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论

目录

  • 1 什么是需要
  • 2 需要的特点
  • 3 需要的分类[1]
  • 4 需要理论的类型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需要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为了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产生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婚配、安全等,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

  需要理论是指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一般人的需要分两类,即自然需要(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需要的观点与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完全对立。生物决定论把人的需要作为本能的活动,社会决定论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对社会环境的简单“投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需要的特点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大类。自然性需要主要是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低级需要。其中包括为了生存必需的食物、水分和空气;必要的休息、睡眠和排泄;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性激素分泌;为了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不愉快的刺激所必要的回避和排除等。上述需要一般反映为生理的需要,它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只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在满足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动物仅仅是以自然环境中现成的天然物为对象,而人则是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即使同样都是满足饱的需要,人与动物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虽是饥饿,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这种需要主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是与生俱有的;

  (2) 这种需要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 这种需要多见于外表,容易被人察觉;

  (4) 这种需要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反而有害。

  社会性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它是人后天形成的,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其中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其物质需要而言,主要是指社会化的物质产品,如必要的衣着、家俱、住宅和生活用品;就其精神需要而言,主要是指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文化体育生活,以及必要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际活动等。社会性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这种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的发展条件决定的;

  (2) 这种需要比较内在,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被人察觉;

  (3) 这种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4) 这种需要的弹性限度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应当注意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并经过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目标,尽可能地把组织目标与员工的合理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社会的需要、组织的需要逐步转化为员工的个人需要,从而更有效地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激发出员工更大的积极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导致妨碍社会和集体的极端行为,即所谓“饥寒生盗心”。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上升到主要地位,即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满足精神生活的正当需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往往能够推动人们对社会和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满足每个员工的各种正常需要,来调控他们的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都尽可能地符合整体的利益和要求。

  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管理者不但自身必须明白满足需要和承担义务是紧密相联的,而且要使员工清楚满足需要和承担义务的关系。因为满足需要和承担义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满足需要是动因,承担义务是前提,二者的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相对的。没有义务的承担,也就没有足够需要的满足,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决定的。

需要的分类

  人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把人的需要大体作如下分类:

  (1)需要按其范围可分为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阶级的需要、团体的需要、个人的需要等。

  (2)需要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按其迫切程度可分为远期的间接需要与近期的直接需要。远期的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总的需要,它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近期的直接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克服某一困难等,它是促使职工行动的直接动力。

  (4)需要按其作用可分为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和生存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理论的类型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流传甚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熟悉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它们的重要程度和发生顺序,呈梯形状态由低级向高级需要发展。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总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接着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由于各人的动机结构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个体内所形成的优势动机也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需要发展到高层次之后,低层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层次的需要仍将继续存在,有时甚至还是十分强烈的。为此,马斯洛曾经指出,要了解员工的态度和情绪,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

  (一) 需要层次的基本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具体说明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3.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2)外部需要。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叫自我成就需要。它是指一个人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胜任感。表现为人总是希望干称职的工作,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性活动,为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废寝忘食地工作。(2)成就感。表现为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例如,画家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绘画,音乐家努力演奏好乐曲,指挥员千方百计要打胜仗,工程师力求生产出新产品等,这些都是在成就感的推动下而产生的。

  (二)各层次需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1.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通常情况下,当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失去了对行为的剌激作用,这时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当人们进入高级的精神需要阶段以后,往往会降低对低级需要的要求。例如,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把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把工作中取得的报酬,仅仅看成是衡量自己进步和成就大小的一种标志。这种人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能埋头苦干,并敢于承担风险。

  2.人在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其动机结构是不同的。

  3.人的需要具有主导性。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客观环境和个人情况的差异,在需要层次结构中,往往会有其中的某一种需要占优势地位。这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就称为主导性需要。根据主导性需要的不同,可以把人的需要结构分成下列几种典型的需要结构模式:(1)生理需要主导型。在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衣、食、住、行和就业尚都困难的情况下,生理需要就成为最迫切、最突出的需要;(2)安全需要主导型。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战争、洪水、地震、社会秩序混乱等,人们的安全需要就特别突出;(3)社会需要主导型。青年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就希望交往,渴望爱情;老年人退休以后,经常守在家里,就会感到寂寞、孤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得到温暖和安慰;(4)尊重需要主导型。自尊心理许多人都有,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自尊的需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得不到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许多事实证明,那些失足而决心悔改的青年人,自尊的需要往往格外强烈,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别人的信任和帮助;(5)自我实现主导型。有强烈事业心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突出。马斯洛说:“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干什么事。”“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是心理发展水平的较高阶段,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较高的人,管理者应该重视为发展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创造适当的组织环境,并给以挑战性的工作。

  (三)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关于马斯洛理论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理论既有其积极因素,也有其消极因素。

  1.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二、阿尔德佛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德佛,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阿尔德佛把这三种基本需要称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简称为ERG理论。

  (一)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它只能通过金钱和物质才能满足。

  (二)关系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即要求与人们交往及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部分尊重需要。

  (三)成长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即人们要求在事业、前途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内在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的部分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尔德佛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因为需要的不同,会导致员工不同的工作行为,进而决定他们不同的工作结果;而这些结果,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也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想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必须在了解员工真实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员工的工作结果,即使员工获得能满足需要的报酬,来达到控制员工的行为。

  三、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通过心理投射的方法对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一个组织中,人们最重要的需要是成就需要,其次是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一)成就需要

  麦克莱兰认为,成就欲望很高的人,认为成就比报酬更重要。他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他们喜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希望独立地完成工作。如果他们不是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是在解决问题时碰巧得到了外界的帮助,他们都会感到不满足。因此,组织在安排这些人的工作时,要注意提供能够满足他们成就需要的工作环境,给以挑战性的工作,并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

  第二,他们总是具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并富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这种人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强烈担心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一定难度的目标。一件事情成功概率在50%的时候,他们干得最好。工作过分容易或难度太大,或任务成功的概率很小,都会使他们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第三,他们希望个人负责解决问题,并经常注意对自己工作成就的反馈。如果他们能够从上级那里得到嘉奖、晋级、增加工资,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二)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就是影响和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愿望高的人,喜欢“负责”,追求社会地位,追求对别人的影响,喜欢使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愿望。权力欲又称为操纵欲。这种人希望支配别人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较少关心别人的有效行为。

  (三)合群需要

  合群需要即为一种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欲望。这种人以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满足。富有理智的人往往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信赖。

  麦克莱兰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三种需要,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提拔均具有重要意义。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培养具有高成就感的人才,这种人才对于企业、国家都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这样的人才越多,它的发展就越快,利润就越多。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

  根据麦克莱兰的调查,1925年英国国民经济情况很好,当时英国拥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在25个国家中列第五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1950年再次调查表明,英国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在39个国家中己下降到第27位。由此可见,这种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龙.第二编 需要层次论P82.《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
阅读数: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