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就业(Green Job)
目录
|
绿色就业是指使就业岗位逐步趋于绿色,带动环保产业的崛起,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也可以特指劳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助于保护或恢复环境质量。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绿色就业”概念是指能够减小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领域。类似地,“低碳就业”可界定为能够促进企业和经济部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就业领域。例如:造林和再造林、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供应、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生态农业、节能建筑、公共交通等行业。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因此,能够促进低碳发展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其创造的就业也必然属于绿色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7年发出《绿色工作全球倡议》指出:绿色工作是指那些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符合“体面劳动”的工作,包括: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高效的策略减少能源、材料和水消耗的工作;经济低碳化的工作;最大化减少或者避免生产各种废物和污染的工作。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应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
1.“绿色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环境功能,而不是就业本身的劳动属性。
其环境功能来看,绿色就业具有四个特征,即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将废物与污染降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
2. 绿色就业在整个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相关。
经济越发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高。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低。
3. 绿色就业是对现有就业的逐步改造,以及在现有就业基础上的新创造。
绿色就业并非都是新的就业。绿色就业既包括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包括由此带动的间接就业机会,还包括诱导衍生的就业机会。直接的绿色就业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企业的就业;更多是间接的,如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企业的就业;诱致性就业如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带动的就业。
绿色就业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等六类经济部门,涉及39867万人。迄今为止,这些行业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真正属于绿色就业,大部分则是需要转化才能变为绿色就业的岗位。
1、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环境执法监察部门,环境监测中心等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工作;
2、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自然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从事自然保护,生态恢复等工作;
3、在专业的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公司,环境检测与评价公司,环境咨询服务企业从事环保产品生产、销售、水处理、空气检测等技术性工作;
4、在实行绿色战略和环境管理的大型国企,私企,民企进行工作;
5、在民间从事公益组织环保,生态恢复等相关的宣传环保教育和实践项目推广工作;
6、从事绿色创业,从而提供绿色就业机会。
为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署于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倡导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支持和加强“绿色投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和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扭转当前各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绿色就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要命题。一些国家也敏锐地看到低碳发展所蕴含的巨大就业潜力和发展机遇,纷纷采取措施,开发绿色项目,刺激绿色消费,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利用绿色投资计划积极推动绿色就业的实践。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量化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在未来坚持实施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和低碳就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兴计划”,希望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并借助新能源投资的溢出效应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据测算,在新能源领域每投资10亿美元,能够为美国创造约2万至3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减少6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预测,到202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将达到130多万个。
1999年,德国联合工会与环境组织和企业一同发起设立“工作与环境联合计划”,旨在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绿色就业。该计划目前已经创造每年20多万个工作机会,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2001-2009年,德国政府为该计划提供的资金支持接近100亿美元。德国政府还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11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继续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就业岗位将因此达到60万个,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2009年3月,欧盟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