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调控

财务调控(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目录

  • 1 什么是财务调控[1]
  • 2 财务调控的原理[2]
  • 3 财务调控原则[3]
  • 4 财务调控的内容[1]
  • 5 财务调控的分类[1]
  • 6 财务调控的方法[1]
  • 7 财务调控的环节与方式[2]
  • 8 参考文献

什么是财务调控

  财务调控是指对财务的活动所进行的适当约束和调节,使之按既定的合理轨道运行的过程;依照控制沦的原理,各种不同的调控必须具备两个特点:—是被控制对象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在多种发展的可能中,操作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财务活动不仅是可控的,并且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财务调控的原理

  (一)本金筹集量对本金需求量的制约性

  财务机制对再生产规模的控制作用,是通过本金筹集量对需求量的制约性表现出来。无论企业还是整个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扩大其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的扩大要以增加本金投入为前提,从而直接表现为本金需求量的增加。要满足本金增加的需求,必须进行本金的筹集。本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有;(1)所有者增加投入;(2)债权人增加借款;(3)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积累的增长。这几条渠道的本金筹集量是有限度的。所有者与债权人是否增加投入,一要看自身有无可增投的资金;二是看有无增投的价值,即投资能否获利,借款能否还本付息;三要分散投资风险,不可能把全部资金投往一个企业。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积累的增加要受到税后利润总额的限制和提取积累基金比例的限制,因此,几条筹集渠道能筹到的本金量是有限的。在一般情况下,本金的需求量总是大于筹集量,这是常常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人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不顾筹资量的限度,全面“铺摊子”,盲目上项目,使有限的资金四处分散,形成多个项目不能按期完工,中途停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少见。二是以收定支,按照筹资量安排建设项目,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加快进度,尽快完工投入使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赞成后种选择。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本金筹集量对本金需求量的制约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们不能违背这一规律的要求,否则会遭到失败,这是规律对违规者的惩罚。这一规律的存在是财务机制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展发挥控制作用的客观依据。

  (二)本金投资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制约性

  从企业与国有经济来看,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由于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些新兴的产业、产品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一些陈旧的产业、产品技术被市场所淘汰,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通常所讲的经济结构优化,是指经济发展中在发展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开发新兴的产业、产品和技术,逐渐淘汰陈旧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使这三种状况的经济成分保持恰当的比例。在开发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时需要新增投资,在保证主流经济成分时需要保持现有投入,在逐渐淘汰陈旧经济成分时需转移本金占用量,逐渐缩小至停止在这方面的投入。由此可见,经济结构的调整虽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但首要的是对本金投资比例的重新调整,即进行投资结构调整。投资结构对经济结构进行制约的客观必然性,是财务机制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挥调控作用的又一依据。

  (三)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源配置的导向性

  马克思指出:“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这是通过资本从一个部门不断转移到利润暂时高于平均利润的另一个部门来实现的。”①平均利润率规律在社会广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企业与国有经济内,一方面通过竞争,使增量资本向利润高的产业、产品与技术倾斜,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淘汰,使存量资本重新组合,从利润率低的产业、产品与技术退出,转向利润率高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存量资本的重组与增量资本的倾斜,必然引导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配置发生变化。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着资本的重新配置,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导向作用,这是财务机制能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挥调控作用的又一依据。

  (四)补偿基金积累基金的比例对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制约性

  生产过程是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再生产过程。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但它必须以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前提。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这也是一条客观规律。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以及时足额的形成补偿基金为前提,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又要以提取积累基金为条件。因此,企业与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动中,必须保证折旧提取与成本费用计算的真实性,不允许虚小成本,虚大利润,以此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在税后利润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按合理比例提取积累基金,反对分光吃光。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要经常保持补偿基金与积累基金的合理比例关系,保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补偿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对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制约性是财务机制发挥调控功能的重要依据。

  上述分析表明,财务机制对再生产运行的调控功能是由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正确运用财务机制的调控功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贡献。

财务调控原则

  实施财务调控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归类分级管理原则

  要将各项财务指标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由各业务部门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实行分类管理。再在分类管理基础之上,对各车间、班组、岗位下达调控指标,实行分级管理。

  (2)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对各级单位要明确一定的财务收支责任,赋予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控制的权限,并明确责任完成效果的奖惩办法。

  (3)可控性原则

  凡是要求各级单位承担责任的财务指标,必须是这些单位管得住、控制得了的项目,对各单位非主观能够控制的项目,不能要求承担其责任。

  (4)例外管理原则

  为了使主管人员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好主要矛盾,尽快解决问题,要求主管人员及时反馈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这些差异为“例外”事项。“例外”事项具有重要性、长期性、严重性等特性,对“例外”事项要及时追查原因,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财务调控的内容

  企业财务调控的内容很多,范围较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财务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供、产、销或购,销、存)进行调控。

  (2)通过财务对生产经营的各种资源及其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控。

  (3)通过财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控。

  (4)通过财务对生产经营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调控。

财务调控的分类

  对企业的财务调控,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且还可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变化、按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级控制;按时序可分作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防护性控制

财务调控的方法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采用较多的是财务目标控制法、财务预算控制法、进度控制法、财务制度凋控法等四种习惯方法。此外,有时还可采用固流比例法、周转期法、微分求导法(存货模式法),平均速度法,内部银行控制法,ABC重点控制法、高低点控制法等进行调控。

财务调控的环节与方式

  财务机制对社会再生产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调控工作体系来进行的,即按照各工作环节,采取特有的方式来进行的。

  (一)财务调控的主要环节

  财务调控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序的工作系统。

  1.确定财务调控目标

  财务调控的一般任务,是保证计划与目标能按预先的要求发挥作用,达到目的,所以确定财务调控目标是首要环节。

  企业的财务调控目标,一般可按财务计划指标为依据加以确定,但不是简单地将计划指标搬过来。这里有两点与财务计划工作有所不同。其一,要按管理的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控制指标系统。要将分散在各项财务计划中的相关指标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调控网络;甚至还要将财务计划中没有列入的其他生产经营计划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即非财务指标)列入这一控制指标系统之中。其二,为了便于具体控制,还应对一些综合性财务计划指标(如利润、资金定额、管理费用总额等)按责任单位(比如分厂、车间或班组)或岗位进行分解,使之成为若干可以具体掌握的小目标,作为实施控制的依据。在编制财务计划时,应尽可能照顾到财务调控的需要。还应当看到,财务调控以财务计划工作为前道工序,但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因为在确定财务调控目标时,通过指标的系统化,不仅可验证财务计划的准确性,还可通过指标间某些不衔接问题的出现和原因分析,纠正计划工作的失误与缺陷。

  国家财务调控目标,总的讲为国有资本保全增值率,可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加以确定。为了便于具体进行调控,还应按国资企业分别确定国有资本保全增值率目标,以及相关具体目标。

  2.建立财务调控组织系统

  财务计划(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施行财务调控的组织所属的内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有计划的活动来完成的。这就需要建立财务调控组织系统,落实财务目标调控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形成从上到下的纵横交错的调控组织网络。这里所讲的纵向组织,是指上级下达指令和下级的执行与信息反馈系统;所讲的横向组织,是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负责财务调控工作的完成。财务调控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是交错在一起的,共同围绕着财务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工作。这种相互交错的关系,表现在纵向组织的调控目标,要通过各级组织所属横向单位的调控来实现,横向组织的调控目标又要由下一纵向组织的财务调控工作来实现。例如,以企业的利润目标为例,要分解为销售收入费用等具体调控目标,分别由财务、供应、生产和销售等横向部门负责组织实现;另一方面,各横向部门又将所调控的目标加以分解,由领导下达下一级组织去完成。如成本目标,由企业横向部门分解为材料工资、管理费用目标,下达车间一级纵向组织实施调控。车间一级组织再将上述目标分配给车间材料、工资和车间财务管理小组分工调控。车间横向部门又再分解落实到班组,班级再落实到个人。需要指出的是,横向组织之间对所分管分目标还有相互分解的情况存在,如财务部门分管的管理费用,要分配给生产、供应与销售部门负责调控等。

  3.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表现形态上可概括为人流(劳动力运动)、物流(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运动)和财流(资金运动)几类。财务调控,是对财流的调控。财流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的特征,是通过各种财务计划指标、报表数据和指令来表达和调控的。财务调控的基础是对财务信息的调控。财务信息的调控,主要包括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两个方面。

  财务信息的传递,是指各种财务资料经过收集、整理后,由一个单位向其他单位传送的过程。这里包括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是上下级组织之间财务信息传递,例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与企业财务部门下达财务计划指标,发放财务通报;企业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报财务报表资料等。企业内部也有横向传递问题。横向财务信息传递,是指各平行的财务调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传递。例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的各财务分管单位之间,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与企业财务中的资金成本收入与利润等指标分管责任单位之间的财务快报与其他形式的财务信息传递。纵向财务信息传递,为财务指标分管服务;横向财务信息传递,为财务指标的协调服务。

  财务信息的反馈,通俗地说是对原传送出的财务指令、计划指标和报表资料的反应。例如上级下达的财务指令与计划指标是否符合实际,执行报告中有何问题,及时由下级部门向上级反应,会议汇报或书面报告,这是纵向反馈。下级财务部门发现应解决的财务问题,无权或无力解决时,向上级财务部门写出报告,上级财务部门请示领导同意,作出批示,也是一种纵向反馈。除了纵向财务反馈而外,还有横向财务反馈,即各平行的财务调控部门对相互传递的资料提出意见与建议等。财务信息反馈的目的是,通过对原传递的财务信息与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找出偏差,以便提出相互调整的意见。在信息化时代,无论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去进行。

  4.纠正财务偏差

  财务调控的一般任务,是使责任单位按照财务指令与财务调控目标正确进行财务活动。在财务指令与目标的执行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常常发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通常表现为实际财务指标尚未达到目标的要求,或从发展趋势看,有达不到目标的危险存在。这种偏差叫作负偏差。在另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财务实际指标已经超过目标,或从发展趋势看,必然超过目标,这种偏差叫作正偏差。财务调控的最终目的是迫使财务责任单位的实际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财务指令与目标的要求。因此,对财务负偏差必须加以纠正。对财务负偏差的纠正,应根据财务信息反馈资料,及时发现实际脱离目标的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并制定有关财务措施(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等),力求逐步缩小负偏差,使实际数逐渐接近目标,最后达到或超额完成目标。另一种情况,是财务目标脱离实际,成为无法达到的高指标,这时,则应对目标作适当调整,使之能成为控制与考核的依据。

  财务调控是一个严密的工作体系。其中,确定财务调控目标是起点,纠正财务偏差是终点(最后工序),建立财务调控组织系统是组织保证,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是基础环节,整个工作是围绕财务调控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这说明财务调控是对财务活动实施计划管理的执行系统。

  (二)财务调控的基本方式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与企业各层次财务调控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指标又是千差万别的,但从基本方式看,又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基本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利益调控方式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与企业的财务活动,均受到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制约。例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与企业对税后利润分配比例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各层次组织的财务活动。因此,运用利益分配杠杆,以对财务活动发挥调控作用。企业对内部单位进行财务调控常用的利益杠杆有工资分配、奖金分配等。上述利益杠杆,常常起着促使被调控单位努力完成利润目标、成本目标或资金占用目标,落实财务责任,发现财务计划偏差,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作用。除此而外,还有为了限制某些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财务行为的利益杠杆。例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未完成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企业的罚款率、企业对内部单位因主观原因不完成责任目标的罚款率、损害国家或集体财产的赔款率等。无论何种利益杠杆,都对被调控单位的财务活动发挥着有力的调控作用。

  2.平衡调控方式

  财务活动的发展变化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总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前进。从平衡的要求出发,分析引起不平衡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求达到新的平衡,是财务调控的基本内容。财务活动的平衡调控主要表现是:

  其一,财务收入支出的平衡调控。一定时期某单位的财务收入,是它可支配的总财力,制约着财力分配的总规模,该单位这一时期的财务支出,不能超过这一限额。根据这一平衡关系,在编制财务计划,制定财务调控目标时,可将财务收支作出初步预测,然后考察它们是否平衡。如果支大于收,可采取削减不必要或可缓用的支出的措施,以达到平衡;当压缩支出有一定困难时,应考虑有无增加收入的新措施可以采用,以增收求得平衡。如果收入不能再增加,就应坚决压缩一部分次要支出,保证重点支出。财务支出上不可打赤字,这是一项重要原则。财务收支平衡调控方法还运用在财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在财务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情况,发现财务收支出现不平衡状况时,应采取增收节支的补充措施,以保证收支平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计划期末有可能发生财务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进行事后平衡调控。例如,当企业因各种原因发生亏损时,就需要动用以往年度结余或以后年度利润进行平衡。

  其二,财务活动内部结构的平衡调控。财务活动内部结构(以下简称财务结构)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在一定的供、产、销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结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的比例)、成本结构(材料、工资、管理费用的比例)、销售收入结构(各种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和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利润分配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提供了按合理结构为标准进行财务调控的可能性。如果结构发生非正常变动,应从供、产、销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排除非正常因素,恢复正常结构。如果因客观原因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引起财务结构变动,也不要机械地维护旧的财务结构,而应尽快确定在新条件下的合理结构,改变调控标准。

  其三,生产经营与财务的综合平衡调控。生产经营决定财务,财务导向着生产经营,这是生产与财务的辩证关系。一定的供、产、销规模与条件决定着财务的收支规模、资金占用水平、财务结构;另一方面,对财务收支规模、资金占用水平和财务结构的调控,又反过来制约着生产与流通规模、生产与技术结构。为保证生产经营与财务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实施综合平衡调控。这就要求既要按照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尽力开辟财源,又要按照可靠财力来源安排生产经营规模。既要按照供、产、销条件测算资金需要和成本水平,又要按照资金占用和成本水平调节与控制供、产、销活动;既要按照供、产、销情况测算利润,又要根据目标利润的要求调整与改善供、产、销组织工作,力求在生产经营与财务的不断平衡中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3.限额调控方式

  各种财务活动中,某些财务活动虽随客观条件变化而有所变化,但在一定时期,从总体上看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对这类财务活动,可用限额方式进行调控。例如,对国家与企业财务收支总额的调控、对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占用和管理费用开支的调控,均适合制定收入限额、支出限额、资金定额、费用限额等指标进行调控。在进行限额调控时,要以计划限额与实际数不断进行比较,揭示差距,及时确定调控措施。对财务收支限额与费用支出限额的调控,还要用进度表的方式实施更细致的调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4.比率调控方式

  各种财务活动中,某些财务活动受客观条件影响,变动性很大,但其中有一定比例关系时,则不能用限额方式调控,而应用比率方式调控。例如,国家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调控,企业运用变动费用率对变动成本的调控,运用销售资金率产值资金率流动资金的调控等。在运用比率调控法时,要事先正确确定调控比率,然后在财务活动发生时,按比率计算调控指标,据以进行调控。这种方式能以不变应多变,在保持比率不变的同时,根据已变化的条件确定可变的绝对额,作为调控依据。在某种财务活动结束后,再计算出实际比率,与计划比率对比,检查财务调控的成效。

  5.区域调控方式

  某些财务活动,在影响因素相对变化不大时,其变化可大体处于某一幅度之内,对这类财务活动可用区域调控方式进行调控。例如,为了发挥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国有资本的占用量可按国有资本占社会总资本比例的一定幅度控制。在市场供需条件变化不太大时,企业产品价格可用幅度价格方式调控;产品价格随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起伏时,可按寿命周期的区间所隔时间长短调控;企业盈亏分界点随产品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变而变。但上述因素大体确定后,则盈亏分界点又可确定,所以对盈亏的调控可用盈亏分界点可确定的盈亏区域调控等。此外,投资风险可用危险区和安全区调控。区域调控法还常常辅以图形进行具体而形象的分析。运用这一方式时,关键是正确确定调控区域,然后按区域所标示的财务指标控制财务活动。在某阶段财务活动结束后,应根据实际财务指标判定所处的区域,与计划调控区域相比较,据以改进财务调控工作。

  财务调控的基本方式是平衡调控,因为这种方式依据于财务活动的主要特点,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特点。其他的利润调控、限额调控、比率调控和区域调控方式,大体上是平衡调控方式在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运用,因为这些方式都以各种财务平衡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对某种条件下财务活动的调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张浩编著.新编财务文书写作技巧与范例.蓝天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
  2. 2.0 2.1 郭复初,罗福凯,华金秋著.发展财务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第1版.
  3. 冯建著.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阅读数: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