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伴

八佰伴(Yaohan)

官方网站网址(上海)http://www.bldybbb.com/

目录

  • 1 八佰伴简介
  • 2 八佰伴的品牌历史
  • 3 八佰伴的没落
  • 4 八佰伴的发展现状
  • 5 八佰伴的失败原因

八佰伴简介

  八佰伴是日本已结业的大型连锁零售商。大部分八佰伴分店已被收购及易名,只有几间保留八佰伴的名称--澳门分店以“新八佰伴(New Yaohan)”为名继续经营、上海的分店则以原名“上海第一八佰伴”为名经营、大温哥华的分店也以原名“八佰伴中心”为名继续经营。此外在中国大陆的无锡、镇江、马鞍山、南京和南通等城市,还存在着由中国江苏华地集团经营的以“八佰伴”为名的百货商场,其中除了无锡八佰伴外的其它分店,都是由华地集团收购无锡八佰伴后以“八佰伴”为品牌独立投资兴建的,与原日商“八佰伴”公司无关。

  至2005年国内现存八佰伴百货主要分为3个体系,分别是澳门新八佰伴、上海第一八佰伴和无锡八佰伴,均与日本没有关联,其中无锡八佰伴前身隶属于无锡国资委。中国企业江苏华地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耗资1亿美元,从无锡国资委全资收购无锡八佰伴,并获得“八佰伴”的品牌使用权,随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无锡地区最高端百货商场之一,之后集团又陆续在其它城市投资兴建了其它“八佰伴”百货,分别为:南京八佰伴、镇江八佰伴、马鞍山八佰伴、长兴八佰伴等数家门店,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除“八佰伴”之外,集团还拥有“华地”和“大统华”两个零售业品牌,这些品牌均属于中国品牌,与日本没有关系。

八佰伴的品牌历史

  八佰伴于1930年由农民出身的和田良平及其妻子和田(名字原以片假名カシ表示即和田カシ,カシ即中文的橡树,日文多数以片假名写作カシ,但同样可以以汉字写作,此名字大陆多译作和田加津)(据信为日本电视剧阿信的原型)创办,原只是一家小型商店,主要售卖水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扩展成日本一家连锁超级市场集团,分店集中于静冈县,并于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其后八佰伴积极进军海外市场,1971年进军巴西,1973年则在新加坡开设百货店。1976年在美国及哥斯达黎加开设零售店。1984年在香港开设首店。1985年在马来西亚开店,1986年在文莱开店,1988年在泰国开店。1992年在澳门新口岸开店,199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及英国开店。

  1990年代,八佰伴大幅扩展其海外业务,在中国内地开设多家分店,全盛期在世界16个国家共有450家分店。1995年在上海开设亚洲其中一家面积最大的百货店上海第一八佰伴。1996年集团把总部由香港迁移至上海。

  由于扩展过速,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及日本泡沫经济爆破后的调整等多项因素影响下,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在日本透过会社更生法申请破产,当时其负债高达1610亿日圆,是当年日本最大的零售业破产事件。

  1997年12月18日,八佰伴日本开始重整程序。1999年12月,八佰伴日本向静冈地方裁判所提交重整计画。2000年3月2日,静冈地方裁判所裁定核淮八佰伴日本重整计画,八佰伴日本被日本零售商永旺集团收购并改名为“株式会社八佰伴”(株式会社ヤオハン)。2002 年2月22日,静冈地方裁判所裁定八佰伴重整程序终结。2002年3月1日,八佰伴改名为「Maxvalu 东海株式会社」(マックスバリュ东海株式会社),登记总部所在地由静冈县沼津市改为静冈县骏东郡长泉钉。大部份八佰伴分店已被收购及易名,只有几间保留八佰伴的名称——澳门分店以新八佰伴名义继续经营、上海的分店则以原名“上海第一八佰伴”为名经营、大温哥华的分店也以原名“八佰伴中心”为名继续经营。此外,在中国大陆的无锡、镇江、马鞍山、南京和南通等城市,还存在着由江苏华地集团经营的以“八佰伴”为名的百货商场;其中除了无锡八佰伴外的其它分店,都是华地集团收购无锡八佰伴后以“八佰伴”为品牌独立投资兴建的,与原八佰伴无关。2009年6月,和田一夫在东京都接受台湾《今周刊》的专访,说:母亲的一生,并非全都与剧中的阿信一模一样。

八佰伴的没落

  1997年,日本的八佰伴集团破产,香港的百货公司被清盘,整个八佰伴集团濒临全线崩溃!这在当时是日本、香港,乃至世界百货零售业最大的破产倒闭事件。日本八佰伴债台高筑,欠下16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香港的9间大型百货商场被封店、停业、清货、贱卖,作为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的香港,竟没了百货核心业务。受其拖累,八佰伴其他海外业务也频频告急。在北京,八佰伴早已退出赛特购物中心,合作经营方式成为历史。在深圳,沙头角八佰伴商场已更名为“新佰伴”。在上海,八佰伴向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八折转让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的股份。八佰伴的惨败,令人扼腕叹惜,亦令人深思。

  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风靡日本、港台澳、中国内地,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阿信的坎坷经历,曾使千千万万的观众落泪;阿信的奋斗精神,又激励着无数的阿信迷。剧中“阿信”开创的家庭小菜店正是八佰伴集团的前身,而传言中的“阿信”长子就是和田一夫。5O年代初,日本热海市的一场大火,把和田家开创20多年的家庭事业化为灰烬。和田一夫鼎助父母从零开始,家庭事业以此为契机,逐年上一级台阶。

  60年代初,和田一夫从美国考察回来,率先在热海市开办超级市场,掀起了本地区超市经营的新潮。70年代,和田一夫为避开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遭致大公司的兼并,决定向海外突围,远走巴西开设八佰伴分店。八佰伴是日本最早走跨国化的百货公司之一,八佰伴不仅没被大公司吞并,还获得新生。

  80年代,八佰伴集团有长足的发展。和田一夫的环太平洋地区构想有了明朗的轮廓,八佰伴先后在巴西、新加坡、香港、洛杉矶、纽约、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台湾、哥斯达黎加等地开设了连锁店。八佰伴成了名符其实的国际流通集团。1984年,和田一夫在香港设立第1号店沙田八佰伴。“沙田一役”被称为日资百货进军香港的关键性战役,和田一夫掀起日资在港经营的热潮。日资以其先进的管理优质服务,在香港几乎占了半壁山河。日资之中,八佰伴风头最劲。和田一夫作为八佰伴总裁,在香港更是名声鹊起。

  1989年,和田一夫的本命年。属蛇的和田一夫决定来个大蜕变,惊人之举一个接一个推出,计划一个比一个宏伟!他决定把集团总部从日本迁来香港,在日本和香港掀起轩然大波。和田一夫奉行“间隙理论”,人退我进、人弃我取,他不仅认为在香港大有可为,他更看好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和田一夫的方向是对头的,他是个具有远大目光的企业家。他受到当时的港督卫奕信的会见,他还结识了一批香港赫赫有名的商界人物,如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李兆基、浦伟士等,他们要么是百亿巨富,要么是千亿财阀,和田一夫深感他本人和他的集团尚有一定距离,须迎头赶上!

  他在香港购买了高级写字楼;接下了香港排名第五位的豪华游艇;他加入了香港名士富商云集的赛马会;他更买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他住在“天比高”,构想“天比高”式的计划,开始了“天比高”的扩展!他在港澳共开设10间大型百货超级商场,他的旗下在港拥有5间上市公司,他的业务涉及百货、贸易、酒楼、快餐娱乐家电食品地产等多个领域。风头之劲,一时无二。他在日本的分店数增至58间,其中“新世纪半田”耗资200亿日元,和田一夫还有一揽子建造这种大型商城的计划!

  八佰伴的国际版图不断拓展。他除了广设零售网点外,还大做房地产,光纽约、芝加哥、温哥华、吉隆坡、新加坡、伦敦的物业楼面就达280万平方英尺。他在上海合资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他更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2000年,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O00家汉堡包快餐店!集团在高峰期,拥有200多家各式连锁店。论分店数,在日本零售百货业中名列前茅。然而,他犯了欲速则不达的营商大忌。他不惜负债求发展,令集团潜伏下巨大的危机。

  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因无法兑现到期的债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欠下16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公司股票东京交易所停止挂牌,到年底还取消其上市地位。

  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新加坡和香港股市亦停止八佰伴股票挂牌,新加坡当局还冻结八佰伴两间分店的资产。香港方面,一时传言四起,八佰伴集团岌岌可危。香港的供应商、物业主向八佰伴追讨欠款紧逼不舍,令早已没有流动资金的八佰伴(香港)有限公司难以招架。

  11月20日,八佰伴香港宣布旗下公司八佰伴百货清盘,港澳10间百货商场停业封铺。香港9间分店清货大贱卖,仅套现2000万港元,而公司欠债高达10亿!八佰伴信誉大跌,继而八佰伴系的圣安娜饼屋连锁公司和欢乐天地娱乐公司,又被停业倒闭的传言包围,市民竞相兑现饼券礼券,引发了圣安娜与欢乐天地挤提风潮。

  在日本,八佰伴有限公司被吉之岛百货集团收购。在香港,八佰伴百货是化为乌有,母公司八佰伴成了空壳公司,以百货业起家的八佰伴集团从此在港没有核心业务。在世界其他地区,八佰伴拟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出售资产或收缩规模的计划

八佰伴的发展现状

  1.香港

  八佰伴1984年在香港开设首家百货店,设于沙田新城市广场,其后亦在红磡黄埔花园、屯门屯门市广场、荃湾悦来坊、元朗大兴大厦及嘉湖新北江商场、蓝田汇景花园、将军澳厚德邨、及马鞍山新港城中心等地开设分店,最高曾有8家分店。

  八佰伴曾经在1990年把其总部设于香港,其主席和田一夫曾在香港开设及收购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八佰伴饮食、八佰伴食品、妙丽、圣安娜饼屋、欢乐天地及大满贯快餐店等。八佰伴香港(HKEx: 0292)于1988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八佰伴国际(HKEx: 0700)则在1993年上市。1996年,八佰伴国际曾计划把八佰伴香港私有化,但因第二大股东邓普顿基金反对而失败。

  八佰伴国际于1998年8月11日被停牌,2002年5月6日起被取消上市地位。其后的八佰伴国际与和田家族已没有任何关系,而分店则于1997年11月21日全线结业,大部分的八佰伴分店都由日资百货公司吉之岛取代。八佰伴于1999年2月26日按法庭命令正式清盘。饮食业务则被香港饮食管理有限公司(HKEx: 0668)收购继续经营。

  2.台湾

  八百伴(台湾八百伴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成立,为了避开台北百货一级战区,因此,选择在台中市开业,并在中清路兴建百货大楼,并引进日本裕毛屋超市,开幕当时蔚为风潮,接着又在桃园市大有路开设第二家在台湾的分店(现为新光三越百货),但后来随着母公司财务状况不佳,而撤出台湾市场。

  3.澳门

  八佰伴1992年在澳门开设首家分店,设于澳门新口岸区原回力球场停车场,毗邻当时的港澳码头,成为全澳门最大型百货公司。

  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申请破产后,由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取名新八佰伴(New Yaohan)继续经营。现在新八佰伴仍然是澳门最大型的百货公司,新八佰伴已迁至南湾继续营业,新口岸商场原址现为海立方娱乐场。

  4.上海

  八佰伴在上海的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1995年12月20日开始营业,建筑物命名为新世纪商厦,地址位于张杨路浦东南路路口,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商场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从此‘八佰伴’成为上海浦东新区的有名地标和重要商圈,多条公交线路以八佰伴为站名。

  八佰伴的注册资本结构为上海第一百货占45%,日本八佰伴占19%,香港八佰伴占36%。日本八佰伴于1998年倒闭后,中方收购了日本八佰伴持有股权,以‘第一八佰伴’的名称继续经营。2003年,百联集团接收了香港八佰伴持有的股权。

  第一八佰伴如今依然是上海浦东新区零售营业额的领头羊,2008年12月31日的新年购物,再创中国大陆单店单日零售最高纪录。

  5.国内其他地区

  除上海第一八佰伴之外,在中国大陆其它城市还有数家以“八佰伴”为名的百货商店。其中开业最早的是“无锡八佰伴”,该店于1996年7月开业,当时为中日合资企业。日方母公司倒闭后,被中国江苏华地集团于2005年12月收购,以“无锡八佰伴”之名继续经营。华地集团此后获得了“八佰伴”的品牌使用权,又陆续在其它城市投资兴建了其它“八佰伴”商城,分别为:镇江八佰伴、马鞍山八佰伴以及南京八佰伴(位于南京市繁华的湖南路上,2008年10月开业)。华地集团又收购了位于南通市商业中心的百货大楼,并以“南通八佰伴”之名于2010年9月29日重新开门营业,而原定开办的昆山八佰伴因种种原因改由百盛集团经营。

  除了“八佰伴”之外,华地集团还拥有“华地”和“大统华”两个零售业品牌,在该集团的发源地江苏宜兴,至今仍以“华地百货”为名进行经营。

八佰伴的失败原因

  1.管理真空

  整个八佰伴集团结构庞大,属于家族式管理经营决策上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这种陈旧而缺乏活力的经营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百货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在这个每一环节都必须以专业化参与竞争的环境里,个人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八佰伴一直没有一个得力的人才培养机制,虽然在发展后期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然而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内部管理的空虚。在八佰伴的扩张过程中,因为战线拉得太长,人力资源的匮乏成了致命的缺陷。缺乏中层经理人才、内部管理混乱已经成为八佰伴的致命内伤。正如八佰伴集团一位老职员所说:“和田一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前锋,只是无人能替他把守住后方。”

  由于过于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忽视了内部管理的跟进,使得管理出现真空。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八佰伴总部在香港沙田租用的写字楼,从租用到关门的5、6年的时间内,有1/3的地方一直空置,无人过问。在租金十分昂贵的香港,对其他公司来说,这是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的。另外,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内部许多环节管理失调,导致采购商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

  在家族管理模式下,八佰伴的经营机制缺少透明度。八佰伴的集团体制是断层独立式框架。日本八佰伴既要经营日本国内的四十余家百货店,又承担着统括集团在东南亚的各项投资事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事业,主要由在香港上市的八佰伴国际集团为主体而进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集团成员,八佰伴国际集团与日本八佰伴无直接资本关系。

  后来和田一夫在回忆八佰伴破产的时候也承认,家族式的管理已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时代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头脑来武装企业。和田一夫让其弟弟和田晃昌做日本八佰伴的总裁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在八佰伴的管理体制下,不仅下面的人向上级汇报假帐,连和田的弟弟也向和田汇报假帐。

  2.决策随意

  在投资策略上,因为决策的个人主义,八佰伴很多店铺选点缺乏科学性,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香港马鞍山新市镇人口一般较老镇少,又缺少流动人口,因此购买力相对较低,很难支持大型商店。八佰伴在不足十几万人口的新市镇开了16万尺的大商场,销售额做不上去,从开业到关门一直亏损。

  百货店选点要遵循客观规律,人口在30至40万以上,有发展前景的新市镇顶多可以开间二至三万尺的中小型商场,如果是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老市镇则不具备开大型百货商店的条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不断上涨的高租金、高地价、高工资,已经在客观上限制了不可能在收入较低的新市镇经营大面积的商场,八佰伴却没有做出充分的评估。

  八佰伴经营策略的失误,更加速了它的清盘。像其他日资百货公司一样,香港八佰伴追求商场大型化,以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中高档商品来吸引客源。这一策略在前期非常成功,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香港得益于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市民收入显著增加,八佰伴百货初期的货品80%来自日本,20%就地采购,经营颇为成功。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港楼价急升,租金暴涨,百货业的经营环境已大为改变,商场面积越大,租金开支就越大,雇请的员工就越多。而且并不是所有陈列出来的商品都畅销,其中不少是流转速度极慢的商品,既占压资金,又欠缺效益。同时,百货业经营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像其他行业,投资以后很快可以得到回报。一般来说,百货业从开店到开始盈利需要六年左右的周期。八佰伴经营者忽视这一市场规律,机械地奉行初期的发展模式,盲目地扩充店铺数量,开完一间又一间。由于许多新开的店铺缺少客源,几年内根本不可能盈利,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3.盲目扩张

  一段时间的成功,使八佰伴的决策者开始盲目乐观,开始了不切实际的扩张,如计划建造亚洲最大的百货商店,在中国设立一千家连锁店等。实际上八佰伴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只能大肆举债。这种举债发展的方式一旦超出其合理的限度,就会随时遭受灭顶之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而言,还是对世界经济而言,都处在一个程度不同的调整阶段,世界上大多数企业由此也处在休整期,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八佰伴不顾经济形势的变化,到处设立分店,并向地产房产金融业扩张。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边界的,绝对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张,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管理成本都会随之增加。每个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企业扩张的决策时,一定要对自身的实力、外部环境、管理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可贸然行事。

  八佰伴百货急速扩展的恶果十分明显。以香港为例,业界人士估计,开设一间像八佰伴这样大规模的百货店,单是装修费少说也要四、五千万元,回本期至少要五年。1991年八佰伴盈利处于高峰期,有近5700万元的纯利。往后四年,八佰伴开了7间分店,盈利却急速滑落。自1995年起,八佰伴出现大幅亏损,累计亏损3.16亿港元。八佰伴不断将资金投入新店,战线拉得过长,令整体开支不断增加,存货数量亦不断提高。在资金流入无法应付开支的情况下,八佰伴惟有不断向银行借贷及延迟向供货商还款,利息开支也因此日益加重。

  八佰伴日本公司总经理和田光正也曾明确表示,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先行投资过多。和田光正说:“当时我认为投资计划是绝对没有错误的。从结果来看,我想是因为公司对日本和海外的经济形势及对自己企业的能力过于乐观了。”然而事实上,八佰伴在海外并没有详细周密的投资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八佰伴日本为了快速扩展国际事业,趁着日本泡沫经济的时机,在债券市场上大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这种筹资方法,虽然摆脱了从银行取得资金的限制,却也失去有效的财务监督,极易陷入债务膨胀的危机

  4.缺乏银行支持

  自1996年11月以来,八佰伴日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已经开始恶化。八佰伴日本公司把利润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这种“炼金术”聚集的大量资金投到了海外市场,然而这些资金的回收情况却不尽人意。八佰伴内部的种种危机初露端倪,资金链面临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八百伴没有得到银行的有力支持,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

  日本的企业大多实行主力银行制度,主力银行制度的最大目地就是当经营出现经济危机时,通过获得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援,以期待企业自身安定的发展。但八佰伴似乎讨厌这种间接资金调控手段,只在表面上维持与主力银行的关系

  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八佰伴缺乏同银行的紧密合作,实际上其资金调解和吸收主要是通过直接金融手段,即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资料统计,该公司在1990年至1994年,共抛售了价值500亿日元的可换股债券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八佰伴的股票价格也不例外地降低,国内以及投资国外的经营状况也开始走向低潮,这样能否偿还巨额债务就成了首要悬案。

  采取直接利用市场的财务手段,可以在降低企业筹集资金费用的同时大范围吸收资金,是一种有魄力的财务手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当企业经营走入低潮,收益效果降低,证券市场的公司股票债券价格随之连动下降,所发行债券的偿还资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时,就会出现被市场所淘汰的恶性结果。

  “八佰伴日本”直接向金融市场发行没有银行担保的公司债券,直接在市场吸收资金,这一举动,虽然反映了日本企业从依赖银行贷款的间接资金来源,转变为直接从市场吸收资金的直接资金来源的时代潮流,但也得罪了长期交往的主力银行。脱离银行的支持是和田家族的失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兴衰起落,当日本某银行行长警告和田会长要注意过大依靠市场的危险性时,没有得到接受,八佰伴仍然坚持独自的资金调控方式。因此,当“八佰伴日本”资金流通不畅,而发行的公司债券却到了必须偿还的时候,曾经担当八佰伴主力银行角色的东海银行、住友信托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却采取了袖手旁观的姿态。没有银行做后盾支持,在资金无法周转的情况下,八佰伴不得不宣布清盘。总经理和田光正承认,银行不支持是造成公司破产的一个因素。董事长和田一夫也曾向身边的亲信说过,“公司是被银行挤垮台的”。

阅读数: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