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是财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包括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两个层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是明确集团各财务层级财务权限、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其中又以分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为主要内容。它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上层建筑",对其"经济基础"企业集团的理财活动起着推动、促进和导向作用。
财务管理体制按其集权化的程度可分为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制式财务管理体制和混合制式财务管理体制。
(1)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所谓集权制就是指重大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方式的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制的优点在于(1)由集团最高管理层统一决策,有利于规范各成员企业的行动,促使集团整体政策目标的贯彻与实现;(2)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的各项资源的复合优势,集中力量,达到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3)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4)有利于统一调度集团资金,保证资金头寸,降低资金成本。
但集权制的缺点也很明显:(1)集权制首先要求最高决策管理层必须具有极高的素质与能力,同时必须能够高效率地汇集起各方面详尽的信息资料,否则可能导致主观臆断,以致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2)同时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还可能由于信息传递时间长,延误决策时机,缺乏对市场的应变力与灵活性。
(2)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制是指大部分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
其优点是:(1)可以调动子公司各层次管理者的积极性。(2)市场信息反应灵敏,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业机会,增加创利机会。(3)使最高层管理人员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决策问题上。
分权制的缺点主要有:(1)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2)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3)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人"问题。
(3)混合式财务管理体制
混合制即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恰当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既能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所以适度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制是很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则是一大难题。
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构建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如何合理选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新《通则》第八条要求:“企业实行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企业集团公司自行决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选择是否恰当主要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
1.是否有利于企业建立稳健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财务运行机制,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控制、自我适应的系统。由于财务机制是财务管理体制最直接、最灵敏的反映,其有效运行是财务体制构建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构建财务管理体制时,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财务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2.是否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能否成功地构建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把各级经营者、管理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经营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3.是否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它与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同时,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处理企业同企业内外各种经济利益的关系,因而,成功地构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4.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管理好坏的标志,是判断一种体制优劣的根本,而且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并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成功与否,也只能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责任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正确处理企业同内外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与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相关的财务管理体制类型
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经营规模的大小不尽相同,因而,各企业内部的经营组织形式也就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决定不同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确定与企业内部各财务管理单位的经济责任相适应的财务责任
企业内部各财务单位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同,其财务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因而,对于完全独立生产经营的成员企业,在财务上应该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而相对独立生产经营的内部单位,应根据其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分别确定财务责任,并以指标分解的形式落实。例如,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核定流动资金占用额、利用效果和费用定额指标。车间、仓库对占用的流动资金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定期进行考核,对超计划占用的流动资金应支付相应的利息。同时,应为各部门核定收入和支出的指标,使收入对比支出,确定经营成果,并将成本或费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和部门,作为支出的计划指标。各车间生产的产品和半成品以及各部门提供的劳务均应按照内部结算价格结算支付,作为车间和各部门的收入指标。在利润管理方面,应将企业利润分解以确定内部利润,使车间、部门利润与企业利润相挂钩。
3.确定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单位财务责任大小相一致的财务权限
由于部分内部成员企业能够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因而,应该给予独立进行筹资、投资、成本费用开支与收益分配的财权;对于相对独立的企业内部各部门则分别给予投资决策权、内部利润取得与分配权以及成本费用的开支与控制权。
4.根据内部结算价格计价结算,确认各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
企业内部的材料和半成品的领用、使用劳务、半成品和成品的转移等都要按照实际数量和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结算,并且采用一定的结算凭证办理相关手续,以划清各自的收支,分清经济责任,便于奖惩。因而,要求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内部价格以及内部结算办法并建立内部结算中心。
5.根据承担的财务责任的大小以及履行情况来确定物质利益的多少
对承担自负盈亏的内部成员企业,其工资总额应由该成员企业控制使用,税后利润除向企业集团交纳一定管理费用外,应由成员企业按国家规定自主分配;而相对独立的内部单位,其工资总额由企业总部控制,与各单位完成责任指标挂钩的工资,可分别交由这些单位掌握使用,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应统一由企业总部进行。
任何一项制度都是在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当导致它产生的经济或社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这项制度就需要改革创新,否则必定会被新的制度取代,财务管理制度亦是如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符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组织与决策体制不科学
在财务组织架构上,我国长期以来将会计与财务混为一谈,财务和会计不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大财会”现状的形成。一直到现在,由于企业并未强化财务功能,财务管理无法成为真正愈义上的管理。
在财务决策方面,许多企业更是缺乏科学的程序和制度,对资金的筹措和使用缺乏科学的计划,很多重要的财务活动都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说了算,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专断性较强。如巨人集团的倒下正是在企业由于经营决策权全部由企业经营者一人掌握、由一个人说了算、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制度、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决策而产生的后果。
(二)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风险意识不强
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财务控制大多局限于事后控制,事前缺乏预算,事中缺乏时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也难免有走过场的问题,这都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表现为预算管理活动难以开展,大部分公司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整体的预算还处于简单化的“拍脑袋”方式。
(三)缺乏对人的关注
我国传统思想深受需教思想形响,讲究谦让和中庸之道,重集体主义、家族主义、论资排辈等,所以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倾向于保护集体利益,形成了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财务目标模式。但是随粉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股东财畜最大化思想开始深人人心,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对于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直至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题的关注却不足。
(四)财务网络体系建设不健全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中起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使很多领城发生了翻天彼地的变化,并不断地向各个领域渗透,财务系统也正在计算机和网络的渗透中发
(一)构建科学的财务组织与决策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量财务部门,实现财务和会计的机构分离,并明确各自的贵任和职权范围。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首先应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信息的传递损耗和延误,降低决策成本,在此基础上由职能部门提出多种方案,便于决策者在各方案中做出选择:其次建立健全规范的决策流程,每一项决策都必须严格按照事前调研分析、专家评估、事中时时监督控制、事后反恢报告的流程进行。充分发挥民主,集思广益,科学评审方案.提高决策效率。
1.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一种机制,预算制定后如同公司内部的“宪法”,各贵任单位必须执行。它通常以企业目标利润为预算目标,以销售前景为编制基础,综合考虑市场和企业生产营销等因素,按照目标明确的原则,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讨论通过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等财务数量说明经济贵任约束依据。
2.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控制。结合目前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可通过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内控制度的管理来避免内部管理出现的经济风险。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的经济案件都是由于内控制度不全、财务管理不得力导致的,诸如携款潜逃、挪用资金等;另外企业在实施某一投资方案时,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客观分析,运用概率分析、风险决策、弹性预算等手段,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在发生愈外时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其次对财务风险进行事中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观察、计算和分析,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监督,如若发现偏差,及时制定出新的补救措施,调整财务活动,控制偏差,阻止或抑制不利事态的发展,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以减轻损失程度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最后还要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后管理。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定期进行总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继续发生:对已发生的损失,应及时消化处理,以免长期挂账给企业今后发展留下隐患,并以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为依据,制定今后的风险管理计划。
(三)关注个人的利益
仅仅强调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利益很容易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价值。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应单纯追求企业效率、只重视企业整体的利益,还应考虑员工的个人利益。
1.关注管理层的利益
企业应该承认管理人员劳动贡献的特殊性及其经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并在收益分配上加以体现,使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一般职工的收人存在合理的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考虑采取一种组合式的工资制度,即将年薪制、职务消费额度、给予管理人员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等几种分配形式结合起来,适当扩大管理人员与企业一般职工的收人差距.同时以多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加强精神奖励,提高职业道德家质。
2.注重职工要素分配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人收人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都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发展、完善。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新《通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做出规定.这些规定能促进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职工利益、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财务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手段的改进。要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原有的财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规范,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总厂一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