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目录

  • 1 负债管理理论概述[1]
  • 2 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
  • 3 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1]
  • 4 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当时,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生产流通不断扩大,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银行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扩大规模。与此同时,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大方便了资金的融通,刺激了银行负债经营的发展,也为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人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

  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

  首先,伴随西方各国战后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盈利水平。

  其次,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管制,制定银行法,对利率实施管制。尤其是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使得银行不能以利率手段来吸取更多的资金来源。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出现通货膨胀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使银行存款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得不调整管理策略,从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

  第三,金融创新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1961年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随后又出现了诸如回购协议等多种创新的融资工具。这些流动性很强的新型融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银行的资源来源渠道,为银行主动型负债创造了条件。

  第四,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在这种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六七十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一时。

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存款理论

  存款理论曾经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

  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

  ③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

  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存款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

  (2)购买理论

  购买理论是继存款理论之后出现的另一种负债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其基本观点是:

  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除一般公众外,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及财政机构等,都可以视为购买对象;

  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

  ③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此时,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或实物投资景气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通过刺激信贷规模以弥补利差下降的银行利润。

  购买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年代,它对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加主动地吸收资金,刺激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以及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其缺陷在于助长了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了债务危机,导致了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加重经济通货膨胀的负担。

  (3)销售理论

  销售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该理论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的情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借款成本通常要比存款利率高。

  ②增加了经营风险,当银行不能从市场借到相应的资金时,就可能陷入困难,而市场是变幻难测的。

  ③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短期资金来源比重增大,借短放长的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不注意补充自有资本,风险增加了。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翟书斌.《金融学》第五章 商业银行
阅读数: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