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格林斯潘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天才的银行家


目录

  • 1 艾伦·格林斯潘简介
  • 2 艾伦·格林斯潘历程
    • 2.1 幸亏放弃了音乐
    • 2.2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 2.3 上任伊始的“大手笔”
    • 2.4 让人欢喜让人忧
    • 2.5 浴缸泡出的智慧
    • 2.6 “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
    • 2.7 老爷子又上路了

艾伦·格林斯潘简介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1926年3月6日生于纽约市。1948年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后任纽约市工业咨询公司(汤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70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1977年后任国会预算局顾问、通用电缆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托公司和飞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1981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81年至1983年任全国社会保险改革委员会主席。1982年任总统国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7年8月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7月,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提名他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6月20日参议院以压倒多数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时还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2000年1月4日,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该职。 2004年5月18日,乔治·W·布什总统提名他继任,这是他的第五次续任联储局局长,是美国历史上前无仅有的。

  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国“和平缔造者”奖。2002年8月,英国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全球经济稳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艾伦·格林斯潘历程

幸亏放弃了音乐

  1926年3月6日,格林斯潘出年于纽约,父亲是个股票经纪人,母亲在零售店工作。4岁时,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感情特别深,长大后还每天打电话向母亲请安,每逢周末还要乘飞机前往纽约看望老母,直至她1995年去世。

  格林斯潘从父亲和母亲那儿各继承了一份天赋:数字和音乐。他从小就对在别人眼里无聊的数字游戏如痴如醉。大约5岁左右,母亲就让他做三位数的加减法心算,小格森斯潘居然能一口报出正确的答案。每当零售店顾客多时,他自然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母亲能歌善舞,在她的熏陶下,格林斯潘迷上了音乐。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职业音乐人。在乔治·华盛顿中学读书时,他开始学吹单簧管,后来进了著名的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曾和斯坦·盖茨同窗共学吹奏萨克斯管,而后者如今已是名扬天下的萨克斯管演奏大家了。当时,爵士乐和吉特巴在美国风行一时,格林斯潘也赶了趟潮流,加盟亨利·杰尔姆的强节奏爵士乐乐队,一年里走南闯北,四处巡游,甚至还演到了纽约著名的“时代广场”,真可谓“潇洒走一回”。

  在乐队里,他不仅是出色的萨克斯管手,还是合格的记账员。他常常利用演出间歇自学来的点滴金融税务知识,现炒现卖地帮队友填报纳税申报表。但乐队经常面临“断粮”的窘迫,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加上格林斯潘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只是“小有出息”很难再有长进,于是毅然决然地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让自己的另一份天赋开花结果,他先后于1948年和1950年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伟大的良师益友、后来在尼克松政府中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来瑟·博恩斯教授。他与博恩斯的友谊成为他后来进入美联储的入场券。由于囊中羞涩,格林斯潘中途退学。这一耽搁就是近40年,直到1997年,格林斯潘51岁“高龄”时才圆了年轻时的梦想,戴上了母校的博士帽。

  现在想想,幸亏当年格林斯潘当机立断改了行,否则美国顶多是增添了一名平庸的乐师,却损失了一个金融奇才。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50年代初,格林斯潘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便全心全意投身到华尔街去闯荡江湖了。他与债券商威廉·汤森合伙开了一家经济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预测和分析服务。他自任总裁,凭着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和高人一筹的政治敏感,很快就在华尔街上打响了牌子,赢得了:“最精明的证券商”的美名。短短5年的工夫,他便拥有了公司的一半股份,日子过得颇为滋润。他满可以就这样大把大把地赚钞票,成为美国股市上的“暴发户”,然而一次邂逅再度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那是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他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他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还在读书期间,格林斯潘就结识了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客观主义运动领袖爱恩·兰德。这位俄国出生的女作家在其畅销小说《泉头》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大唱赞歌,并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向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的忠实信徒传达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学,格林斯潘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虔诚地聆听。在兰德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自由市场经济学原理,相信在经济中加强政府于预是邪恶的,并对通货膨胀打心眼里感到厌恶。1966年7月,他在兰德的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备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他的咨询公司。

  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显灵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

  说起来,格林斯潘不仅很有经济头脑,在政治方面也工于心计。早在8年前首次活跃于华盛顿时,他就已经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潜力,给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东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气赢得头面人物的赏识,对待有权力的人如同“对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样关心体贴”。他原本连网球拍都不会拿,但当他意识到白宫的网球场是一个权力游戏的集聚地后,便刻苦训练。终于成了一名不错的网球手,彻底弥补了这个遗憾。

  从此,格林斯潘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总统面前的大红人。1980年里根竞选总统期间,他是里根的经济顾问;里根当选总统后,他担任美国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1987年8月,保罗·沃尔克辞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格林斯潘应运而生,被里根任命为继任者。

上任伊始的“大手笔”

  尽管此时的格林斯潘已经小有名气,但出任美联储主席这样一个众人瞩目的敏感职务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美联储主席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影响力“仅次于总统”,向来都是很谨慎地从内部产生;可这回却开了戒,让一个从未在美联储任过职的“外人”占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前任“大个子保罗”以其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与70年代后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刚刚恢复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俨然是美国人心中的“巨人”。这个时候,很难想象还有谁更能胜任联储主席一职。

  也许是老天有心要测试一下格林斯潘的能耐,他刚刚上任两个月,华尔街上就“乌云滚滚,狂风大作”。10月19日,那个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3个小时内,狂跌508.32点,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纪录,5000多亿美元灰飞烟灭,这可是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啊!《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所有报刊头版头条的标题都触目惊心:《血溅华尔街!》《十月大惨案!》,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新进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出局38人;首富萨姆.华尔损失高达21亿美元;而百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举国上下,哀声四起,仿佛世界末日突然降临。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联储,把格林斯潘当成最后“救世主”。

  经过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决定——命令联储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50分钟发表一个一句话的声明:

  “作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储遵从自己的责任,已经决定准备起到清偿力来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这个声明简单而不失优雅,表明联储将暂时放弃信借贷紧缩政策,倾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就这样,格林斯潘稳稳地拨正了美国经济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国人民面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这对生性小心谨慎的格林斯潘来说,的确堪称一次“大手笔”运作。

  从此,他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里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顿,无论华盛顿官场中如何风云迭起,人事震荡,格林斯潘硬是“我自岿然不动”

让人欢喜让人忧

  格林斯潘担任联储主席以来,美国经济度过了险象环生的80年代,迎来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经济连续9年持续增长,而且失业率通胀率实现了双低,美国人正享受着二战以来“最灿烂的阳光”。“性情总统”克林顿毫不谦虚地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英明,认为是他带领美国人跨进了幸福时代的门槛,其实格林斯潘才是真正的英雄。

  格林斯潘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当各项指标显示经济发展过火,他就做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发烫的经济降降温;反之则降低利率,给疲软的股市煽煽火。他就像一位忙碌的“调音师“,当弦刚刚显得太紧的时候,赶忙松一点;当弦刚刚显得太松的时候,再去紧一下,使琴弦永远保持最佳的音调。继1987年股灾之后,格林斯潘又有两次“大运作”。一次是在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格林斯潘决定大幅度削减利率,并允许银行以3的利率从联邦储备借入资金购买利率为5的政府债券,以此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成功地走出经济持续低迷的阴影,从此步入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另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通贷紧缩,美国股市也受其影响一路下挫,华尔街上人心惶惶。格林斯潘斟酌再三,于1998年下半年果断出手,连续3次下调利率,给愁云惨雾的股市注射了一针兴奋剂。由于世界经济“领头羊”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他国家很快就缓过劲来,纷纷踏上复苏之路。格林斯潘的大名也在全世界家喻户晓。

  不过更多的时候,格林斯潘会挂着一脸愁容,不断给股市念“紧箍咒”,一再警告泡沫危险,并不遗余力地推行货币稳定政策,再三“威胁”要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生怕“黑色星期一”的悲剧重演。在格林斯潘看来,任何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有一个——控制通货膨涨,而最佳的货币政策应当是保持适当的通胀,但又不产生过度的泡沫,否则就会呈现大起大落。他希望的是进三步,退两步,而不是进十步,退九步。1994年,他竟一连7次提高利率,使华尔街盛传一则笑话:交易员在哄骗哭闹的孩子时不是喊:“狼来了!”而是说:“格林斯潘要加息了。”格林斯潘那“沉重”的表情也广为流传。如今,美国人已经把“格林斯潘”当成了“忧心忡忡”的代名词,一见谁面色阴郁,便调侃道:“瞧你一脸的‘格林斯潘’。”

  尽管人们有时会埋怨格林斯潘把钱袋“捂得太紧”,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市场观察”栏目的首席经济学家欧文·凯尔纳所言:“格林斯潘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格林斯潘就像一个受人信任的医生保管着一些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药品,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美国《幸福》杂志曾对上千名公司负责人进行调查,发现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达96%。他们认为,过去近30年里,没有一位联储主席像格林斯潘那么称职

浴缸泡出的智慧

  人们也许会问:这位聪明睿智的老人究竟是如何创造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奇迹的呢?答案是:在浴缸里。他每天早晨6点左右起床,其后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泡在浴缸里阅读各种经济和金融材料,有时甚至还动笔写点什么,因此他带到办公室去的讲稿常常是湿漉漉的。这个习惯是在70年代养成的。那时候,他的背部有些不适。他发现清晨时分长时间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不仅能够解除病痛,而且才思泉涌。他甚至对朋友说,他的智商在早晨6点钟时比晚上6点钟时要高出20分。

  作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其决策可以影响到美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因此,他在办公室里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多年的联储主席工作已使格林斯潘不情愿地变成了保守派,只要政府能及时调整方向顺应发展,他就可以勉强接受缺少纯自由竞争东西,他的电脑与全世界的电脑联网,使他能够时刻触摸到全球经济的动脉。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讽刺他的漫画,将他形容为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之女卡桑德拉,虽有预卜凶吉本领,却不为别人所信,讽喻他在经济问题上经常发出耸人听闻的警告。对这幅“丑化”他的漫画,格林斯潘却十分欣赏。

  身为华尔街股市最大的庄家,格林斯潘本人从不“湿鞋”。自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他每年都要公布自己的收入。人们发现,他从来不买股票,而是选择了几乎没有风险的政府短期债券进行投资,目前大约持有240万美元国债。有好事者为他算了笔账:由于不炒股,这位理财才高手每年至少至少损失20多万美元。可是格林斯潘并不在乎这些损失,他的发言人说,格林斯潘在投资时比较理智,这一点与他的个性吻合。同时,他也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有“近水楼台”之嫌。

“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

  在美国金融界有这么一说:格林斯潘咳嗽一声,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他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枉然。格林斯潘的话实在太隐晦曲折、模棱两可了。他自己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其实,“美联储语言”并非格林斯潘首创,早在前任主席麦克切斯尼.马丁和保罗.沃尔克的嘴上已经初显端倪,只是格林斯潘把它“发扬光大”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这样评价这些“狡猾”的主席们:他们就像乌贼鱼,喷出一团墨水后就溜之大吉,让听者抓耳挠腮,摸不着头脑。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把这种暧昧的语言方式也套用到自己的黄昏恋上,差点断送了晚年的美满婚姻。12年来,格林斯潘一直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高级女记者安德拉·米切尔拍拖,心仪已久。然而他那含混不清、充满暗示的语言,竟连长于揣度的女记者也被弄得一愣一愣的,他先后求了两次婚,对方却毫无反应。直致到1996年的圣诞夜,当他第三次呜里呜噜表白心意时,女记者才拎清了他的真意,接受了他手中迟到的红玫瑰。次年4月6日,71岁的格林斯潘终于结束了“冤枉”的单身生活,再次当上了新郎。渐渐地,新娘竟喜欢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涩,她说:“原以为对他了如指掌,可实际上我永远也猜不透他的心思,这种感觉妙不可言!”这不禁让人想起格林斯潘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以为对我个人已经研究非常透彻了,那我可以告诉你: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

  既然无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讲话,就只能另辟蹊径了。很快,精明的投资者们就发现了一个“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瘪的,刚表示平安无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着格林斯潘“有话要说”。因此,每当美联储开会时,笃信此说的美国CNBC电视台就会派出两个摄制组守在门外,一台摄像机用来拍摄格林斯潘的言谈举止,另一台则专门拍摄他的公文包。

老爷子又上路了

  俗话说,见好就收。格林斯潘却不以为然。当行将鞠躬下台的克林顿总统请他第四次出任美联主席一职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样,他将在这个位子上一直呆到2004年,前后长达16年,创下历史纪录。

  许多市场分析家认为,73岁格林斯潘今年将面临任职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因为美国长达9年的经济扩张已经显现吃紧的迹象,劳动市场是紧的,零售开支是强的,并且经常账户赤字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4%。美国人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这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疑问。尽管格林斯潘目前在美国备受赞誉,可一旦未能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胀,他将前功尽弃,从前的所有功绩将一笔勾销。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苛刻。

  对此,格林斯潘很坦然:“我只想做大多数学院经济学家从未干过的事情,检验一下我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这就好比吃花生,只有不停地吃,才不会觉得累,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

阅读数: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