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而产生的相应行为现象,称之为“钓鱼效应”。
这是因为在钓鱼中,人们总喜欢把鱼饵放到鱼的面前,让鱼产生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因为这是它最喜爱吃的东西,从而产生吃鱼饵的行为,结果上当受骗,走上死亡之路,因此,人们形象化地称它为钓鱼效应。
英国首相丘吉尔之所以战后未被人遗忘,继续执政,问其原因,他答道“最好在钓钩上放着鱼爱吃的东西。”丘吉尔的话一语道破钓鱼效应的原理,也是他能长期执政的原因所在。著名工程师莱菲惠尔也深谙钓鱼效应之道,使工头自觉自愿地用上新式的指数表。如果不用钓鱼效应术,必然遭到工头的反对,这是过去经验所证明了的。因此,他便运用起钓鱼效应术来。他去找工头时,把新式指数表夹在腋下,手里拿着一些征求意见的文件。当他们讨论有关文件时,他故意把表从左腋下换到右腋下,又从右腋下换到左腋下,移换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开口了:“你拿的是什么?”他漫不经心地答道:“哦,这个吗,不过是一个指数表。” “让我看一看!”工头说。“哦,你不必看。”他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说:“这是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着看这种东西。”“我很想看一看。”工头更加好奇,于是他故意装着一副勉强答应的样子,将那指数表递给工头,当工头仔细看的时候,他就故作轻松状,但是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工头听。工头终于叫喊起来,“我们用不到这东西吗?哎呀!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天呐,如果莱菲惠尔不用钓鱼效应术,这位工头还会这么说吗?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钓鱼效应发生的呢?据研究下列因素是产生钓鱼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人们便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此,这一对象便会得到清晰的反映。而要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往往是与平常不一样的那些奇、异、特刺激物。也就是说新颖的、奇趣的、异样的、特殊的刺激物,容易引起好奇心。莱菲惠尔就是运用了新式的表,异样的动作,奇趣的言语,特殊的表情,以致工头感到好奇,直至喜欢。
二是激发人们内心的强烈需要。人们的行为产生与内心需要密切相关。这一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已有非常明确的论述。美国的心理学家欧佛斯特教授也曾在他著的《人类行为论》中指出:“人类的行动产生于内心的需求,因此,打动人最好的方法,首先是引起对方内心的强烈需求。不论在商场、家庭、学校或者在政治上,想打动他人的人,要好好地记住这件事,能如此做的人能成功地得到全世界的支持,做不到的人即使要获得一个人的支持也没办法。”可见,能否激发人们内心强烈需要与能否产生钓鱼效应有直接的必然关系。
三是诱饵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好奇心与强烈内心需要的产生均与诱饵有关。如果没有诱饵,两者都不可能产生,如果鱼饵不诱惑,那与没有鱼饵一样,也不可能有好奇心和强烈内心需要。因此,一定要精心选择符合人们需要的能诱发人们需要的那些鱼饵,否则钓鱼效应就不可能产生。
钓鱼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生,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前述的莱菲惠尔的例子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一些干部经不起考验被拉下水就是被人运用“钓鱼效应术”而锒铛入狱的。学校导学育人中这种钓鱼效应同样存在,问题是我们学校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下列对策可帮助学校教师正确运用这一效应术。
首先,学校教师要认识到钓鱼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有时自己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钓鱼效应术,有时自己也会被人在“钓鱼”,一不小心就被钩住。但有一点一定要记住,在诱人之烈的“鱼饵”面前,不妨停止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不是“钓鱼之饵”,如果是就要考虑会否产生消极的钓鱼效应作用,以此来避免钓鱼效应的产生。同时,如果是自己要去“钓鱼”的,那么,就必须注意“鱼饵”的诱惑性、隐蔽性、吸引性,让人不知不觉地欲罢不能地产生钓鱼效应。
其次,学校教师在学校导学育人中要巧妙地运用钓鱼效应的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讲的“鱼饵”只是讲了“鱼饵”的诱惑性、隐蔽性、吸引性,事实上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时,更重要的是它的针对性、迫切性、适切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不同时候同一个学生其需要也是不一样的,等等,这与学校教师能否巧妙地运用钓鱼效应术有关。因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这“鱼饵”不仅要注意到其诱惑性、隐蔽性、吸引性,而且更要重视它是否有针对性、适切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