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

生产率(Production Rate)

目录

  • 1 什么是生产率[1]
  • 2 生产率的分类[2]
  • 3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2]
  • 4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2]
  • 5 提高生产率的意义[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每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服务的速率,或指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生产率=产出/投入。

生产率的分类

  由于所考察的生产要素或测定方法的不同,生产率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

  1)按生产要素的种类分类

  单独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投入量作为生产率公式的分母,所得到的生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举例如下:

  (1)劳动生产率:用劳动消耗量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人·年),多少台/(人·年);

  (2)资本生产率:用折旧费或者固定资产面值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

  (3)原材料生产率:以投入原材料量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吨(钢材);

  (4)能源生产率:以投入能源量作为总投人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度(电)。

  2)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分类

  根据所考察的生产要素数量多少,生产率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要素生产率:只考虑一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这种资源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单要素生产率=

产出量总和
某要素投入量

  可以看出,前面所述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和能源生产率均属于单要素生产率。

  (2)多要素生产率:考虑多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多种资源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多要素生产率=

产出总量
多种资源投入量

  (3)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全部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全部资源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总量
全部资源投入量

  3)按测定方式分类

  在进行生产率测定时,我们不仅要测定现期生产率水平,而且将现期生产率

  同历史上最好水平或某一特定时期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以考察生产率是否提高,变动趋势如何。于是,又将生产率分为静态生产率动态生产率指数

  (1)静态生产率:某一给定时期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也就是一个测定时期的生产率绝对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静态生产率=

测定期内总产出量
测定期内要素投入量

  (2)动态生产率:一个时期(测定期)的静态生产率与以前某个时期(基准期)静态生产率的比值即称为动态生产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动态生产率指数=

测定期内静态生产率
基准期静态生产率

  动态生产率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指数大于1,表示与基准期相比,现期生产率提高了;指数小于1,表示与基准期相比,现期生产率降低了。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管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还有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是生产系统本身的构成因素,有的则是生产系统外部的环境因素,在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从生产率测评的角度看,既有一个国家或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测评,也有微观组织(如企业)的生产率测评,不同经济规模组织的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亦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1.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内部因素

  由于企业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更易变化,所以我们按其可变性分为硬因素(不易变化)和软因素(易变化)。硬因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软因素包括劳动力、组织系统和程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这样分类有助于我们确定优先顺序,首先解决易变的因素。

  1)硬因素

  (1)产品。产品因素是指产品符合产出要求的程度。产品的类型、品种,产品的质量、数量,产品间的组合结构,都会影响生产率;

  (2)厂房、设备。厂房和设备的维修保养程度、工作地、设备平面布置状况、设备生产能力、使用年限、投资成本等,都影响生产率;

  (3)技术。技术是构成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来源。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进、新的工艺流程、工艺方法等,都能通过高的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来获得;

  (4)材料和能源。材料和能源是为获得产出而投入的重要因素。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能直接提高生产率。材料选择、材料质量、生产流程控制、废品的利用管理、存货周转率库存管理、以国产材料代替进口材料等,都对成本有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率。

  2)软因素

  (1)人。人是生产率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因素。设备、技术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只有通过人才能生产,任何提高生产率的措施必须依靠人才能实施。人的价值观工作动机,人的工作方法、技术,个人技巧、知识工作态度和才能,都会影响生产率。

  (2)组织和机构。为使生产系统正常运转,需要一个内部协调、目标一致的企业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必须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反应,横向联系密切。许多组织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是僵化,它们没有对市场变化进行预测和作出反应,忽视劳动力、技术和外部环境的新发展。僵化的组织缺乏横向联系,决策迟缓,因而无法使企业内各个环节高效率地工作。

  (3)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是生产率提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贫乏、技术中等、劳动密集的方法占统治地位,因此,对现有工作方法的改进,会使生产率有显著提高。工作方法的有关技术,旨在通过改进工作方法、人的动作、使用的工具、工作场所的布置、材料处理和机器使用方式,而使相同劳动的产出更多。工业工程基础(工作研究)是改进工作方法的主要工具。

  (4)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方式影响着组织设计人事政策工作设计工作计划和控制、资本费用和资金来源成本控制技术等各方面。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控制下的所有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管理方式对生产率水平有很大影响。

  2.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外部因素,在短期内企业无法控制它,但在社会结构和制度较高层次上可得到控制,由此影响单个企业和生产行为、管理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1)人力资源

  按照马克思劳动力再生理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是生产活动的中心,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是决定生产率的最基本因素。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人类经济活动中知识和技术的含量急剧增加。表现为劳动形态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化,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日益复杂、精细、多样和高技术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处于急剧变革之中,技术以及产品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从而使劳动者面对着更为频繁的职业流动和劳动内容的变更。这意味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不仅所蕴含的知识、技术含量急剧增加,而且在质和内容上正在经历着日益加剧的变动。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全面教育,进行不问断的职工教育培训是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率的根本措施。

  2)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业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比不发达国家高得多的生产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拥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和装备。

  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目前在技术水平低、技术系统效率差、生产率潜力极大的情况下,推进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国家要鼓励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的事业,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增加新技术与装备的投资

  3)宏观管理政策

  宏观管理政策是国家和部门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谓宏观政策,是指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技术引进政策以及战略规划等。

  政府的政策、战略计划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实际工作、法规(如价格控制收入和工资政策)、交通通信、动力、财政措施和经济杠杆(利率关税和其他税种)等极大地影响着生产率。提高生产率的许多措施、计划的产生都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性的惯例。另外,政府的实际工作作风与效率也极为重要,因为它能使政府以同样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服务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的服务,这样,企业或社会的其他机构就能从中受益。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1.提高生产率的对策目标

  从理论上看,如下的状态可使生产率大于1,可谓经济系统的理想状态,当然可作为提高生产率的对策目标。

  (1)降低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提高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2)维持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提高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3)缓增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速增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4)降低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保持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5)速降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并缓降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

   理论上,如下状态可使生产率等于l,可谓经济系统的非理想状态,所以是提高生产率应避免的对策目标。

  (1)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与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同比率上升;

  (2)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与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同比率下降。

  从理论上看,如下的状态可使生产率小于1,可谓经济系统的极不理想状态,当然是提高生产率应极力避免的对策目标。

  (1)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速增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缓增;

  (2)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上升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不变;

  (3)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缓降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速降;

  (4)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不变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下降;

  (5)成本(耗物的价格或数量)上升而销售额(产物的价格或数量)下降。

  通过上述对生产率与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相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我们又将提高生产率分解成寻求投入的最佳结构与产出的最佳结构这样两个子目标。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系统内外因素瞬息万变,系统很难被控制在某一特定状态上,所以它只能在原则上把提高生产率作为可想象的对策目标,把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品销售额作为可计量的对策目标,把降低生产所耗资源的价格、减少所耗资源数量、提高所销产品的价格、增加所销产品数量、优化投入结构和优化产出结构作为可操作的目标

  国际组织认为,用于实施提高生产率计划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人事方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技术方法——工业工程方法。

  2.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方法

  运用人事方法提高生产率,主要是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国外一些组织通过对生产率的基本因素(如产出、投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所做的分析表明,这些因素一半以上和劳动力的质量有关。通过对其他技术因素的分析,也发现这些技术因素的质量与人力投入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劳动力的质量表现为:承诺感;对组织的献身和忠诚;良好的沟通才能;参与能力;社会责任感;专业技术能力和感受变化的敏感程度。高质量的劳动力通过生产行为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出增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增强等,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劳动力有效利用的重要杠杆是激励。按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观点,为了培养人们正确的工作态度,人们需要看到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种感觉给他们以自我实现,并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事业设想。恰当的态度行为取决于职工的价值观、工作条件和他们所受到的激励。因此,生产率提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让职工分享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1)物质激励

  2)非物质鼓励

  3)教育、培训

  4)职业保障

  3.工业工程的方法

  工业工程从产生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率。在我国,企业可采用下列方法提高生产率。

  (1)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现有生产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改进工厂布置;

  (2)采用现代化制造技术,如CNC/CADCAPPFMCMRPII等对生产技术和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3)加强研究开发,开发新工艺,建立新流程;

  (4)运用价值分析改进产品设计,减少产品工作量,降低成本;

  (5)开展工作研究,改善作业和工艺系统,减少多余操作和无效工作时间;

  (6)运用现代生产/库存技术,建立均衡和高效的生产系统;

  (7)在生产系统设计和改造中运用现代物流技术

  (8)运用可靠性工作进行系统维护,保证系统运行质量;

  (9)采用工效学知识和技术改善作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当前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企业的运用还不很普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导致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质量差、生产水平低、劳动消耗大、成本高等,造成企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因此,运用工业工程技术来解决以上问题是我国工业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

提高生产率的意义

  生产率在当代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指出:“生产率是一切经济价值的源泉。”所以,它成为一切社会经济组织,一个企业、一种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为关心和追求的指标之一。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角度考察,生产率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量投入的比值,它反映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素质、生产对象的变化、生产组织的管理水平、劳动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制度与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从本质上讲,生产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或努力的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从广义上讲,一个国家生产率(即国家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的高低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包括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物质和经济基础)、各产业的比例和配合等,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决定着国家的强弱、财富的消长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概念和经济指标。研究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其重要性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生产率提高表示在同样的时问内,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资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或服务,获取更多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所谓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根据索洛的余值方程:

  产出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投入的弹性+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资金投入的产出弹性+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两种方式:一是依靠增加投资,购置新机器,增加人力,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系统,内涵挖潜,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即提高生产率。前者固然可以增加生产,有时也是必要的途径,但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后者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基础上,花费投资少,节省资源,能充分发挥投资效果来实现经济增长。随着当前世界资源的日益缺乏,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已经显得愈来愈困难,同时只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注意发挥投入资源的效益,会给一个国家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债相,同时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如通货膨胀贸易赤字等。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高本国的生产率,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通过对本国经济增长速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中,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愈来愈大,早已超过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我们只能享有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管工资和物价怎样变动,如果没有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即使工资不断提高,也会造成物价上涨,不仅改善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这样的公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物价上涨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与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它表明了生产率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及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当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时,就叫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率不变,提高人民的工资水平,由于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必然推动单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物价增长又推动工资上涨,形成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助长。然而,生产率每提高一次都会对物价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直接抵消工资上涨的副作用,使得由工资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得到缓解。因此,在下一次生产率提高时,物价上涨就比较缓和。只要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工资增长率,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得到缓解。

  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民工资收入的提高。如果人民工资收入不变,由于生产的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这两个方向的变动都表明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即使资源价格上涨,由于在生产中对能源、材料和资金能更有效地利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企业也不会提高单位商品的价格,更不会把资源涨价的损失转嫁于消费者

  总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因为生产水准可以用人均物质商品和服务消费量来表达,而这和生产率的表达式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消费者,而后者是创造者。此外,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职工福利等也都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

  3)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贸易平衡

  在国际市场上,当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等相当时,市场竞争中的价格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交货期(这是非价格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关键。所以,生产率高的产品就具有更大优势,因为它所消耗的资源少、成本低,可以获得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速度竞争力。

  4)生产率提高对就业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有些人误认为,生产率提高会影响就业,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率提高有可能使原来几个人做的工作,现在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由此担心造成劳力过剩,引起失业。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生产率提高不仅不会影响就业,反而会促进社会结构变化,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第一,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高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品种或开辟新产业,以便进一步扩大生产,求得发展,这就需要保持或者增加职工;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工资和福利,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开展技术培训和进修,提高职工素质,使职工的工资和工作有保障,人心稳定,对企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相反,那些生产率低下的企业,由于效益差而失去市场,生产下降而不得不裁减人员。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生产率上升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增长百分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数。日本和西欧也有许多生产率增长而失业率低的例子。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从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加。这不仅为生产率高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使其有扩大生产的余地而不致裁减人员,而且,工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化,新产业的形成和扩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事工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而服务行业越来越大。

  5)生产率与质量是同步发展的关系

  质量与生产率常常被误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一些人以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就会影响产品质量;要保证质量,就不能提高生产率。其主要理由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要花费更多的工时和成本。实际上,根据工业工程的观点,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它们通常是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来理解这种关系。

  从实质上讲,工业工程的目标本身就含有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生产率定义中的产出必须是具有特定质量水平的产品或服务。换句话说,没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也就谈不上提高生产率。

  实践表明,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直接促进了质量水平的提高。应用工业工程提高生产率就是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做,实际上不单纯是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精度、可靠性质量指标。因为当高度机械化操作时,可以避免导致质量不高和不稳定的因素。另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专业化也有助于促进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并保证质量均匀一致。

  同时,产品质量和寿命是影响社会总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只讲工业部门或企业的生产率,即只考虑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工时和其他资源,这是不够的。从社会整体来看,还应追求社会总生产率提高r即提高社会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如果某种产品质量好,使用寿命增加一倍,对于社会来讲,就等于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参考文献

  1. 崔军著.第十六张 索赔 FIDIC合同原理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1.
  2. 2.0 2.1 2.2 2.3 蔡启明,张庆,庄品编著.第一章 工业工程概述 基础工业工程.科学出版社,2009.04.
阅读数: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