概念是核心和主体,而判断是规定概念的主要手段,概念是判断的凝结。概念的运动取决于判断的不断运动。判断是形成中的概念,而概念则是完成了的判断。判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现象材料,综合规定或改造概念;二是展开概念,说明现象。推理则是推动概念运动的主要思维形式,它起着连接各个概念的作用,并且形成科学抽象的理论。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叶孟理 李锐主编.人文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 陈明著.作为范式的辩证法的历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
  3. 朱炳元 朱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阅读数: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