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Guanzhong City Group)

目录

  • 1 关中城市群简介
  • 2 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因素
  • 3 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 4 关中城市群的体系框架
  • 5 关中城市群的不足

关中城市群简介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涵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9个城市及其他县城与集镇,是陕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它同时也是中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群”之一。关中城市群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中城市群不包括商洛一区三县以及甘肃省天水市。

  关中城市群也是中国沟通南北、衔接东西的枢纽区所在,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文化和对外开放的核心地区。

  规划立足于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按照国际关中、现代关中、人文关中、生态关中的要求,把关中城市群建设成为既有一定综合实力、又有明显地方特色,既有浓厚历史气息、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群。

  规划坚持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板块,做大做强西安市;以现有城市为基础,做大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地级城市;以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强小城市;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做优小城镇;韩城、潼关等省级交界县城要全部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重点培育“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城镇发展格局。

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因素

  (一)城市群内部城市产业关联程度

  城市群要想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大的城市网络中发展,必须要合理针对各个城市进行产业分工,这样才能使得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对内更好的合作,对外更好的竞争。

  目前关中城市群中三个县级市(韩城、兴平和华阴)仅仅只达到了国家设市的标准,经济实力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关中城市群缺乏一大批专业化的小城镇基础,一些城镇的工矿企业多是计划经济时期布局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或军工企业,具有很强的植入特征,与地方经济的联系较少,难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与温州地区以民营企业集群块状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与珠三角的前店后厂式企业集群城市化相互推进发展模式也不同。由于缺少在全国或者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生产贸易的专业化城镇,关中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网络大都在区域之外,这使得关中城市群城市体系发展的基础显得单薄。

  关中城市群的几座中等城市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的产业关联度都不高。作为关中城市群体系中的第二梯度城市,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这五个中等城市应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转移,并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镇进行产业、产品和技术辐射。但是,目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在工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与西安市没有形成产业链关联。由于行政区划利益关系,进一步影响了这些城市与西安市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使得关中城市群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的功能效应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与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产业和要素向南京和苏锡常地区有效扩散相比,关中城市群由于缺乏优势产业和区域内产业的有序关联,很难在开放环境下日益以城市群间竞争为特征的我国区域发展新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城市群内部网络建设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相互会发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而城市群区域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是城市流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而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建设也会对城市化规模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因为这将降低城市间的交易成本,而规模经济是城市聚集的根本动力,也是城市群中各级城市迅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陕西省的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就,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骨架的关中地区整体公路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以西安环城高速为始点,将关中城市群主要城市连接并向外辐射的八条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关中地区环山公路正在修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关中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关中地区铁路里程相对较少,密度低,公路建设存在着网络性差、许多公路等级低,且通达度小的问题,这使得要素流动和资源开发利用受到严重限制,同时导致信息闭塞、思想保守,不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另外,关中城市群的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滞后,目前城市间市场交易网络建设与国内其它区域差距很大,基本上还处于单个城市自成体系式的发展阶段:关中城市群城市间的区域信息共享网络、区域资金联通网络建设也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关中城市群内部网络建设的滞后使得城市群内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难以传递大中城市的辐射力,很难把区域内分散的生产要素资源及经济活动通过网络集成与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形成关中城市群以城镇为节点,覆盖区域内生产、流通服务、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区域经济网络,限制了城市群的发展。

  (三)城市群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区域间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对人才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不同阶层的劳动力经济发展的作用,对陕西省人力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

  把所投入的劳动者分为大专学历以上劳动者、高中(包括中专)学历劳动者、初中学历劳动者、小学学历劳动者和文盲半文盲劳动者五个层次,分别用L1、L2、L3、L4、L5表示,并用K表示所投入的固定资产,则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总产出为:上式中α,β,r,μ,v,η分别表示L1、L2、L3、L4、L5的产出弹性,在一定时期内,它们可视作常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1999年)等有关资料,对式(2)进行线回归可得到陕西省的投入产出情况。

  显示陕西省经济还处于规模递增的发展阶段,文盲半文盲劳动者的产出弹性为负数,表明这个层次的劳动者已过剩:同时,初中学历和小学学历劳动者的产出弹性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劳动者的增加空间还较大。这是总体劳动者学历结构欠合理和整体素质较低的主要表现,而大专学历以上劳动者的产出弹性也为负数。

  产生这个现象的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资本投入不足,从1978—2002年,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资本投入在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年均增长速度在6%—10%之间,与沿海省市比,相差甚远。在低速投入中物质资本的技术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技术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对较慢。这就使得陕西关中地区很多的新兴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抑制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高学历劳动者就业机会的产生。另外,潜在劳动人口增长过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陕西省保持了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分别达到千分之12.30和千分之16.96,而陕西省由于受财力的制约主要抓了扫盲教育和义务教育,初中和高中特别是大学的升学率还是很低,这样,大部分劳动力人口现在就滞留在小学和初中层次上。可以看出,物质资本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制约着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这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导致了经济与教育的恶性循环。

  关中地区高等学校密集程度在全国居前列,2002年关中地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41.16万人,在学研究生30901人,大专学历以上的劳动者供给相对过剩使得大量高校毕业生外流。人才外流和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也导致中青年骨干大量外流,科技人员大龄比率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在关中城市群除西安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尤为突出。另外,成人教育和就业后再教育产业在关中地区发展也很不均衡,不能和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经济增长产生限制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整个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相比差异非常大,这样也间接造成了其他城市的发展缓慢,最终从人力资源方面对关中城市群发展形成制约。

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根据2008年9月陕西省建设厅公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计划在关中地区将建设西安都市圈,宝鸡特大城市和铜川、渭南两个大城市的城市新格局,以及“彬长旬”、“渭南—韩城”、“咸阳—铜川”三个城镇带。规划到2020年,总人口约在253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56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2%。

  根据2008年8月公布的《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计划以西安为中心,将连接关中地区各大城市和主要历史文物景点,总长1204公里的城际铁路网。铁路网规划范围包括宝鸡以东、华阴以西、铜川以南、秦岭以北五个市和杨凌示范区,涉及54个县区。规划将分三个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面建成。

关中城市群的体系框架

  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即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中间层,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渭南、铜川、杨陵;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黄陵、韩城、华阴、商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 通过改革开放,关中城市群而今已成为陕西经济的核心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 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分析,关中城市群经济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少名牌产品,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域较小、城市集中程度不高,开发潜力较大,高新技术带动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升。

  关中城市群,基本上是以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为依托自然形成的,目前还处于成长前期。调整关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有这么几个思路:一是要高度重视关中城市群的布局问题。我认为,关中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来弥补当前大城市缺位的空白,而不是把西安这个特大城市做得更大。城市规模也有个“度”的问题,超越最佳规模追求超大规模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由于西安的科技、文化、经济等辐射带动作用不能直接向中等城市传递,所以,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作为西安发挥传递作用的“二传手”。二是提高西安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不论是吸纳能力,还是辐射能力,其基础都是城市本身的质量,所以,西安仍要做大做强,关键是做强。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科技、资本、产业、产品承接和传递的载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是厂商。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竞争力体现在政府竞争力上,国内市场以往多是以省市级政府为主体。必须承认,这些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发挥终极的主体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培育大企业作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中心工作,要真正发展具有承接力和吸纳力的大公司、大厂商,而不是增强政府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5个地级市、47个县(市、区)和400多个建制镇,集中了陕西省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镇,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截至2007年,城市群覆盖总面积达5. 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27%; GDP为3406. 45 亿元, 占陕西省GDP 的63. 44%; 常住人口为2313. 51万人,占陕西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 73%;财政总收入为477. 03亿元,占陕西省财政总收入的53. 50%;地方财政收入为186. 44亿元,占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9. 29%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在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关中城市群在的30 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指数为- 0. 759,排第12位;先天竞争力指数为- 0. 33708,排名第21位;现实竞争力指数为- 0. 57242,排第14位;成长竞争力指数为0. 150497,排名第10位(倪鹏飞, 2008) 。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100~200万为特大城市, 50~100万为大城市, 20~50万为中等城市, 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石向实, 2001) 。按此标准,城市群内现有超大城市1座(西安) ,占城市总数的2. 13%;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 ,占城市总数的4. 26%;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 ,占城市总数的4. 26%;小城市42 座, 占城市总数的89. 35%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

  城市群中各城市主要沿着围绕西安的交通干线进行布局,形成“米”字形格局,即以“宜君—铜川—三原—西安”沿线的北部城市带;以“长安区—西安”沿线的南部城市带;以 “陇县—千阳—宝鸡—岐山—眉县—杨凌区—武功—兴平—咸阳—西安”沿线的西部城市带;以“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西安”沿线的东部城市带;以“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咸阳—西安”沿线的西北城市带;以“蓝田—西安”沿线的东南城市带; 以“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高陵—西安”沿线的东北城市带;以“户县—西安”沿线的西南城市带。由于关中地区是东西宽、南北窄的带状区域,在城市群内,西安是唯一的超大城市,也是核心城市。

关中城市群的不足

  虽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对关中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规模结构不合理。一是特大城市缺位,城市群规模结构断层。一般来说,具有完整辐射功能的城市群规模结构应该有五个层次。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中,西安属于超大城市,规模位居第二的宝鸡市属于大城市,缺乏特大城市,规模结构出现断层现象,致使首位城市西安负载过重,削弱了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城市群现有大、中等城市四座,分别为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与同等面积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比,大、中等城市数量明显偏少。同时,大、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偏低,就连与西安距离最近的咸阳市,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西安差距较大。三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目前,城市群内小城镇数量偏少且缺少专业化城镇,无法形成支撑金字塔型城市群的坚实基础,很难承接大中城市的辐射力,也很难把农民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二)空间结构不合理。各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密集分布,特别是由西到东沿陇海铁路和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两侧布局了70%以上的城市,而南北两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这种空间结构特征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引起空间经济差异。南北两侧只有铜川一座中等城市,其他都属于小城市,而且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承接中部区域的产业、技术、人才等的转移,对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极其有限,致使南两北侧与中部区域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利于中部城市发展壮大。关中中部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分布密集,由于区域面积和境内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城市发展的职能不够明确,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城市间合作少、竞争多,特别是中小城市之间争游客、争土地、争原材料、争人才、争政策等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职能结构不合理。尽管城市群内单个城市的职能明确,特别是产业职能较为突出。但是,目前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职能重复严重,互补性较差。如电子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均为重点产业;轻纺工业在西安和咸阳均为重点产业;机械工业在西安和宝鸡均为重点产业;能源工业在铜川、韩城、华阴均居重要地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5座城市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它们属于分工第二梯度城市,它们的职能应该是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转移,并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镇辐射。但是,目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在工业、农业、矿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与西安在产业链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这5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相对狭小,难以与西安进行直接对话和链接。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这5座城市直接受陕西省政府的行政管辖,各自为阵,独立发展,使得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等城市与西安缺乏应有的内在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目前,各级城市均按行政建制独立发展,除西咸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外,其它包括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之间及其与核心城市西安之间并无明显的经济联系,城市间关联度较低,这是城市群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职能重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群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因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对各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实现各城市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阅读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