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

目录

  • 1 什么是首都经济圈
  • 2 我国的首都经济圈
    • 2.1 区域经济背景[1]
    • 2.2 经济圈范围[1]
    • 2.3 可能规划方案
    • 2.4 规划与建设的原则
    • 2.5 文化产业分析[2]
    • 2.6 建立意义
  • 3 首都经济圈和环首都经济圈的关系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指以首都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区域,世界著名城市如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并形成了各自国家的?首都经济圈?,从而依托?首都经济圈?建设促进首都城市国际化进程,并使之成为首都迈向世界城市的重要空间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由主管京师的官员管治,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自辽代起,北京成为国都,至清代,其首都圈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半径300~400公里的圈域,圈域内包括保定、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一批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以其特定职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服务于首都,保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职能的发挥。历史上河北毗邻京城的那些城市曾经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则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但因为朝代的更迭,这一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史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我国的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我国目前最重视的规划项目,其指以北京为中心,囊括天津,河北省的石家庄、沧州、衡水、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承德和张家口,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区域经济背景

  1.中国区域都市圈的发展态势都市圈是一种以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为特征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都市圈一般包括一两个特大城市作为整个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还包括数量不等的中小城市环绕形成圈层状的结构。都市圈对外具有相对独立性,内部各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却很密切。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基本态势是区域都市圈的形成。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以大都市区域化和城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空间布局集聚化趋势(李京文,2008)。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必然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通过城市化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阶段。

  在这种趋势背景下,一个以相邻地方政府为主导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成为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现象,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先由相邻地方政府主动联合提出,再报中央批复,进而升格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l5个区域发展规划,从已公布的规划看,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城市化工业化从小板块向大板块集聚,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以都市圈为代表的板块式经济格局和以都市圈为主导的整体竞争新时代。

  2.注重区域发展的政策趋向

  都市圈区域经济集聚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现已着手进行战略筹划,显露出两大明显的政策趋势。

  (1)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3年,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被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这意味着我国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从整体上谋划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及其城市化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其目的是探索区域内不同主体功能区间的综合协调发展。

  (2)进行跨区界“综合配套改革”。继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被确立为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截止到2011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十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两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别于“配套”)。这意味着改革探索正在内容上由单一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在范围上由点到面跨越行政区域,强调的是分类试验、区别对待,防止一刀切,着意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其目的是探索一种支持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面对人口城市化集中与产业地域化集聚相互作用的区域都市圈发展趋势,“首都经济圈”势必要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把握和对接国家政策调整的形势。“首都经济圈”究竟如何界定?经济圈形成的机理如何?其形成的核心表现是什么?为此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

经济圈范围

  北京市在198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1996年的《1996—2010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建设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7个市(2+7)、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的“首都经济圈”。2004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提出“3+2”首都经济圈及以“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所谓“3+2”,是指在现有的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加入内蒙古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体现出“首都经济圈”在范围上超出京津冀范围的开放性。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至今八年,规划尚未获批),这反映出首都经济圈已纳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也反映这一区域范围还处在变动之中的不确定性。2006年,京津冀区域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的重点区域被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打造“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从如上的形势变化来看,一方面通过都市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具体区域的规划迟迟难以出台,困难就在于“首都经济圈”的内涵、范围还难以确定,地方利益难以协调,过分看重规划的行政作用,根本上还是看待区域发展的角度不同。

  对此,我们在全面评述京津冀地区既有规划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首都区”概念,认为从现在人口容量、产业发展、资源支持和生态保障状况来看,需要把京津冀与晋陕蒙纳入一体来看待,构建以京津为核心、以河北为自然延伸、以晋陕蒙为广阔腹地的发展区域。这一概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区域发展,二是从不同主体功能地位角度看待区域协调。

  这样的“首都经济圈”就是一个包括京津核心区、河北延伸区和晋陕蒙能源环境保障区的广阔区域。这是一个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区。从空间上看,它包括京津冀三省市以及山西省中北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以京津为发展龙头、晋陕蒙为腹地的广阔区域。

可能规划方案

  1、我国首都经济圈的提出

  首都经济圈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说明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事实上,与首都经济圈相联系的区域规划早就在各级政府中规划和酝酿,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发起阶段(1986年—2003年)

  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

  (2)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年—2009年)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市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 廊坊共识。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8年2月,由天津市发改委倡议和发起,经过京津冀发改委共同协商、酝酿的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在天津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3)加速推进(2010年至今)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交通体系、通信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3月首都经济圈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1年5月,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

  2、首都经济圈的可能规划方案

  首都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一个精细的规划,一个建设周期,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目前北京、天津、河北都正在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之后将分别提交国家发改委,届时,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制定的规划经协商和专家论证之后,制定出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规划。 在这个综合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是首要,除此之外,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空间结构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会在规划中体现。但规划无论如何制定,都绕不开一个问题: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如何界定。 据目前地理区位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目前学界有关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多个方案。

  2+5方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张家口、唐山、秦皇岛、承德。

  2+7 方案,包括是在综合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公式后,由杨开忠领衔完成的《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得出的首都圈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等9个城市。2+7 方案与当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并不完全一致,该区域范围是2+8,比2+7多了一个石家庄市。

  2+8方案,即当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石家庄等10个城市。

  从目前来看,‘2+7’是比较理想。因为石家庄和北京并不连接,中间有一个保定市,这样石家庄和北京的联系也就不那么直接紧密了。如果是京津冀都市圈,可以有石家庄,因为它代表了河北;但如果是首都经济圈,应该是以首都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 ‘2+7’比较合适,方案最具可行性。

规划与建设的原则

  第一,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把握世界标准。首都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集中体现,而首都又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有传统的积淀和优势,所以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另搞一套;同时,我国首都要努力成为世界城市,就不能自闭,必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首都的发展有必要按照世界发展的最好城市标准来要求。

  第二,既要积极化解当前的矛盾,又要着力促进长远的发展。首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相应的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不佳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首都难以起到示范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实际上,北京的塞车问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这里面涉及到首都的功能分解、首都的合理定位等问题,并不是限号就能解决的。另外,限车和限房也要按市场规则来,需要和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解以及功能适度的转移和分散结合起来。这些其实都是长远问题。

  第三,既要努力提升发展效率,又要着眼于追求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关系到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富裕和幸福。把效率和公平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就解决好了,富裕和幸福的问题就解决好了。 作为首都,要能够在富裕前提下提高幸福指数,如果每天塞车,如果很多事情很难办,就会感觉到不幸福。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致力于提升发展的效率,又要努力解决和追求社会公平,特别是当所有人到首都时,都感觉到处于公平之中。

  第四,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全力发展自己,又要努力为全国做示范。首都不是一般的地区,首都应该是首善之区,应该是首发之区。从这个方面说,首都不仅要发展好自己,还要把起全国示范作用作为自己的使命。比如,首都不一定是经济中心,但应该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模范;首都应该是创新中心,因为首都集聚了大量文化、科技教育的人才,应该在创新方面做出示范;首都必须是和谐之区,这一点首都如果做不到,怎么要求其他地方实现和谐?

  第五,而环渤海经济区与发展已相对成熟的另外两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经济圈更具特殊性。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珠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香港,但首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首都而非一般意义的大都市。首都是一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比一般大都市具有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职能。也因如此,首都经济圈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处理好经济中心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关系,特别是跟政治中心的关系,要确保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发挥。基于首都经济圈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其构建和发展具有更加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等等,首都都要承载起示范作用。既要着力于发挥内部的潜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任何一个地区,包括首都在内,拥有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把现有的要素能动性充分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要充分开放合作,借资源、市场、人才发展自身,通过开放、合作提升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在这方面,当前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实现与周边地区良性互动。

文化产业分析

  首都经济圈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行政区划所在地区。首都经济圈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产业选择,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首都经济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消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培育首都经济圈的软实力。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效应、规模效应一旦实现,将会在全国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各区域都将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受益,文化产业将成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强力支点。

  首都经济圈在文化、科教、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消费需求等方面禀赋优势明显,具备了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首都经济圈的区域性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等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首都经济圈各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北京的皇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和民俗,在国内外享有名气。宏伟的万里长城和紫禁城、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优美的皇家园林、北京的京剧及特色食品和工艺品等闻名遐迩,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天津的近代历史、民俗文化、曲艺、手工艺等别具特色。津门十景,如天津古文化街、大沽口炮台、独乐寺、盘山、食品街和旅馆街、水上公园、黄崖关长城、海河、中环线、天津广播电视塔等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塘沽版画及天津快板、天津小吃等。河北的燕赵历史文化和民俗等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河北省有著名的古乐轩鼻烟壶、武强的门画、邯郸的刺绣、蔚县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窗花、唐山的陶艺、河北梆子和评剧等文化产业独具特色。

  (二)基础设施完善

  首都经济圈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人流,形成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首都经济圈第五有发达便捷的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还有发达的航空港、海港河港信息港与外界连接,现代通讯网络发达。便捷的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在区域内的发展,还有利于文化产业拓宽国内外的市场,开辟新的文化消费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

  经济学理论显示,人均GDP达NSO0美元之后,恩格尔系数开始与文化消费成反比,前者下降,后者上升,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13797美元,天津市人均GDPl5129美元,河北省人均GDP5838美元,均远远超过800美元,首都经济圈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大。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保证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首都经济圈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和需求,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有力推手。

建立意义

  首先,目前北京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经济水平的标准,人均GDP在3596美元至l1l1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按一般公认的工业化阶段评价标准,北京经济已经由工业化高级阶段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初级阶段。服务性经济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开始超过70%,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3:76,服务业比重达76%。根据一般公认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北京经济已进入到后工业经济时代,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北京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其最主要特点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部门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导部门。但是,首都北京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当前,首都北京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矛盾已日趋严峻,人口过度膨胀,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大气环境污染明显,已成为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按2009年的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09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北京严重缺水,2009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6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北京人口压力巨大,2009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1978-2009年31年间增长了 2.01倍。北京的能源也极为紧缺,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4%的煤炭、70%的电力都是从外埠调入。

  另外,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478万辆,交通拥堵严重,并加重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同时,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瓶颈非常突出。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3;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量依靠外埠输入,资源短缺制约严重。同时,北京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依靠投资拉动,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现象仍然存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北京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向北京周围扩展形成首都经济圈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河北来说,建设环首都经济圈,能够有效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发展水平。同时,随着环首都经济圈的成型和发展,我们还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平台,广泛承接全球产业和技术转移,建设成为全省最开放的地区,并通过梯度辐射带动河北全省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将会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环渤海经济区域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龙头区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这样才能起到引擎作用。首都经济圈,无论范围怎么确定,都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环渤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为其他地区的定位及其与首都经济圈的互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首都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有助于释放首都优势,这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首都经济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翼三省市,2009年GDP合计为36600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距离达到全国1/3还差75180多亿。同在2009年,2+7的GDP总和为3.0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同期北京的生产总值为1.2万亿,换而言之,2+7方案中的城市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再造三个新北京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放大首都辐射效应。

首都经济圈和环首都经济圈的关系

  不少人把环首都经济圈与首都经济圈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区别是: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提出的,它的主角是河北,而首都经济圈的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其主角是北京。首都经济圈已经写入‘十二五’规划,其规格自然比河北的环首都经济圈超出一级。

  虽然环首都经济圈与首都经济圈有一定区别,但是环首都经济圈与首都经济圈的联系更密切。

参考文献

  1. 1.0 1.1 王玉海,刘学敏.首都经济圈内涵及产业空问再造路径探讨(D).北京师范大学.2013
  2. 杨维凤.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A).时代经贸.2013,3:148
阅读数: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