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领导素质

目录

  • 1 个体领导素质的概述[1]
  • 2 个体领导素质的特征
  • 3 个体领导素质的内容[1]
  • 4 个体领导素质的培养
  • 5 参考文献

个体领导素质的概述

  个体领导素质是指个人从事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领导者内在诸要素的总和。

  “素质”一词最早是作为生理学的专业术语来使用的,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即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狭义的素质就是指人的体质,即人体的总体生理特点、条件和状态,以及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生理基础和质量。广义的素质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一个人的体质状况,而且还包含组成这个人的一切内在成分,如一个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质量、水平以及整体的质量和品位等。由此可知,社会科学中的素质应是指一个人进行一般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自身内在条件的总称。它对于一个人活动的成败得失以及他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优劣强弱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人们已经把素质看做是各种社会角色内在构成的最基本概念。

个体领导素质的特征

  由于个体领导承担着决策组织协调和指挥等重要职能,因而其内在素质必然有别于普通成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而言,个体领导的素质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综合性。领导者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由于领导活动是涉及组织决策协调、指挥和沟通等各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因而就必然产生对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要求。尽管不同的组织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作为现代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有较好的政治、文化、智能、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的素质。我们党对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素质要求,就直接体现着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特征,即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

  第二,阶级性。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会对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使领导者的素质必然要烙上不同性质的阶级印记。而领导者本身也总是处于某一特定社会中,归属于某一阶级,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由于领导者所承担的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角色,以及权力运行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使得各个阶级都加倍重视对领导者的素质塑造,努力按照本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培养和造就本阶级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第三,层次性。领导者素质的层次性是指不同层次的领导者有着不同的职责,因而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也有高有低。在现代社会的大型组织当中,领导者一般可分为高、中、低三层。通常情况下,高层领导者的素质重点是分析、综合和决策的能力,中层领导者的素质重点是组织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而基层领导者的素质重点则是专业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四,动态性。这是指领导者的素质会随着领导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领导者的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领导者素质的环境因素在内容和性质上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压力迫使领导者必须不断改善和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才能完成领导目标。因此,领导者素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不同的领导职位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适应领导职位变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素质会不断地得到增益或损减。其中,增益就是优化,是一种正面的演化,而损减则是退化,是一种负面的演化。这两种方向的变化运动始终存在,随时影响领导者的人格、行为和能力,并最终影响领导活动60的效能。

个体领导素质的内容

  素质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能的基础,是有效领导活动开展的主体性要素。虽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看来,领导者一般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

  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是指作为一个政治角色的领导者,对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理解、把握和反应以及见诸于行动等能力的总和,是领导者长期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接受培养和熏陶而形成的个体特质。

  政治素质对于从事行政领导活动的领导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它在领导者的日常领导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领导活动的方向和绩效。而对于其他领导者而言,政治素质在日常领导活动中并没有直接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隐性素质内化到领导者的意识当中,间接地影响着领导活动。

  一般而言,领导者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领导者处理领导事务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思想。领导者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领导活动的性质就会出现偏差。领导者必须维护国家和党的根本利益,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在领导活动中首先要考虑全局利益,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为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鲜明的政治观点。政治观点是领导者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领导活动的政治指导思想。现代领导者的基本政治观点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领导者应当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觉悟是领导者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领导者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工作成绩的动力。领导者的高度政治觉悟,一方面表现在时刻关心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另一方面表现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不断开创组织发展的新局面。

  (二)道德素质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是指领导者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同他人相互关系的、充满价值取向的精神品质,是领导者人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动力功能、调节功能、控制功能、引导功能、塑造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内容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一般而言,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主要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领导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道德,即领导者基本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奋斗目标和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无畏精神、牺牲精神及服务精神;中间层次是领导者个人的伦理道德,如领导者具有的公正性、诚实性、容忍性、同情心、义务感、责任感、信义感和谦逊感等;第三层次是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是指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责任性、服务性、敬业性和自律性等品质。这三个层次的道德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对较低层次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是进一步提升高层次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前提;而高层次道德素质的形成又对低层次道德素质的完善产生指导和支配作用。

  加强领导者道德素质建设是现实生活和领导活动的实际要求。这是因为:首先,领导者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决策心理和决策行为。由于非程序化决策领导决策的重要内容,越往高层比重越大,且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无章可循、结果难测的特点,因此,领导者的领导决策首先会受到领导者本人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直接影响。是以权谋私还是为国为民、是明哲保身还是勇于探索,都在很大程度上导引着决策活动。其次,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下属执行心理和执行活动,影响着领导者推动下属实施决策的现实效果。正如孔子所讲:“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令而不从。”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道德素质高低都是一种无形的暗示和引导,并会成为下属效仿的对象,影响下属的心理和活动。最后,领导者的道德素质还会影响和制约其他领导素质。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其他素质发挥效能的方向和性质,也决定着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品位和价值。正因为如此,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已经超越了普通道德素质的范畴,不仅是规范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更是一种控制权力和利益、保证公平与公正、为社会树立良好示范和导向的特殊手段和基本尺度。

  (三)知识素质

  对现代领导者而言,完善的知识素质是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知识素质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技术保障,是领导者观察世界、认识生活、为组织发展确定方向的技能要素。由于领导者身处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面对复杂局势,因此,领导者的知识素质应当是一个复杂而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着多层面、多领域的知识内容。

  第一,文化知识。由于领导活动是一项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因而领导者要成功地驾驭领导工作,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虽然要求领导者精通各门学科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领导者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则无疑是驾驭领导全局,实现有效领导的知识基础。正如列宁所言:“只有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广泛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历史、地理、法律、逻辑学社会科学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特别要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并尽可能把它们运用到领导工作中去。这些文化知识不但有助于领导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培养领导者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较高的思维能力,为做好现代领导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知识。领导者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这是领导实践及领导者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每一种行业和部门都有各自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行业部门从业活动规律的历史积累和科学总结。只有深刻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才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本行业的内部活动规律和运作模式,从而能够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进行科学决策,实现领导目标。可以说,领导者的专业知识越丰富、越扎实,领导能力就越强,领导目标就越有保障。

  第三,领导知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对领导工作的科学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者仅凭过去的领导经验进行领导,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一些领导者决策失误,工作效率不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领导知识。而正是适应现代领导工作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综合科学,它是现代领导经验的整合和提炼,是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的方式、方法、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就其社会功效来说,领导科学可以帮助领导者超越个人的局限,系统地吸收前人和他人领导经验中的精华,进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领导活动的规律、程序和方法,实现领导工作的科学化。因此,要实现领导活动的有效运行,领导者就必须掌握领导科学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工作合乎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创造高效的领导业绩。

  (四)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指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够使领导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行为能力的总和,是领导素质中所有能动成分的精华聚合。领导者能否胜任领导工作,不仅看领导者知识素质高低,更要看他的知识素质以及其他素质能否转化为工作实践,即要看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如何。领导者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部分。

  一般能力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总称,也是一个领导者成功实现“统领各方”的必然要求。一般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信息获取能力。受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人类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的基础,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是领导者进行有效组织的手段,是领导现代化的重要资源。所以,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出色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二,利益整合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益多元化将愈发明显,这对领导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整合各种分散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利益,以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其三,知识综合能力。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要顺应这一趋势,领导者就必须在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只有如此,领导者才能统领和引导好高度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其四,组织协调能力。保证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活动,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使组织获得更高层次的整体合力。现代社会组织尤其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对于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特殊能力是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特有能力,它是提高领导绩效、实现领导目标的根本条件,也是领导者区别于管理者被领导者的基本标志。实践证明,领导者的创新能力集中了领导者的拼搏精神和开拓意识,是领导者区别于管理者被领导者的鲜明特质,是其特殊能力的集中表现。

  创新能力表现为领导者不仅善于敏锐观察旧事物的缺陷,还能准确捕捉新事物的萌芽,并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继而进行周密的论证,最终拿出可行的方案来付诸实施。具体说来,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洞察力。洞‘。察力是指一种迅速地敏锐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直觉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寻求和发现创新切入点有着关键作用。培养和锻炼领导者的洞察力,需要其不断参与领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勤于思考。其二,预见力。预见就是能发现萌芽中的事情并判断萌芽的发展趋势。领导者需要依靠预见力对事态发展做出超前性的把握和判断,这对于领导者的有效创新至关重要。预见力不能凭空获得,它需要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现实与可能关系的辩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其三,决断力。决断力是一种迅速做出选择并形成方案的意志力,它是领导者进行创新所必需的一种基础性能力。缺乏果断的意志力,领导者不可能有任何创新。其四,推动力。推动力是一种上级激励下级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领导者的推动力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影响力、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等。其五,应变力。应变力是指领导者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应变力表现出领导者超常的灵敏性和适应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进行创新的实践前提。

  (五)作风素质

  作风是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是个人品格、修养与德行的充分体现。领导作风实质上是领导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表征,是领导者工作宗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领导作风贯穿并影响着领导活动的全过程,是领导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影响力,它对于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决策的形成与实施、领导者能力的高低以及领导目标的实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领导的作风素质主要包括: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原则,是赋予领导者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弘扬这一作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必须善于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再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还要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防止并克服领导工作的盲目性。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都要细心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生活疾苦。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还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

  第三,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就要发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必须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并带领群众。

  第四,民主决策的作风。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是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民主作风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决策作风集中表现为:重大事项决定、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三重一大”制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主决策的高度重视,是民主决策作风的制度表现。民主决策作风的基本点是,领导者与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领导者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群众,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领导活动提供集体智慧,从而为领导活动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增强领导活动的合法性。坚持民主决策的作风,不仅领导者要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增强民主观念,还要注重发挥被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第五,清正廉洁的作风。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紧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领导者必须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牢固树立廉洁从政的领导意识。领导者不仅要自觉遵纪守法,还要积极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六)身心素质

  由于领导者肩负着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管你的见解多么高明,如果没有精力,要做好工作是很困难的。”①通常情况下,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巨大的体能潜力,强大的生理适应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等。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是指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它主要包括性格气质、意志等方面。在性格方面,现代领导者一般都要具有竞争开放的性格。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迅速多变的社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将会更加严峻。凡是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部变化的组织与领导,都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此外,不论担负哪一种具体职责,领导者都必须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要随时准备介入到各种矛盾之中去。因此,领导者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在气质方面,领导者要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这是因为任何决策都有时效要求,领导者要在对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果敢地处置问题。在意志方面,领导者应能做到坚韧不拔。由于领导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总是在所难免,因此领导者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个体领导素质的培养

  个体领导素质主要是在后天培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领导者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领导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它对于领导主体自身的完善和领导活动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体领导素质的培养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个体自觉,二是制度建设。

  (一)个体自觉是领导素质培养的内在动力

  领导素质作为领导者个体自身内在条件的总称,与领导者本人的意志和活动67密切联系。领导者对自身素质的认识、理解和定位将对领导素质的状况产生直接影响。领导者的自觉努力是培养领导素质的内在动力,是领导素质提升的根本性前提。它表征着领导者追求进步的主观愿望和内心要求,为领导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通过学习积累素质。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素质,是提高领导者素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会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不断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使个人素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领导者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素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领导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通过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专业水平,不断扩展思维空间,为领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学习可以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领导者通过认真学习,可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洞察世事、认识人生并陶冶性情,不断汲取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营养。

  第二,通过实践提升素质。实践是提升领导素质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社会性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除生产活动外,还包括政治活动、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它不断地推动人的认识发展,并作为唯一标准检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些观点为我们探讨领导者成长的基本规律、研究提高领导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基本思路。领导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充分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领导者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要特别提倡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谁能在这些地方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做出成绩,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就会不断提高。贪图安逸,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不能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不能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干部,就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领导干部如果不在实践中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炼,是无法。。承担起改革和建设的历史重任的。

  (二)制度建设是领导素质培养的外部保障

  制度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应制度的设立与完善为领导者的活动提供运行规则和体制保障,有利于规范领导主体的社会活动。完善的制度为领导活动提供空间,使领导活动明确自身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标准,也必然为领导者的素质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从而在外部为领导素质的完善提供标准。此外,也可为领导者素质的发展奠定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用制度力量规范并塑造领导者的素质结构。简言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培养领导素质的外部保障,是社会力量对个人发展的有效影响和主动控制

  第一,确立领导干部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培训制度是领导系统对领导主体素质主动塑造的具体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三十年来,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干部教育培训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要求,党和政府大力培训各级领导干部,使干部队伍较好地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但也必须看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程度还不高,主要表现在:有些制度不够完善,已有的制度还不配套,制度的坚持力度还不够。这种状况不解决,就会妨碍我国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从目前来看,教育和培训领导干部要建立健全四项制度: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底的理论培训制度;全面提高领导者素质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领导者素质的定期轮训制度和领导干部的在职学习制度。在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中,还要充分发挥好党校、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设施智力资源。对于企业领导者的培训,应注意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在培训机制上,应以企业为主,围绕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建立起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培训中心,将它们作为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训内容上,应更加注重适应时代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人格素质教育。在培训形式上,要引入一些专业化的训练措施。例如,通过敏感性的训练,培养领导者的人际协调能力,其目的在于让缺乏人际关系经验的领导者参与到无结构的群体活动中,从而获得有效的领导法则。

  第二,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制度。为了实现领导干部素质的正向提升,社会系统应当建立并完善监督制度,对领导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而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社会效果。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若干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中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监督和参政党监督。执政党监督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广泛性,由对领导干部从下至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多维监督系统组成;参政党监督平台主要是政协会议,通过献计献策、质询提案来履行监督职能。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它分为一般监督和特种监督。一般监督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和同级部门之间的监督。特种监督包括审计监督、人事监督以及卫生监督、环境监督、工商行政监督等等。社会监督包括群众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社会监督有利于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监督体系。总之,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将为领导活动提供明确的制度范围,有利于纠正不良的领导认知,矫治错误的领导行为,从而树立健康的领导形象,保证正确的领导方向。

  第三,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对领导素质进行测试和评定是衡量领导素质状况的基本手段,这就必然要求完善相应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领导干部的政治表现和工作表现,并对他们做出必要的鉴定,才能对领导素质做出量化的评定,才能准确了解素质培养的效果,明确进一步提高的方向。通过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测评,不仅可以衡量领导干部的业绩成果,还可以掌握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领导干部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处理,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干部升降奖惩制度,对政治表现差、业务能力弱的干部,该调的坚决调,该降的坚决降,该撤的坚决撤,决不能有丝毫犹豫。对于违反党纪国法的领导干部,更要严加查办,绝不可姑息养奸。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及时提拔到相应领导岗位上,以实现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成效地发挥领导力量。

参考文献

  1. 1.0 1.1 雷达.领导科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09.
阅读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