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化

目录

  • 1 什么是知识资本化
  • 2 知识资本化的理论基础[1]
    • 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2.2 产权理论
    • 2.3 契约理论
  • 3 知识资本化的意义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化是指把人们的知识和知识成果直接转化为资本

知识资本化的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强调知识是资本的重要构成,知识向资本转化,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知识资本化即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投人到生产与管理中,使之真正成为产生收益、追求利益的生产能力。知识资本化,主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和知识如何参与分配。知识资本化既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也是知识价值的具体表现。知识资本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是知识经济理论分析的核心,也是知识资本化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活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和死劳动(也称为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一般人类劳动)两种形态,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死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它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劳动者借助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生产出新的商品,这个新商品就是活劳动劳动对象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中的“劳动” 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和智力因素。马克思曾经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活劳动”,这种“活劳动”包括四个内容:①活劳动是指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只创造使用价值;② 活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支出;③ 活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④ 活劳动是“总体工人” 的劳动,它既包括一线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也包括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和相关其他知识分子的劳。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否认科学知识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还是非体力劳动(N-学方面的劳动)”-7J。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论知识价值论的关系时,特别强调指出: “对脑力劳动的产物— — 科学—— 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因此,复杂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在统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效率低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意味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可以参与收入分配,也就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前提下,实行按要素分配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产权理论

  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理查德·A·波斯纳指出:“如果任何有价值的(意味着对企业和社会有用且具有稀缺性一作者注)资源为人们所有(即具有普遍性),所有权意味着排除他人使用资源(即具有排他性),和使用所有权本身的绝对权,并且所有权是可以自由转让的,或像法学学者说的是可以让渡的(即具有可转让性),那么,资源价值就能最大化” 。我国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一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的增值,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的差距。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包括知识的生产者(知识型企业科研知识生产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识生产者、社会上独立个体的知识生产者)、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即人才本身)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家、国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者、企业知识管理者),这三类群体在知识的创新、传播交换、运用等整个运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知识资本创造了社会财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就应该按照各自提供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获得要素的收益。知识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投资,也有成本。如果知识资本用于企业的生产并且为企业的产出做出了贡献,为企业带来了价值的增殖,但其所有者如果没有得到补偿,知识资本所有者也就没有投资的动力。因此,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具有按照知识的市场价值获得相应报酬的内在利益要求,知识资本化是知识资本所有者要求等价交换的必然结果。

契约理论

  作为一组契约集的企业,它是由众多理性参与者(即政府、管理者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供货商、审计者)之间结成的一个契约联合体 ,这些契约是当事人(两个以上)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各方同时为改进经济状况(至少理性预期)而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易宪容,1998)。它们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在此种理性的前提下,参与者进入契约为的是提高或改善他们各自的经济的状况,契约使每一个参与者有义务向组织提供资本、技术或信息等资源贡献,相应地,作为回报,契约也赋予每一个参与者从该组织获得资源的权力。

  根据契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管理等资本的所有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达成的一个有机合约,企业是知识资本价值实现的最基本的经济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其所有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但同时。企业却无法监督知识资本所有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因此。要使契约趋于完备,就应该让知识资本所有者像其他权益性资本所有者一样拥有企业。使知识资本所有者成为权益性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部分的剩余权益索取权。

知识资本化的意义

  首先,知识资本化促进新生产资料的运用。传统观点认为,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厂房土地、矿产、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源等为代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土地、物质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仍然可以持续不断地增长。原来的经济理论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新的经济现象。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物质产品价值的体现越来越依赖于产品的知识含量,单纯的物质生产也越来越无利可图。知识成了利润的主要来源,生产知识产品比生产物质产品更有利可图。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全球工业化的发展,人们日常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被更容易,更大规模地制造出来。物质资源虽然仍然稀缺,但物质产品却已经相对丰富。这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物质产品性能,提供人们用于发展和享受的知识,成为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这些知识的边际效益远远大于传统的物质产品本身。人们知道,只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可以到市场上交换的产品,获得物质财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于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知识来制造新的劳动工具,并以知识为劳动对象电脑、网络就是新型的劳动工具,各种信息则成为有别于传统物资资源的劳动对象。这样,知识就成为新生产方式中的基本生产资料。看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先进与否,首先要看其使用的劳动工具和劳动的对象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是知识,意味着潜在的生产资料是无限的,不存在增长极限的问题。可以说,知识取得生产资料的地位,既是知识资本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知识向资本转化的动力来源。知识资本化不仅促进了新生产资料的运用,也造就了新的产业和新的劳动者。

  其次,知识资本化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从宏观来说,人类的产业模式有农业产业、工业产业等类型。农业产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劳动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工业产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工具以机器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生产工具被制造出来。这个新的生产工具就是具有一定计算、分析和控制能力的电脑。新劳动工具与传统的劳动工具相比,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劳动者通过指令、符号、声音等信息而不是体力来操纵和控制这些机器。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可以用电脑来控制机器,还可以使传统的劳动工具智能化。智能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拓展了劳动对象的领域。物质产品被以更容易、更低成本的方式制造出来,从而导致物质产品的利润率不断降低。而那些能够使劳动工具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知识就具备了极大的市场价值,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一方面更多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开发新物质资源的知识被创造出来,不断满足人们日常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为生活、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知识也以一定规模的形式进行专门创造。知识的资本化使知识带来了高额利润,刺激了高新技术的创造及其广泛应用,以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分配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当其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知识产业。非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或组织也纷纷利用高科技来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或提高工作、管理效率。这样,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下,知识密集型的教育、通信、信息、商业金融等服务部门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知识产业的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工业仍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在一些发达国家,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正在取代传统大工业的地位,成为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第三,知识资本化促进新劳动者的产生。知识资本化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就业结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只要拥有物质资本,就可以对土地厂房、设备进行投资。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的投入情况。投入得越多,生产的规模越大,利润也就可能越高。在传统物质资本面前,劳动者很大程度上只是实现利润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为资本而建立。但知识资本化促使资本与劳动者结合了起来。劳动者成了利润的主要源泉。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为劳动者而建立。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也就不能实现企业最大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同时,知识资本化促使更多人进行知识的生产,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工具不断智能化,出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使人们可以从直接的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促使更多的人从事知识的生产及其相关行业。在一些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知识资本化还引发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由于知识的生产比物质产品的生产更有利可图,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更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但这需要整个社会从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为知识资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一些认识到知识资本重要性的国家,已经在政策、教育市场、制度等方面积极推动知识的资本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创新的热情,知识型劳动者正在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中展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静杰.张少杰.知识资本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情报科学[J],2005,(9).
阅读数: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