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

教育经济的新学说中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目录

  • 1 社会化理论的概述
  • 2 社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3 社会化理论的评价
  • 4 相关条目链接

社会化理论的概述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国家。创始人是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1976年,鲍尔斯和金迪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一书出版后,立即受到西方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领域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了激进派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选修的教育经典著作。

  在该书中,他们采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知识技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在现代美国社会,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作只需要程度很低的知识技能,工人工作表现的好坏,主要在于工人本身非知识性的个性特征,而教育是培养这些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社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高等职业如经理、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需要很强的独立性,较高的自尊心,多疑多问及进取创新的精神等个性特征。低等职业如秘书、打字员、勤杂工等则需要准时上班、循规蹈矩、少疑少问等个性特征。故此,要生产顺利进行,就需要有这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但这些个性特征不是生来具有的,是要通过教育系统地培养的。因此,教育的这种社会化功能又是一个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一般来说,资产阶级的子女有更多机会进入一流学校,培养出自尊、自重和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个性,毕业后能找到高等职业岗位。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在条件差的学校上学,养成遵守规章、盲目服从的个性,以适应毕业后进入低等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就是说,学校教育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培养不同的个性特征,以便他们将来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工作;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教育而养成不同个性特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的经济价值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阶级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不同个性特征,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能正常运转。

  学校教育对不同社会阶级出身的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反映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且再生产着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教育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化过程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社会化理论指出,经济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教育改革和教育扩展不能改变经济的不平等结构,要实现社会平等,就得改革经济。

社会化理论的评价

  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这是该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

相关条目链接

阅读数: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