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经济圈

目录

  • 1 什么是西三角经济圈
  • 2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意义[2]
  • 3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思路[2]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西三角经济圈

  西三角经济圈全称为西部川陕渝金三角,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已从学者、研究者的角度,延伸至政府层面的考虑。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就在两会上,重庆市代表团已提请国家有关方面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意义

  1、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的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化进程开始的几千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缓慢增长,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呈现出一个迅速而持久的过程。19世纪的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1925年左右,世界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达到最高潮,此后城市化主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化速度趋缓的同时,其城市化进程呈现新的特征,即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城市带。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城市群突破了行政地域的概念。城市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把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联结起来,这些城市往往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和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和信息往来,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区域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即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世界上大的经济圈在世界经济和产业分工中具有重大影响。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美国三大都会区(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都市圈GDP占全日本的份额则达到70%。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通过构建城市群进而形成经济圈参与国际竞争逐渐成为必较流行的做法。

  我国东部地区相对比较发达,目前,已出现了几大主要城市群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对东部乃至全国经济起到了比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西部城市群在数量、规模、发展程度上和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借鉴国际和国内的经验,在我国西部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进而形成城市经济圈,对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西部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促进西部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另外,我国西部以重庆、成都和西安几个重要城市为首的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为形成经济圈提供了条件。成渝经济区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以西安、关中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也在迅速成长。据统计,2008年前3季度,陕川渝三地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17080.47亿元,占西部12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的42.88%,是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西安、成都、重庆三个西部特大城市已经形成空中一小时经济圈,陆上高速公路和铁路客运专线“三小时经济圈”也指日可待。“西三角经济圈”将突破秦岭屏障,将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将中国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合力。整个西部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增长极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增长极周围地区的经济布局应以发展增长极的上、下游产业,为其配套、服务以及“拾遗补缺”为主。

  2、构建“西三角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中心地区吸纳和辐射的带动作用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避免产业同构化,通过明确各地的功能定位,确立其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格局,做到真正能够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使各地取得比较效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进产业升级。“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区间合作开始突破“省界”,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断减弱,市场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合,并对整个西部地区产生吸纳和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几所国家级科研基地、近100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光电、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强大优势。“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在“西三角经济圈”,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另外,川陕渝三地在产业发展上也各有优势,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西安在高新技术方面、装备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很有优势。陕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在发展农副产品和旅游方面也有一定潜力。重庆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相对较发达,在体制创新、改革与试验方面走在“西三角”乃至全国前列。近期,重庆在IT、信息产业方面也有长足发展。成都是倾向于消费型经济的城市,同时创意产业、服务性行业、娱乐等行业比较发达。这些都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转变的需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有十个年头,西部地区十二个省区市整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扩大。通过“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可为陕甘乃至广大远离江海的西部地区打造出一个出海口,使西部地区和华东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通过长江航运联系起来,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也为华东地区打造出新的经济腹地。另外,各地重复建设、争夺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聚集和高效利用,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编制的“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西部将重点发展六类有特色的优势产业:能源、矿产资源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但是,西部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经济圈,缺乏核心的辐射力与带动力。只有整合资源,改变三地在发展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才能促进西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打造西部最大增长极的“西三角经济圈”,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和途径的调整,有利于发挥占西部经济总量40%的“西三角经济圈”的聚集、辐射、带动的作用,从而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步伐,早日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西三角经济圈”的构想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它着眼于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考虑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推进,使西部大开发由点带线,由线带面深层突破。因此,通过“西三角经济圈”提升西部版块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对于整个西部崛起意义重大。

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思路

  1、建立跨行政区的联合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解决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

  “西三角经济圈”本身是一个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跨区域的联合体,不是行政单元。经济圈内不同等级的经济系统内部包含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各自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有可能会引起城市群经济系统偏离原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根据城市群成长发育的规律,出于城市群经济系统整合发展的需要,区域协调机制应运而生。

  “西三角经济圈”有必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法制化的、强有力的跨行政区的综合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由它管辖区域事务、沟通和平衡各方利益,协调解决对城市群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综合协调机构的建立应由国家来进行系统和宏观的指导。综合协调机构重点工作是培育一整套协调机制,如区域协调机制、产业协调机制、分工协调机制、经济整合机制等。由于行政分割等因素的作用,城市群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能实现共享和共建,城市体系的统筹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城市群经济的整合发展,因此,跨行政区的综合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也要致力于为经济圈的居民提供区域性的基本服务,提高公共设施的规模效益。另外,各城市地方府仍应保持自己的独立}生,负责解决地方需求和服务。

  2、解决大中城市数量少,集聚辐射功能弱的的问题

  根据国际、国内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城市群要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建设形成若干个大中小城市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镇,形成“金字塔”型城市结构体系,大中小城市良性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先通过少数大城市的发展,积累相当的发展能力,然后通过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将增长的活力传递到周围,带动周边各类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总体效益最佳的区域经济模式

  “西三角经济圈”内的城市结构体系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区域:关中、陕北和陕南。关中以西安为中心,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包括五个地级市、三个县级市、一个示范区,398座建制镇,处于陕西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介于秦岭山地和陕北高原之间,渭河横贯其中,土地面积约占陕西总面积的19%,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左右。“关中城市群超大城市数量占9%,缺失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分别占36.5%和54.5%,城市首位度达5.05。这种结构特征不利于中心城市的辐射,难以带动城市群的发展。关中城市群除西安为超大城市外,其余均为中小城市,西安与宝鸡、渭南等中等城市之间存在大城市断层,造成城市等级的无序状态,构不成完整的等级体系,进而影响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大中小城市发展及点轴系统形成。”要形成结构体系合理的“金字塔”型城市群,就要培育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关中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中宝鸡、渭南因其所处的地埋区位为主要发展轴线上,可以发展成为特大城市,铜川可以发展成为大城市。咸阳可并入西安,实现西咸一体化。另外,增加中等城市数量,促进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合理分工。通过增加2o一50万人的中等城市,形成众多的次级增长极,承担起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

  3、做好经济圈内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培育城市群竞争优势

  “城市群规划并非区内各单一城市规划的简单汇总,而是以城市群体系统的区域层面为基础,对城市群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深化完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功能体系。”在城市群规划中,首先要做好交通、产业规划。西安、成都、重庆三城市已经形成空中一小时经济圈,今年西安到成都的客运专线铁路将动工兴建,建成后,西安到成都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同时兰州到重庆的铁路也将动工,这为三地突破地理瓶颈,形成经济纽带带来了契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提出在产业方面,要整合力量形成装配制造业大基地。在政策研究方面,围绕统一市场、城乡一体、户籍、养老等领域,突破现有政策,创造中国最大的城乡一体化区域,这些建议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做区域规划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并改变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孤立地发展单个城市向发展整个城市群转变。区域内部各城市的结构功能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经济圈的整体功能发挥,其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群区域与各行政区域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所以,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城市本身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更要考虑在经济圈内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定位,立足全局,各有侧重。应通过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协调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城市、区域与国家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畅通的合作渠道

  只有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区域合作提供畅通的合作渠道。基础设施条件是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区域经济合理化布局的前提,是提高资源流动效率的保障。区域经济合作需要良好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作为双方关联的物质和技术载体。以陕西为例,近些年,陕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讯等设施纷纷落成,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也为陕西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陕西省正在积极推进关中地区百镇建设。2008-2010年,陕西省将从省级预算内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来资助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关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沿线小城镇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带动力的工业、交通、商贸重镇和旅游文化名镇。这些方面的建设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陕西省的投资环境,节省经济合作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近来“西三角经济圈”内的重庆等地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和拉动内需的双重作用。从实际需要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在加大硬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软设施的建设,融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法制环境要与当前的发展相适应,制度上要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贾波.关于构建“西三角经济圈”问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1):28
  2. 2.0 2.1 杨丽丽.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及发展思路(A).当代经济.2010,3:4~6
阅读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