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不虞效应是表示意外发现的原来是根本没有去追求的结果,所做的事情是事与愿违的。
不虞效应的本质就是:凡有作为,如果控制不当,必然适得其反。
200多年以前,有个叫霍雷斯瓦尔坡的人写过一个名叫《不虞国三王记》的故事,说在锡兰岛上有一个古怪的国家,名叫不虞国。在那里,你本来不需要什么,可就偏偏会遇上什么;你本来想要什么,但就是找不到。什么事情都会事与愿违。霍雷斯瓦乐坡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词:不虞效应,用它来表示意外发现的原来根本没有去追求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罗伯茨在其《看不见的心》一书中讲过一个“不虞效应”的故事:从1900年左右起,美国联邦政府试图消灭国家黄石公园内的狼群,这让当地的牧场主欢喜异常,因为再也没有狼群从公园中溜达出来偷吃他们的牲畜,而且公园中的海狸也将受到有效保护。到了20世纪30年代,黄石公园中的狼绝迹了。狼少了,麋鹿的数量一再增加,这使公园的管理者和游人十分高兴。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一个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随着麋鹿越来越多,他们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麋鹿吃光了小溪旁的所有植物——荆棘、灌木和低矮的树木,生长在水边的柳树和白杨。海狸要靠柳树和白杨生存。所以黄石公园中狼绝迹的一个最让人意料不到的影响就是海狸的数量急剧减少。罗塞尔?罗伯茨说,“这很有点儿讽刺,狼是吃海狸的。所以你会认为狼没有了对海狸好才对,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美国人遇到的不虞效应不仅体现在黄石公园对狼群的措施上,还体现在其反贫困的政策上。从1965年起,美国宣布向贫困开战。30年中,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共投入了5.4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反贫困。5.4万亿美元,意味着可以购买财富500强公司的所有资产以及美国的所有农田。投入了这么多的钱,但结果怎样呢?从1965年到1993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美国人口的比重从12.5%上升到15%,而福利开支从每年不到500亿美元增加到3240亿美元。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在于福利刺激了依赖性,而依赖性加深了贫困。这种状况在援助抚养儿童的家庭的福利项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计划最初是为了帮助寡居母亲的手段,但它的主要效果却是鼓励未婚的女性生儿育女,而儿童成了政府的监护对象。1965年出生的人口中只有不到8%是婚外生育的,而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28%。政府的负担当然会大大增加。
在我们国家实施的政策中,也常常出现类似的不虞效应。以收容遣送制度为例。为了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保证城市安全,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开始实行收容制度。最初的收容制度是立足于保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使他们通过这一制度能够获得一些帮助,并安全返回家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虞效应出现了:收容遣送制度发生变形。这种变形表现在:(1)基层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他们可以借着这一制度随意对公民进行收容、拘禁和拷打,甚至致人于死地;(2)收容遣送制度成为一些地方创收的法宝,这反过来又助长了随意拘禁公民的事件的发生。有一些地方的收容遣送站与当地的铁路部门的保安进行勾结,送一个“三无人员”给20元钱。收容遣送站接了人后,就给此人的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此人出事了,赶快拿800元钱来领人。一年中,收容遣送1万人,其非法收入就达800万元。正是鉴于收容遣送制度的重大变形,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收容遣送办法被彻底废止。同时从8月1日起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不虞效应”告诉人们:一个决策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决策时你一定要想到这种政策施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以防“播下龙种,收获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