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配套

目录

  • 1 什么是产业配套
  • 2 产业配套的内容
  • 3 产业配套的本源性认识
  • 4 实施产业配套的必要性
  • 5 产业配套的形式和特点
  • 6 我国产业配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 6.1 我国产业配套存在的问题
    • 6.2 我国产业配套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产业配套

  产业配套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产业条件,包括围绕该区域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产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消费市场主体等因素的支持情况。

产业配套的内容

  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套现象由来已久,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产业配套实际上是生产经营随着分工而引起专业化和社会化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配套仅指生产环节的配套,是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以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为核心,其它生产环节跟进配合而形成的生产技术联系,如零配件生产与整机生产间的联系、互补型生产环节间的生产技术联系等。所有这些生产技术联系既可以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相互企业之间,包括不同地域企业间。广义的配套不仅包括产业领域内生产技术环节的联系,而且还涵盖了为本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诸要素的供给,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政策环境、中介服务等等。

  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都不可能孤立发展,相反,我们常常看到的事实是,在某一地域发达的优势产业背后必定有发达完善的相应配套体系支撑的存在。意大利制鞋业全球闻名,但其制鞋业背后的配套产业体系同样发达,如制鞋机械、制鞋原料等,如意大利的鞋机产量就居世界第一。国内温州制鞋业也存在类似现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领域。如广东东莞的电脑组装规模业内居前,而支撑起这一庞大产业规模则是本地域上万家电脑配件生产企业所组成的产业配套体系;广东顺德是国内家电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本地家电配件企业数量最大、配套体系最完整、能力最强的地区。

  配套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传统制造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普遍存在。从某种角度讲,高新技术产业对配套的需求和要求相比传统产业显得更为强烈和严格。近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咄咄逼人,除了特区优势和毗邻香港等有利条件之外,还与深圳市上下共同营造发展高新技术的配套优势有很大关系。通过营造配套环境、打造配套优势,深圳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深圳。无论是十年前的美资企业希捷公司康柏公司,还是五年前的施乐公司,选择深圳的理由之一就是那里优越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配套环境。

产业配套的本源性认识

  尽管产业配套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现象,但人们关注的口光和解释的层而仍然只停留在古典经济学成熟框架内的分工理论。也正是因为分工理论的成熟和深入人心,作为分工自然产物的产业配套反倒成为人们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并不需要对此作深入研究和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细究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对产业配套种种“成熟性”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都能够顺理成章。

  其一,古典分工理论的基石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之假设。在此假设中,每个“经济人”都能够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而进行理性选择。因此,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分工迂回由于确实能够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所以当然是“理性经济人”的自然选择。但经济学的发展实践证明,上述“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在现实并不成立,相反,人们的现实选择并不总是“完全理性”、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其二,古典分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指人们在确定性环境下的最优选择。但事实上,完全确定性的环境和结果只存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决定,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和趋利避害,而不是所谓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其三,古典分工理论也无法具体解释现实存在的多种多样配套形式的成因,更无法回答这些配套形式的价值所在。因此,用传统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来解释产业配套,缺乏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认为,对产业配套的本源胜认识和讨论应该从不确定性分析的视角出发,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探讨产业配套的价值和形式。

  对于不确定性,人们普遍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把不确定性与概率事件联系起来,即可以用概率来描述不确定性的大小;另一种认识认为不确定性并没有稳定的概率,与概率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学家奈特(Knight)将前一种认识归结为风险范畴,而后一种归为不确定性范畴,并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范畴的实际区别在于:前一种情形中对一组可能的状态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而对不确定性的情形,则并非如此。

  因此,不确定性是基于人们对某一事物运行结果不能确认而产生,表达的是关于未来的未知。这种未知产生的机理相当复杂,既和个人不确定性因素有关,也和集体行为的不确定性密切联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手段的加强和人们交往联系的频繁,群体对个体作用日益加强,人们所而临的不确定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发生的时间、范围和程度上更难令人预测和防范。

  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空间。而对不确定性及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肋、,人们首要的选择就是趋利避害。一般而言,人们对确定性事物的追求要远远优于对不确定性结果的选择。这一事实通过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和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两个著名实验得以充分表达。(这两个试验都是通过一系列彩票选择实验,表达出人们对不确定性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

实施产业配套的必要性

  产业配套出现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强烈地表现在,相关企业而对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趋利避害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选择,即能够通过共生互助实现其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控制

  一是通过产业配套能够为相关企业,特别是配套企业提供“保险性”,提高这些企业的存活率。

  众所周知,单体企业在单兵作战的孤立中,不仅所而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而且独自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也非常脆弱。无论是来自市场供应商(包括生产要素提供商)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变数的风云突变都会对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出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单体企业往往会选择为其它企业配套来获得在技术供给、市场销售渠道等各方而的支持,从而获得“保险性”,包括经营信心的保险、市场需求保险外部效应的保险。

  二是通过产业配套可以获得不确定性的有效控制。

  对不确定性的控制能力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承担不确定性的能力,二是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首先是对不确定性的承担能力。该能力是指一旦不确定性转化为现实损失时,承担者能为之承受和支付的程度。通过产业配套,特别是通过内部专业化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分散到各个企业中,使每个企业在分享产业分工好处的同时,也在分担不同比例的基于不确定性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显然,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承担能力要优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单体企业。其次是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该能力是指而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时,所拥有的分析、判断和行动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集中表现在:首先是对市场的吸引和锁定能力。吸引就是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保持企业经营的柔性和灵活性;锁定就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能够留住原有顾客。对一个企业而言,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要求往往意味着两难冲突。而这种冲突很容易通过产业配套群内得到解决。

  三是通过产业配套可以对不确定性控制做到的动态演进。

  产业配套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对不确定性的现实控制,更重要的是,产业配套能够依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孽生,而采取灵活适当的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对不确定性的控制。事实上,随着产业配套的发展,在原有不确定性因素得以控制的同时,新的不确定性因子也在悄悄萌芽和生长,客观要求产业配套的组织形式要依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变应变,形成新的对不确定性控制平台。

产业配套的形式和特点

  作为而对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现经济主体共生互助的主要形式,产业配套存在很多形式,包括产业内的配套和产业间的配套,而产业间的配套又分为纵向型产业配套(即产业的上下游之间配套关系)和互补型产业配套(即相关产业之间配套关系)。产业内的配套按照配套联系方式及及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市场交易配套型。

  配套的对象、数量、规格等要求内容均来自于市场供求信息,配套各方之间生产技术联系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交易。该配套形式具有交易灵活、企业选择余地较大、有关配套主体独立性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配套联系稳定性差、缺乏长期合作基础等不足,集中表现为产业配套市场的波动性大。该配套形式适用于通用性较强的配套产品和生产技术环节。

  2.定单合同配套型。

  配套产品的数量、规格和要求等内容均以定单合同的形式给定,配套的专业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确,短期内配套双方的生产技术联系稳定性很强,但由于配套关系的制约和实现均来自于短期契约,因此这一配套形式仍缺乏长期合作的基础,适用于专业性较强、企业与企业间的长期联系较弱的点对点配套。

  3.战略联盟配套型。

  配套企业间出于长期战略层而的考虑,通过长期盟约的达成而实现的企业配套联系,显然该配套形式属于长期联系很强的点对点配套。这种配套专业性、指向性和长期性都很强、双方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适用于生产经营联系较多而频繁,双方共生性很强的企业。

  4.股权结盟配套型。

  为强化双方企业的配套联系,关联企业以参股入股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双方内在联系,具有“联股联心联筋”的纽带效应。该配套形式适用于双方企业中一方企业对另一方依赖较强的情况(如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参股入股)。

  5.企业内部配套型。

  该形式的产业配套不需经过市场交易,在经济学中属于企业内部自制的情况。该配套形式交易成本很低、信息反馈快,不同利益关系也比较容易协调,适用于对配套有特殊要求、或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的大型企业

我国产业配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产业配套存在的问题

  1.产业配套发展并不均衡。

  尽管产业配套广泛活跃于区域经济发展中,但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产业配套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传统行业的配套好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低端产品的配套好于高端产品的配套;一般环节的配套好于核心环节的配套。大部分的产业配套仍停留在粗放、低层次的水平上,高级配套,特别是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做不成,也做不好。

  2.配套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集中表现在:一是观念转变问题,“小富即安”、“宁为鸡头不为牛后”、不愿为他人做配套做配角的观念,在一些企业经营者头脑当中仍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显得比较突出。二是技术与管理水平问题。由于国内大部分产业配套集中在传统行业,配套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虽然有掉头快、机制活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落后等天然劣势,很难为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进行配套。三是人才与资金问题。“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普遍困扰着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融资主要靠自有资金或亲朋好友的借贷,缺少其它的融资渠道

  3.政府与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观念定位上没有把产业配套同招商引资一样同等重视起来,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引资、重招商、重大项口而轻视产业配套的做法和倾向。这与政府各部门口前的绩效评价体制和标准有关。但国际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实践已经证明,时至今日,仅凭政策优惠和财税减免并不能解决大项口能否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当地配套环境,将产业配套作为营造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其次,协调服务不够。产业配套由于涉及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仅凭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政府作用在此发挥的空间还很大。第三,有关中介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体系不健全、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

我国产业配套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推动产业配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产业配套纳入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规划体系中。

  由于产业配套在产业发展中从属于配角地位,因此在思想认识上常常受到轻视或忽视,这是推动产业配套的最大障碍所在。为此,对政府而言,要主动地将产业配套建设纳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振兴的发展战略中,重点鼓励传统行业基础性产业配套,带动一大批传统行业的改造和提升;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配套企业和产品,将它们列入支持和振兴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2.成立专门配套指导协调机构,组织推动产业配套。

  由于产业配套过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为加强协调和配合,尤其是在口前国内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普遍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成立产业配套协作办公室,归口政府改革发展职能部门,做好支持本地企业与外商和大企业进行配套服务、解决配套中的难题(如技改和资金需求等)、配合企业做好招投标等工作。

  3.加快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

  从国际经验和台湾地区实践来看,推动产业配套除了政府之外,最重要、最持久的力量还是有关中介机构及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些机构和服务组织由于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最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难题,因此,加快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应是推动产业配套的重中之重。建设内容应围绕做好企业的“政策辅导员”、“业务培训员”、“市场引导员”和“解决突发问题消防员”入手。

  4.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产业配套的信息进程。

  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产业配套推进手段的不断创新。除了贸易洽谈会、产品博览会等传统手段之外,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在区域范围内,由企业或行业中介机构出而、政府支持,建立不同行业的产品配套网,引入电子商务,建立产业配套信息化平台,通过服务于区内外配套企业,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配套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海平.区域产业配套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10)
阅读数: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