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系统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生产系统

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

目录

  • 1 什么是生产系统
  • 2 生产系统的功能分析
  • 3 生产系统的目标分析
  • 4 生产系统改进的原因
    • 4.1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部原因
    • 4.2 企生产系统改进的外部原因
  • 5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容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生产系统

  生产系统是在保证人员、设备和设施安全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品质、价格和数量的要求,在预定的日期最经济地将输入资源转换为期望产出,对管理系统作业系统加以整顿和运用,使人、材料和设备得到有效利用的体系。

生产系统的功能分析

  生产系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其所面对的环境要求和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事实上,生产系统的功能于生产系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产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是直接与其所面对的功能目标相对应,有什么样的功能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从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引出生产系统所应该具备的主要功能。企业的生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功能:

  1) 创新功能。这种创新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创新上,而且还包括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

  2) 质量功能。质量功能包括产品质量保证功能和工作质量保证功能;

  3) 柔性功能。这指的是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协调机制和应变能力;

  4) 继承性功能。生产系统应该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连续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满足产品持续发展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需要;

  5) 自我完善的功能。生产系统必须具备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的功能,以便根据自身的状况,自觉维护系统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时的生产系统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

  6)环境保护功能。

  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都应该具有这六种基本功能,不同的生产系统之间只是在不同功能的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把生产系统的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生产系统的生存功能,包括创新功能、质量功能和继承性功能;二是生产系统的发展功能,包括柔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如果生存功能在生产系统中得不到保证,则生产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如果生产系统拥有良好的生存功能,却没有良好的发展功能为后盾,那么生产系统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系统中,由于目标子系统的多样性和相悖性,从而使得生产系统中的各项功能之间常常是相悖的。在生产系统的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某些功能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另一些能力水平的下降,或者某些功能的改善需要以其他的功能劣化为代价。例如,要提高生产系统的创新功能,则会对保持系统的继承性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各项功能及其强弱、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各项功能之间相互补充,共同达成生产系统的总体目标,实现生产系统的高绩效是生产策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产系统的目标分析

  企业环境和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共有七个主要方面:品种款式、质量、数量、价格、服务、交货期和环境保护。通过产品这种生产系统和环境联系的纽带,可以把环境的要求转化为环境和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主要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 创新目标。这是指生产系统应具有发展新产品的能力,是用户对产品的品种款式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生产系统的创新目标不仅表现在适应产品品种变化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上。

  2. 质量目标。产品的质量是通过生产系统的质量来保证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获得的。生产系统的质量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系统构造的质量要求和生产系统运行的质量要求。

  3. 柔性目标。环境是多变的,用户对产品品种、数量的要求经常会发生变化,生产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赢得市场,这就要求生产系统具有适应环境的柔性。

  4. 成本目标。在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不同企业产品的竞争许多时候表现为价格的竞争,在产品性能、功能、质量等因素差异不大的时候,只有较低的价格才能赢得竞争,而且企业还要获利以生存。因此,生产系统必须具有控制制造成本的能力。

  5. 继承性目标。用户购买产品时,同时希望能在使用产品之后得到安装、维修、保养以及升级换代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这就要求生产系统具有继承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而且,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角度来说,继承性也非常重要。

  6. 交货期目标。迅速和及时地按照用户的时间要求交货是竞争中货胜的重要保证。

  7. 环境保护目标。生产系统应该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并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8. 自我完善目标。生产系统应具有根据自身内部结构的特点,不断协调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从而保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能保持生产系统内部的协调。

  可以对上述目标进行分类:创新目标、质量目标、柔性目标、继承性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和自我完善目标属于功能性目标,而成本目标、交货期目标属于效率目标。功能性目标代表了对生产系统未来所应具有的功能的规划和期望,决定了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状况和未来的运行方向;效率性目标表示了对生产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的要求,保证了功能目标具体内容的合理性。

生产系统改进的原因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部原因

  生产系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转以后,一方面系统本身的缺陷会暴露出来,需要改进完善;另一方面,系统最初的设计功能会因系统内某些要素的老化使系统指标变劣,竞争能力减弱,这时必须采取变革的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这里,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发现种种不良倾向,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上列出的几条,有些是可以很容易定量计算的,如废品率,单位产品成本,员工的缺勤率,辞职率等。对可以计算的指标,要确定企业标准,以规定的形式定期记录下来,经常与标准作比较分析,以便发现问题。但是,有些因素却难以计算,如服务质量、员工的不满情绪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潜在的问题发展到能够被发现以前,是不可能采取改进措施的。而当发现了问题再采取措施,则代价又是比较大的,这全靠各级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熟悉程度。所以,生产经理要做的工作比检查考核指标,批阅工作汇报要多得多,他们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员工交换情况和意见,了解并理解员工的心情,从中去发现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不良因素,及早采取改进措施。

企生产系统改进的外部原因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自身的特定功能。它又是个开放系统,是外部更大的系统--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外部大系统有着大量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企业之所以能存在下去,完全取决于它能否与外部环境成功地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企业的功能就是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按市场需求将资源转换成产品或劳务,返回市场进行交换。交换成功,则进行下一轮循环过程,如交换不成功,则意味着企业无法继续从外部获取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资源,生产不能继续,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企业必须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除此以外,企业的外部系统是社会系统,还有一些更复杂因素要适应。这样就对生产系统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1、顾客需求爱好变化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销售市场上,顾客的偏好变得很快,企业能否敏锐地觉察顾客的需求变化,并采取措施满足这种变化,取得经营的主动权,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涉及到生产系统的改进,使它具有提供新产品的能力。

  2、技术原因

  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度规律,每当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一项新的技术问世可能会使企业的现有产品变得落后过时,也可能使现有的加工手段变得很不经济,这时生产系统的改进迫在眉睫。

  3、竞争对手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对手之间始终存在着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无情的竞争中,不进则退,对手的任何一项改进都会提高它的竞争优势,而给对方以新的压力,这样就迫使企业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生产系统,保持自己的竞争实力。

  4、政治和法律的原因

  社会的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会反映在新制订的法律和政府的某些规定之中。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对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系统都会提出改进的要求。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容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范围上分,可有整个生产系统的改进和局部的改进;从需求特性上分,可有6种需求的改进;从物质形态上分,可有生产系统硬件的改进,如厂房、设备、产品等的改进,和生产系统软件的改进,如生产系统组织结构的改进(包括生产过程的改进)、员工素质行为的改进。所有的改进最终都将体现在物质形态上的改进。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1、产品的改进

  从改进动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品改进是一项企业经常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对同一种产品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有功能上的、外观上的等等,迫使企业开发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系列的产品去争取消费者。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对产品作重新设计

  2、加工方法的改进

  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都会使原来的加工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可以表现在设备更新、加工工艺的改进、生产流程的改进等。

  3、操作方法的改进

  系统中许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操作不科学不合理,通过操作方法的改进,把作业不合理、不经济、次序混乱的因素去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4、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

  组织方式的改进会使生产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如本来生产单位的设置是按工艺原则,现改成对象原则;原来是成批轮番生产,现改成流水线生产等等。

  每一种改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产品的改进会引起加工方法的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动。每一种改进又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含义包括工程的和管理的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加工工艺、改进新的设备等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方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需要管理技术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M]

阅读数: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