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镇化(Low-carbon Urbanization)
目录
|
低碳城镇化是指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能够极大地提高城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等,而这又离不开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教育、低碳价值观念等,可以说,低碳城镇化的方向,就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方向,低碳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升级的主动力。
(一)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低碳城镇化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镇化,不只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不只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使城镇化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动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低碳城镇化不仅是城镇本身发展的低碳化,它更加注重城镇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是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础,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低碳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农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的基本保障功能和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
(三)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低碳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土地利用更加集约,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四)高效、高质与和谐。
所谓“高效”,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推动,达到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最优化的城乡一体化整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公共服务的现代理念、现代效率,进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所谓“高质”,就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从片面追求规模、简单的人口转移等方式,向以产业为支撑的,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使得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高。所谓“和谐”,就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协调,实现城镇与乡村的协调,进而达到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以低碳理念主导城镇规划。
低碳城镇化的发展理念需要运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引领,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适应资源承载能力的需要。所以必须以低碳理念主导城镇规划。低碳城镇化的落实需要在规划基底上有序开展。“十一五”规划针对我国区域空间开发秩序失衡、国土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理念。“十二五”规划仍然延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念,即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由理念付诸实施,必然改变以往各区域不顾资源条件和实际可能,盲目追求工业化、城镇化的现象,而是根据各区域在更大范围内承担的职能来差异化地选择发展方向,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从追求速度向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适度集聚产业和人口,形成差异有序的城镇化格局。
以低碳理念主导城镇化发展规划,在城镇建设、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冲击和破坏,降低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克服超出区域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的战略思路。以低碳理念主导城镇化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开发强度的碳减排实施方案,发挥不同地区在固碳减排上的协作效应,从而达到整体节能减排、减碳固碳的目标。
(二)以低碳产业主导城镇产业结构。
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城镇化就是要以低碳产业成为城镇产业的主导力量,使得低碳产业与城镇化共同发展。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就业岗位增加为前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低碳城镇化也需要低碳产业体系来匹配与支撑。低碳产业包括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培育。首先,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量的低碳化。城市低碳发展,必须首先从产业增量上,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度膨胀,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型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存量的低碳化。目前,我国“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实现低碳城镇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及时调整传统产业布局,并在其间,加速完成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向低碳发展。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中,重点应放在第二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上。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技术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第三产业作为未来城镇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重点壮大金融、研发、信息、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物流、旅游、休闲、养老等复合型产业层次,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则需要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能源消耗控制和面源污染防治,彰显现代农业的有机化、生态化、低碳化特征。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主导城镇建设。
城镇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的薄弱区域。低碳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建设上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让城镇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引领者,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集约的资源利用模式和紧凑的城市形态是低碳城镇的基础。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在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的同时,使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城市活力的恢复以及公共交通政策的推行与社区中一些生态化措施的尝试成为可能,促进城市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智能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城市资源,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的实时管理和控制,为城市的低碳运行奠定了基础。加大绿色建筑的推行力度。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交通则通过建立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同交通运输系统来节省维护费用和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大力推行植绿种绿措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增加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增强城市减碳固碳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以城乡一体化主导城镇资源开发。
城镇化不是城市单方面的作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同时考虑城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低碳城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低碳城镇化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来探索符合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针对农业的特点,需要运用现代市场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生产、加工链条,提高附加值的过程中推广低碳技术和生产工艺;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控制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在减碳固碳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绿色、便捷的基础设施、低碳技术与广泛的城乡低碳产业联系,实现城镇与农村的协同发展。通过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措施,提升劳动力素质,注重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为城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村自身发展潜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