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Y理论

超Y理论(Super Theory Y),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approach)或应变理论的代表。

目录

  • 1 超Y理论的简介
  • 2 超Y理论的特点[1]
  • 3 超Y理论的实验
  • 4 超Y理论和Z理论与学校后勤工作分析[2]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超Y理论的简介

  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ohn.J.Morse)和杰伊·洛希Jay.W.Lorsch)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主要见于197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的《超Y理论》一文和1974年出版的《组织及其他成员:权变法》一书中。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超Y理论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

其基本观点是:

超Y理论的特点

  一般说来,超Y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需求的差异性

  人们是怀着不同的需要而参加工作的,有的人需要正规化机构和条例,不需要决策和承担责任;有的人则需要自治,需要创造性机会,需要实现胜任感。

  2.组织方式相异性

  管理应当使工作性质和工作人员的需求相结合,和工作人员素质相协调,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领导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3.控制程度应变性

  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程度的安排,都要从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角度加以考虑,不能强求统一。

  4.目标确立递进性

  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就可以激起职工的胜任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超Y理论的实验

  早在50年代末期,麦格雷戈基于对人性的看法或假设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前者的基本假设为:人是不喜欢工作的,必须强迫他、控制他,朝着组织的目标前进,而且大多数人没有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而宁愿受人支配和领导。后者强调的是人天生就对他的工作感兴趣,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达到确定的目标,并取得相应的成就。X理论和Y理论的产生,在西方管理界引起不同的反响。其后,有人就根据这一理论,选择了工作效率高的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室与工作效率低的哈特福工厂和卡媒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克龙工厂和卡媒研究室实施X理论,采取严密的组织,实施指令式的控制管理,结果因人员素质不同,效果并不一样。工人程度高的亚克龙工厂效率高,而研究员程度高的卡媒研究室效率则低。另外史脱克顿研究室和哈特福工厂实施Y理论,实验结果则相反。这说明了X理论并不一定是毫无用处,而Y理论也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

  那么,影响管理效率高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人们应如何去选择管理的方式呢?莫尔斯和洛希又进行了追踪研究,选择了两个都是高效率单位的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所进行了对比研究。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所的组织特点有许多的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的差异也很大,但是这两个组织都有效地完成了各自的组织任务。究其原因,是因为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所都能根据各自任务和人员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型态。说明组织与任务之间的适合,关系到企业的效率。

  组织与任务的良好适合又是怎样同有效的工作发生关系的呢?研究者继而又进行了两个单位的个人胜任感的动力测试。参加测试的人要对6张模棱两可的图画的反应写出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故事,对“明天”将要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或感觉出什么写出一篇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故事(投影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所里的个人比在组织与任务适合较差的哈德福工厂和卡媒研究所的竞争对手显示更有胜任感的感觉。这种胜任感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任务与组织特点之间的适合,能激励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作出有效的工作成绩。

  目前超Y理论很受西方一些管理学者的推崇,评价很高。它虽然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只强调特殊性而忽视普遍性,就难以摆脱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美国学者阿吉里斯(Chris Argyis)指出,人总是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之中。拙劣的管理就是阻碍这个过程,使人的性格不能走向成熟。良好的管理则是促进这个过程,具体办法是: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使职工有从事多种工作的经验,采取参与式的、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加重职工的责任,更多的依靠职工的自我智慧和自我控制等。这些理论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性内容。

超Y理论和Z理论与学校后勤工作分析

  美国管理学者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和杰伊·洛希(Jay W.Lorsch)根据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的试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变管理理论。其理论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三者作最佳的配合。

  超Y理论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因人、因时、因事、因组织环境不同,而制订不同的管理措施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超Y理论的特色在于:强调灵活性,认为无绝对意义上的尽善尽美的理论,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予以权变。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应强求一律。超Y理论要求学校后勤管理者在后勤工作中不应拘泥于某种所谓新的科学管理方式,应看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动态性,实事求是地依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宜的管理方式,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

  Z理论是有关在企业中建立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的一种学说。Z理论强烈地反映了日本企业管理中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管理方式。Z理论的精髓在于关心人、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培养人。企业时刻关心职工的利益,职工也就会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从而造就一种合宜的工作气氛,达到职工与企业的一体化。Z理论要求后勤管理者应注意协调、融洽职工之间、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关心职工的生活,理解职工的需要,相信职工的能力,尊重职工的人格,并多方提供机会,使职工个人有得以不断发展的可能。这样,职工的高层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就能达到激励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陈荣耀.《东方文明与现代管理》
  2. 王富,褚洪启.学校后勤工作实用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阅读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