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

目录

  • 1 长庆油田简介
  • 2 长庆油田的发展
    • 2.1 组织改革
    • 2.2 业绩发展
  • 3 长庆油田的四化模式[1]
  • 4 长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内涵[2]
  • 5 参考文献

长庆油田简介

  长庆油田中国石油的主力油田之一,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承担着向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十多个大中城市提供天然气供应保障的重任。多年来,面对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勘探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几代长庆石油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了油气产量持续增长,并在新世纪以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7年以来,年均保持500万吨快速增长,成为我国陆上油气产量最高、上产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油气田。

  长庆油田始终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抓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低渗透、解放特低渗、再战超低渗,形成了符合当地油气藏特点的技术系列,有力支撑了增储上产和开发成本控制。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探索形成标准化、模块化、市场化数字化“四化”管理模式,扩大合作开发方式,大幅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依靠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高效发展。在油田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企业软实力不断提升,企地和谐共建的局面进一步巩固。长庆油田的快速上产和持续增效,体现了中国石油“坚持战略发展,突出质量效益”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坚定了立足国内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的信心。站在5000万吨新的起点上,长庆油田将以建设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油气田为目标,科学安排生产节奏和投资规模,强化战略管理、强化效益优先、强化基础工作,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PCOC)是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的地区性油田公司,总部于1998年从甘肃庆阳市庆城县迁至陕西省西安市,工作区域在中国第二大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勘探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石油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快的油气田,承担着向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银川、呼和浩特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安全稳定供气的重任,用工总量70848人,资产总额1012亿元。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5.8%。企业全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企业简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长庆油田公司、长庆油田。

长庆油田的发展

组织改革

  从建国初期的1950年代开始勘探,到1970年由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70、81号文件,正式组建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指挥部机关起初设于甘肃省庆阳地区(今庆阳市)宁县长庆桥村(今长庆桥镇);1971年3月1日迁至甘肃省庆阳地区庆阳县(今庆阳市庆城县)北关。1983年经石油工业部(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更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

  公司于1998年8月勘探局机关及其附属科研单位整体搬迁至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事处东部,未央路与凤城四路十字以东,取名为兴隆园小区。1999年7月,企业重组改制,主要分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长庆油田的业务主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原长庆油田咸阳助剂厂)(上市部分)、长庆石油勘探局(未上市部分,但人数占原长庆油田的多半)三家企业;其次为,原长庆油田测井业务部分整合为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原长庆油田物探业务部分整合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长庆研究院。

  长庆油田公司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独立运行。2008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决定对“长庆石油勘探局”进行分化重组,将其钻井工程业务相关机构与四川石油管理局相应部分的业务进行了整合,组建为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其余大部分划归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对外仅保留“长庆石油勘探局”法人资格。也就是说,2008年3月以后,长庆油田其实又成为一个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业绩发展

  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跃上1000万吨用了33年;从2003年到2007年12月,只用了短短四年

  时间就实现了年产量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大跨越。而跃上3000万吨/年和4000万吨/年分别只用了2年,2012年,年产油气当量跨上4500万吨历史新高点,达到4504.99万吨,超越大庆油田4330万吨油气当量。

  长庆油田公司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油资源量为128.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5万亿立方米,被称为“满盆气,半盆油”。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外围盆地进行石油天然气及共生、伴生资源和非油气资源的勘查、勘探开发和生产、油气集输和储运、油气产品销售等。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登记地域范围7个盆地,占中油股份公司总登记面积的14%,位居中国石油第二位。

  长庆油田的油气储量快速增长,每年给国家新增一个中型油田,中国陆上最大产气区和天然气管网枢纽中心,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10,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1/4。

  2009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超过胜利油田成为国内第二大油气田,2011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4000万吨,达到4059万吨,为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建设“西部大庆”目标打牢了基础。

长庆油田的四化模式

  长庆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田,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渗透油气藏。面对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艰苦、社会依托条件差的现实条件,长庆油田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路,突出发展油气核心业务,大力推进“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以下简称“四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透油藏的规模效益开发,确保了油气产量连创新高,为低渗透油气田的效益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范例。

  标准化是管理科学化的体现,满足了现代工业企业生产运作的客观要求,是规模化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化设计是模块化建设的基础,模块化是把工厂制企业的流水线嫁接到了千里战线的油田,是在标准化设计基础上所体现的规模化。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为市场化运作搭建良好平台,市场化是针对油田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是调动社会资源满足油田大规模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依靠市场建立资源要素价格机制的最优选择。数字化是企业步人信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工业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数字化能促进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矩阵化转变,促进人力资源队伍结构、数量、素质的根本改观,促进长庆油田向现代化油公司管理模式转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用工总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1)标准化设计。根据井站的功能和流程,以工艺技术优化定型为前提,以模块化设计和三维设计为手段, 形成一套通用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符合油气田开发的、地面建设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将“统一、简化、协调、最优化” 的标准化原理应用于地面工程设计和建设中,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统一井站建设,使地面工程按照“预制”“组装” “复制” 的模式建设,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2)模块化建设。以场站的标准化设计文件为基础,以功能区模块为生产单元,在工厂内完成模块预制,最后将预制模块、设备在建设现场进行组合装配。

  (3)数字化管理。以生产过程监控为主,完成数据采集动态分析,实现电子巡井,通过公司层面的运行指挥系统、油(气)藏经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决策系统、以前端生产管理为主的生产管理系统来实现全油田的数字化生产管理。

  (4)市场化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坚持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从队伍引进、风险防范、质量控制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培育健康高效的油气田建设市场。

长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内涵

  “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长庆井下人面对严重制约长庆发展的“三低” 油藏“井井有油,井井不流” 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油藏综合研究,明确了改造油层是资源开发的主要矛盾。当时的石油部长康世恩在长庆油田考察时指出: “对待大面积低渗透,主要任务是研究对其奠口何进行压裂开发,压开了就有面积储量,压不开等于零” 。肩负历史责任,在艰苦和简陋的挑战面前,发挥团队精神,大唱压裂歌,奏响了无愧于时代的主旋律。

  长庆井下土法上马“炒压裂砂” 、技术人员根据压裂需要开发出压裂工具,开发出的以槐树豆为原料的压裂液,掀起了家家吃年饭时为试验攻关剥一碗槐树豆的活动。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压裂年里吃压裂饭” 故事的渊源,也是压裂文化产生的背景。通过“青石板上闹革命,磨刀石上夺高产” 的创新精神, 让困扰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口口井有油,口口井不流”的窘境成为历史。

  “攀登高峰、永不言败”的创新精神。长庆油田的快速发展更是一部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压裂增产工艺技术的历史。国际上把渗透率低于50个毫达西的油田定义为低渗透,而长庆70%的油田渗透率还不到1个毫达西,如果把中东地区的油藏比作高速公路,那么长庆的油藏则是羊肠小道,储层致密坚硬,正是在这样的“磨刀石”上,长庆井下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创新压裂工艺技术,形成的以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环保型可回收压裂液体系、气井带压作业技术为代表的八大技术系列, 已经成为长庆油田气层改造和快速完井的主要支撑技术。压裂技术的进步,成为长庆油田迅速建设崛起为“西部大庆”的主要支撑力量。

  “忠诚企业、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长庆井下人在奉献石油的壮丽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奋斗不息、忠诚企业的好员丁、好干部。压裂功勋吴光勇,从1978年驾驶当时进口的最先进BJ-1000型压裂混砂车,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该车进行大小技术革新改造30多项,为企业节约资金200多万元;创造了安全驾驶行车104万公里,混砂车18年无大修、台上设备超期服役23年(设计寿命7年)的骄人纪录,用责任和忠诚谱写了人生壮美的诗篇。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整理成演讲报告、编成书,拍成电视片,搬进企业历程展,广为宣传他们可贵的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 凌心强,李时宣,张彦博.长庆油田的四化管理模式[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1)
  2. 李铭,张纯民,申楠.长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实践[J].企业文化,2013(2)
阅读数: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