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工程

目录

  • 1 什么是金水工程[1]
  • 2 金水工程的目标[2]
  • 3 金水工程建设背景[3]
  • 4 金水工程建设内容[3]
  • 5 金水工程建设情况[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金水工程

  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又称“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具体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金水工程的目标

  金水工程的近期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问,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

金水工程建设背景

  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中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

  金水工程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金水工程建设内容

  (1)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水利公用信息平台为各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包括:

  水利信息标准化建设。在广泛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同时,重点是建立起水利系统适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标准与规范。在水利信息源中,大多数种类的信息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要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调研,分类整合现有水利信息指标体系,合理规范信息采集渠道,对于一些不适合信息化要求的已有标准、规范,必须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应信息化的水利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

  加快研制水利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信息的存储、传输、共享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网络建设相关的关键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水利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该技术标准与规范适用于各级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可供多个应用系统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国家水文数据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和基础工情库等。

  ①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存储经过整编的历年水文观测数据,是各种水利专业应用系统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要重点解决测站编码、库结构,水位基准、水量单位的统一,与整编程序的接口等问题,尽快建成中央节点库,完善流域和省级节点,依托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上网运行,提供信息服务。②水利空间数据库建设。水利空间数据库是描述所有水利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在国家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建立l:25万、1:5万比例尺覆盖全国的水利空间数据库,在防洪重点地区建立l:l万或1:5000比例尺的水利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数字流域”或“数字水利”。③基础工情库建设。基础工情库是描述所有水利工程基础属性的数据库,包括设计指标、工程现状及历史运用信息。建成省、流域和中央三级基础工情库,形成涵盖全国水利工程、分布存储的数据库群。

  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水利信息网络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应用提供的统一传输平台,是最重要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按三级网络构架进行。

  ①建设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依托公用电信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七个流域机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水电、水务)厅(局)、部直属单位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并通过链路加密等技术,将骨干网分割为涉密骨干网和普通骨干网。争取前两年骨干网初步建成,实现互联互通,并实现与国际网互联,后三年,骨干网达到兆位(Mbps)级,国际出入口达到lOMbps。②建设地区水利信息网络。依托公用电信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成联结各流域机构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水电、水务)厅(局)所在地与所属单位的广域网络。③建设完善各单位部门网。按照各级网络中心的要求,采用现代组网技术因地制宜地完善全国地区以上各级水利部门的部门网,流域机构和省级以上的部门网必须分建涉密网和普通网,普通网与涉密网实现物理隔离。

  建设各级接入网,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项目的实施中开始建设,并不断扩充完善,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服务。其他应用系统不再重复进行网络建设。④完善和建设各级水利信息网络中心。在水利部机关建设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中心,提供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网络安全和Intemet网出人口管理,负责中国水利信息网节点IP地址的规划分配域名的管理工作。

  在各流域和地区建设流域、地区水利信息网络中心,负责本流域、本地区的网络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网络中心的建设要打破部门分割,为本流域、本地区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要充分重视网络中心的配置,理顺关系,充实专职人员,使其成为本流域、本地区水利信息网络的枢纽。

  (2)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完成3002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完成927个工情采集点、5个移动工情采集站、1265个旱情采集点和1800个旱情监测站的建设;完成224个水情分中心、228个212'晴分中心和267个旱情分中心的建设。在我国建成一个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辐射全国重点易旱地区,信息源布局基本合理的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争取在半小时内把各类防汛水情信息传递到各级防汛部门。

  建立和完善气象产品应用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灾情评估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汛情监视系统、防汛会商系统、防汛抗旱管理系统、抗旱信息处理系统,建成统一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和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完善并建成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依托中国水利信息网络,建设连接水利部机关与各流域机构、各省(市、区)水利厅(局)以及部直属各单位,具有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服务界面的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由办公、计划财务人事、科技、外事等于系统组成。各子系统按其政府职能,通过水利信息骨干网,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同时,通过水利部机关部门网向部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其主要工作是根据水利政务的特点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信息传输交换的标准,建立政务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从而提高水利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水利政务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最终形成全国水利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系统。

  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要特别重视运行安全和信息保密。

  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立包括七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有关的地理、社会、经济信息;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已建和在建的供水工程;用水户和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水资源需求分配的预测、分析、模拟仿真、优化等应用模型,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直接为国家编制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水资源宏观管理决策服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基本建成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国7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

  制定满足全国水质监测和评价需要的水质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标准,建立全国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以能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发布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

  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以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为依托,以'3S”(GISGPSRS)技术为手段,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流域及不同层面的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不同分级的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基本建成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国水利工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资料、现状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检索与查询。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汁方案、管理现场、技术规范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提供信息链,提高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围绕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建立全国农村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包括灌溉、排水、节水、农村饮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建成全国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加强水利系统各级网站建设,利用因特网技术,建设全国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向社会宣传水利,提高水利部门办公的透明度、树立水利部门的良好形象、促进水利部门的廉政建设。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提高水利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争取社会对水利的支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建设全国水利规划设计信息系统。根据综合分区和标准体系,在充分利用其他信息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勘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所需的水文、地质、工程和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滚动规划服务。

  建设水利数字化图书馆。水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系统所需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进行联合编目、统一采购,按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逐步形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远程查询、异地阅览的水利系统文献保障体系,最终建成能够进行网上浏览、网上下载的“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3)完善和建设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要切实解决好水利信息化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严格执行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各项指令和法规,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

金水工程建设情况

  (1)金水工程已取得的成就金水工程在“九五”期间取得成绩包括

  ①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并在国家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和一些其他专业数据库。

  ③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单位已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管理。目前,部机关新一代的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软件已经完成开发,正在进行人员培训,很快将投入运行。

  ④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实时水情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市和流域机构的水利部门,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998年抗洪斗争中,在充分发挥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作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国家应急通信系统,保障了国家防总对抗洪斗争的指挥调度。

  ⑤水利部和一些流域机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已建立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

  ⑥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已完成了总体设计,部分项目已付诸实施,目前正在对方案进行优化,积极争取整体立项。这个系统工程将是水利信息化的骨干工程和龙头工程,它的实施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金水工程未来五年计划

  金水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搭建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并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金水系统将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和易旱地区.能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并能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报告,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21世纪办公室主任实用全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 2.0 2.1 张锐昕等编著.公务员电子政务必修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 3.0 3.1 樊博著.电子政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阅读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