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绩效主义
目录
|
技术绩效主义也称人类绩效技术。“绩效”一词是英语performance汉译,指有目的,由预定结果的行为倾向,是一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业绩。企业中影响绩效的因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员工自身的因素, 如自身的态度、工作技能、掌握的知识、智商、情商等;其次是企业具体的工作环境, 包括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最后是公司的管理体制, 包括绩效的评估体制、领导的管理能力、绩效提升后的激励措施等。
(1)整体性:绩效技术工作者用系统整体观(systemic)认识企业组织,综合考虑它与外界的联系,与制约和它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剖析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方案。
(2)程序性:绩效技术工作者系统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在处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问题时必然采取一种有组织的,有条理的(systematic)方法。
(3)目的性:绩效技术的价值观很明确,它要获取符合企业组织大目标的工作成效,而不是仅仅关心人的行为的改变。绩效技术工作的起点是找出组织目标和绩效现状的差距,根据消除差距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发干预措施,最后以组织目标的到达度作为衡量依据。
(4)效益性:绩效技术工作者始终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的绩效改进方法,尽管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但它不能自己限定在某种培训方式和媒体的使用上。
(5)实验性:对人的行为规律的认识有限,时间的需要经常超越理论研究的进展,所以要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就必须根据控制论反馈原理,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来改进绩效。
(6)开放性:绩效技术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总是持开放态度,但同时要求其应用必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
(7)合作性:为了有效地解决绩效问题,绩效技术工作者要运用各种干预措施。由于它们不可能是个方面的专家,所以特别重视与其他领域专家的合作。
对于绩效技术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人类绩效技术作为一个术语和实践领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推向深入。
Harold D. Stolovitch对绩效技术的发展作了如下阐述:
并不是一般系统论应用于所有的组织系统都会产生绩效技术,这类组织系统应具有“结果驱动的、以生产率为导向”的特点,象纯粹的社会系统就不属于此类。绩效技术是否适用于教育系统,还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论述。(详见下文的分析)
绩效技术由程序教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从NSPI(National Society for Programmed Instruction)到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NSPI) 到今天的ISPI(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Performance Improvement ),可以明显感觉到它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绩效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ThomasF·Gilbert 曾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学生,绩效技术产生的20 世纪70 年代正是教学技术领域传统的教学开发与教学系统设计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对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今天的工作场所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高,工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因素,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绩效技术的研究逐渐由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动机的研究,由只注重外部的奖赏,到开始分析内部的信念与期望,由关注外部事件,转向关注外部事件的内部原因与结果。
随着人类对自身研究与认识的逐步深入,脑科学、神经科学为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认识提供了科学和方法和依据,人科开始科学、客观地对工作场所中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分析,采取更加积极、有效、人性化的干预,以促进绩效的提高。
人类绩效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实践性。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绩效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我们对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一些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绩效改进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传统的员工培训和绩效改进的联系与区别,用绩效改进部门取代了传统的培训部门,完善了绩效管理的这一关键环节的职能。基于人类绩效技术的绩效改进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绩效诊断与分析
2. 组建绩效改进部门
3. 选择合适的绩效改进方法
4. 设计绩效改进的方案
5. 选择绩效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