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性消费伦理

目录

  • 1 什么是适度性消费伦理
  • 2 适度消费伦理的内涵
  • 3 适度消费伦理构建的实践路径[1]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适度性消费伦理

  适度性消费伦理是以质量型、生态化、均衡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价值观。它主张人类需求与自然需求的和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均衡、代内需求和代际之间需求的公正公平,以最终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为最终目标。适度性消费伦理是对消费主义的扬弃,是对追求消费增长超限性、无度性的批判否定,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

适度消费伦理的内涵

  适度消费伦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它是一种质量型的消费,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它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适度消费观并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但是它倡导的是健康理性的有节制的消费。主张基本的生存性需求应予满足和发展,非基本的享受性、追求时尚的需求应有所限制,对奢侈、浪费性需求应予以制止,对环境代价过大的消费应尽量减少;那些不需要大量不可代替的资源,或不产生重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消费则可以不断增长,例如科学、艺术、教育、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等。适度消费观注重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完善,特别强调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的丰富和充实。它在量上应是一种充足而舒适的生活,表现为商品服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的多样化;在质上是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更多消费选择的自由。

  第二,它是一种生态型的、以地球承载能力为限度的“绿色消费”。生态型消费要求我们在生态化原则的基础上安排生活,提倡使用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绿色产品”,消费活动应该限制在环境和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突破生态平衡所要求的质的限度。一是不能破坏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护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从而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二是消费的增长速度以不超过生态潜力的增长为限。在使用资源的同时,不断对资源的消耗予以补偿,维持资源的使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防止生态潜力的根本丧失,提倡资源的循环使用。

  第三,它是一种均衡性消费,要求人类代内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消费公正。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根源在于人们拥有的太多或太少,只有在合理的人际消费关系框架下,才会有自然生态的详和安宁。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该公平地分享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担生态成本,富裕者需求的满足不应限制中等收入者和贫困者需求的满足,应该优先考虑贫困者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保护环境的义务,率先改变生活方式,限制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改变世界范围的过渡消费和消费不足两个极端并存的不合理现实。

适度消费伦理构建的实践路径

  道德观念是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消费道德观念上存在着混乱和矛盾的状况,为了给我们的消费行为以正确的指导,所以必须创新我们的消费道德观念。

  (一) 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

  节俭消费还是奢侈消费谁更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哪种消费观应该成为我们的消费理念的问题在国内外消费伦理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争论状态。在我国两干多年的历史中,节俭观始终是主流,对节俭的道德评价也始终是善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有了较明显改变,经济己经呈现出消费不足的趋势,消费道德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传统的主流的消费意识形态还在发挥作用,造成了消费观念滞后的现象,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混乱,引起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冲突。在我国现阶段消费伦理观念的冲突上,消费应该坚持节俭还是奢侈成为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节俭是一种道德信仰,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我国两千多年消费伦理思想的主流是奉行节俭的消费伦理观,并把他作为消道德的最高法则。然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有相当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依然用这种标准来要求人们的消费还是不是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是会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呢?对这个问题,我国学者有过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关涉“千年古训”,加之我国地区消费的差异,所以在理论突破上举步维艰。我认为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节俭观,树立新的“节俭观”即适度消费观。

  适度消费的提出绝不是在“节俭”和“奢侈”中找平衡,也不是有些消费伦理学家所说的“节俭=合理”,只是字面上的修饰。适度消费是一种积极的消费伦理观。经济学家把适度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人、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给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节俭是“略低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是“略低于”个人收入水平或财力状况的消费支出,是“较少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的消费支出。而“略高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略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或财力状况的消费支出,“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的消费支出都可以称为合理的消费支出。适度消费具有“承前启后的效应”,它为生产创造需求,为生产提供市场,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观

  我国消费道德观滞后还突出表现在人和自然伦理关系认知上的落后。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但是,传统的消费观始终把人作为消费主体,当作整个世界的中心和主宰,只承认人的利益和价值,不承认消费对象——自然物具有的价值,只认为人的活动具有目的,而完全否认自然具有自身的目的。在消费活动中,注重人的伦理需求,却完全忽视自然界的正当权益,只注重在数量、价格上盲目攀比,把合理消费、节约资源抛诸脑后,或者只图个人潇洒尽兴,对环境不管不顾,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匿乏,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部分有识之士已经从环境的恶化中惊醒,掀起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高潮,伦理意义上的研究也紧跟其后,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已经形成共识。这些理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进行了批判,倡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尊重自然,和谐相处。但是,这种观念还只停留于我们的理论和政策层面上,大部分消费者缺乏这种消费意识,或者没有自觉的行动。可见,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观深入我们普通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加强消费道德观念的教育

  消费是一种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消费行为折射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它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消费道德观教育。实现适度消费的前提之一是树立适度消费观念,而消费观念的树立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憧憬美好的生活,渴望更多的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消费品琳琅满目,这就为青少年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消费观念的滞后,社会上某些广告的不良宣传,加上青少年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消费问题上存在种种思想误区,以致走上人生歧途。青少年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且呈上升趋势,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错误消费观念的误导占很大比例。那么如何加强消费道德观念的教育呢?首先,要树立劳动消费的观点,把消费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建立在自己的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理财投资引导。其次,教育青少年树立爱心消费,现代的青少年知识丰富,但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有些人对消费麻木不仁。最后,还要扎扎实实进行地球知识教育,灌输环境保护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意识。

  (四) 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消费主体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已构成全球性问题,因而化解危机也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l 、造就有责任感的企业消费主体。从企业来讲,需要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创新、开发和经营战略中,自觉地在生产经营和各个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引导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行为。要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和绿色营销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2、造就有责任感的个人消费主体。每个人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时也负有维护和促进他人生存和发展的义务。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正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因而它符合“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这一评价一切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是一种“善”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道德意义。相反,那种过度地消费资源,随意地污染环境,势必对人类共有的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以至于影响他人和后代平等地消费和发展的权利,因而是一种“恶”的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科学、文明、健康地进行消费自觉成为有责任感的消费主体。

参考文献

  1. 陈科,周洁琼.适度消费伦理构建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路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4月

  

阅读数: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