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目录

  •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1]
  •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 4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2]
  •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2]
  • 6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尔(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动物在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显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

  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罗洛·梅还认为人性既善也恶。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另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还将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经历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停止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不同的是,这类需要越被满足就越产生更强的需要,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关系。马斯洛主张,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3、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发展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实现和个人潜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实现,前者是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后者是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为物质基础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自我实现论的心理动力学基础。他还提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们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另外,罗杰斯通过研究还提出了教育改革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样的人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不同,他认为应通过患者的自我理解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纠正不正常行为的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它对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与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力图克服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理论局限,提出诸如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积极人性论、主客观两种心理学范式统合论等等,促使心理学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化,树立了一座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不仅在促使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于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已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毕竟是公认的事实。

  但是,国内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证明评价却其说不一,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

  1、重大变革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多数是从宏观整体的纵向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既有心理学史家和理论心理学家,更有全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心理学第一和第二势力机械的与生物的两种非人化的还原论,直接将心理学回归于人性科学的本来面目,必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上导致心理学中一场新的革命。这种看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但对其带有科学性的问题、缺陷往往估计不足。

  2、怀疑否定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大多数是从学科性质(心理学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科学主义视角来进行评价的,基本上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为“诗人的或哲学的心理学”(Decarvalho,1991,p.151),认为其本身的概念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不精确,科学性不强,有些基本观点已包含在完形心理学理论、整体论和机体论心理学之中。这种看法虽抓住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弊端,但是由此怀疑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独立存在的价值,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截然对立起来,低估、轻视和排斥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不可取的。

  3、重要补充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主要是从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补充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多数是持折衷、兼容、统合立场的心理学家,也包括一些比较严谨的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未来心理学发展战略诸方面提出的问题极为重要,有些属于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给人的启迪很大;但是他们往往理论研究多于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有力的实验或经验支持。虽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不失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上述三种评论各有道理;但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低估其影响。从总体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带有变革性的,当然它的局限也是根本性的、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1.0 1.1 秦启文,黄希庭.《公共关系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2. 2.0 2.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J].心理学探新.1999(1)
阅读数: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