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信息

目录

  • 1 什么是职业信息
  • 2 职业信息的作用
  • 3 职业信息的内在规律
  • 4 职业信息的搜集途径
  • 5 有效应用职业信息的原则
  • 6 职业信息的应用技巧
  • 7 职业信息案例分析
    • 7.1 案例一:高校职业信息的应用[1]
  • 8 参考文献

什么是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是指有关职业分类、各类职业劳动特点及报酬待遇、现实职业需求等方面的知识与消息。职业信息是个人形成职业意向,定向地进行职业或专业学习和选择职业的重要条件。

职业信息的作用

  1.有助于求职者成功就业

  职业信息是对职业市场的准确描述,对于求职者来说,通过掌握职业信息可以获得职业市场对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专业、薪酬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这些要求的分析,求职者可以准确地判断自己的位置和自己求职的可能性,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由于缺乏职业信息,大部分求职者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足、职业意识缺乏、难以准确定位等有碍于个人就业的问题。

  2.有助于就业者安心工作。

  许多求职者就业后,由于对所在行业的职业信息了解不充分,常常出现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或难于融入工作,造成了就业的不稳定,往往容易出现跳槽辞职等现象。通过职业信息的宣传,可以使就业者明确地认识所在岗位的职业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岗位要求、职业发展等相关内容,帮助就业者安心工作,促进就业稳定。

  3.有助于人才的合理消费

  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较多,但是就人才资源而言还是相当匮乏的,因此有必要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树立合理的人才资源消费观。当下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考虑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招聘要求,造成人才高消费、高浪费。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有些单位甚至把高级尖端人才当成“金字招牌”,在单位成了摆设,这都是因为单位和人才没有对职业信息准确把握导致的负面结果。通过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企业可以尽量做到人职匹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显然,人才的合理消费比人才的高消费、高浪费更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职业信息的内在规律

  职业信息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密不可分。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需求和要求匹配一致时,双方就可以通过双向选择,顺利达成就业协议,求职者可以上岗。这是各方面追求的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实际操作中, 大多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并不能马上都做到一对一地双向选择,达成就业协议,而更多的时候求职者会收集媒介机构信息(包括媒介机构的声誉、信用服务质量信息),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求职信息发布到相应的媒介机构上,例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网络、人才市场等,求助于媒介机构,充分利用了媒介机构发布的用人信息,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用人单位则通过媒介机构发布自己用人信息,由媒介机构为求职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向用人单位反馈求职者的信息, 然后促成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而三方都会受到经济形势、就业市场供需的制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意向,并且要遵守国家的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因此,三方都要了解和掌握就业的外部环境信息。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职业信息体系。这套体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职业信息的搜集途径

  职业信息的搜集途径有很多种,不同途径所获取的职业信息侧重点各种不同,信息的“含金量”也不同。

  (一)国家政府部门

  国家政府部门及各地区推出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决议、决定、规划、举措等信息有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②。它们能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时机,调整就业心态,理顺就业思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就业方式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对宏观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了解而丧失就业良机。

  (二)学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学校或学院的职业指导部门,会将每年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统计、整理、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库。一方面,能够方便以后的毕业生查询相关就业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库中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专业、各层级、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以此作为指导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依据。同时,职业指导部门也会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记录所有接触过的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并按地区和行业进行分类汇总,建立成册,以供毕业生查询。此外,学校或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他们不仅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取就业信息,也具备大量的专业指导知识,对毕业生而言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三)人才市场

  为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各地区、各行业、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人才交流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单位进行人才招聘。类似这样的就业市场,信息量大且集中,毕业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各种职业信息,并与单位进行直接洽谈。但目前来看,大型人才交流会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一方面,毕业生在短时间内面对如此多的职业信息,增加了自己选择的难度;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只是现场收取简历,并不当场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四)各种媒体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了解劳动市场动态,获得用人的信息资料。

  例如一家企业的重组、搬迁,都可能意味着有招聘的可能。③信息时代,网上招聘已经越来越普遍、快捷。在互联网上,建有许多职业网站,还有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应届生求职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效率高、成本低、内容多、时间快的现代信息收集渠道。在上面,可以查阅到大量国家、地区及各行业的就业政策及人才需求信息。此外,毕业生也可通过浏览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院校的就业指导网站搜集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会定期发布各种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这样的信息一般经过学校认真核实,且都是用人单位主动向学校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信息及时可靠,针对性较强。

  (五)人际关系网络

  人际关系网络,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以及校友资源等。由于中国是“熟人社会”,通过托关系、找门路来获取就业机会和岗位的现象十分常见。如果具备并利用这种关系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会更高。

  同时,向自己的专业老师获取就业支持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的老师,往往与某些企业存在技术、科研合作关系,对企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十分了解。如果得到这些老师的推荐和帮助,就业成功率也相当高。此外,也可发掘和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间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和职业信息。

  (六)社会实践、实习

  毕业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活动,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最好途径。在实习过程中,毕业生能全面、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并且能有机会和单位相关负责人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和“推销”自己。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兼职等机会,广泛获取信息。为了提高以实习促进就业的机率,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时,应力求做到与拟选择的就业单位和确立的就业意向挂钩。注意了解所去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并且争取在社会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有突出的表现。

有效应用职业信息的原则

  业信息时应该注意几个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职业信息包含了求职者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媒介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几个部分,所以在应用职业信息上应该把它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注意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掌握全面情况,才能达到有效应用的目的,让求职者成功就业。系统性原则要求一方面要保证信息搜集全面完整, 另一方面坚持重点信息的系统搜集,以便把握方向,达到预期目的。

  (二)时效性原则。任何信息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具有它最大的使用价值,它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的供需情况变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对毕业生政策的变化以及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调整,高校就业部门发布信息的时间限制等等。所以在应用信息时,各方面都应该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敏锐把握信息最大使用价值的时机,要尽快对信息及时搜集、获取,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避免降低或失去信息的使用价值,错失良机。

  (三)准确性原则。社会上充满大量的职业信息,其中包括许多虚假和欺诈的信息, 在搜集信息时各方面都应该力求做到选择真实可靠的职业信息, 尤其是高校就业部门对待大量的信息必须认真筛选、甄别,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安全,谨防上当受骗,造成就业工作的重大失误和不必要的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损失。


职业信息的应用技巧

  职业信息的搜集只是找到了通往就业的大门,真正跨过就业的门槛,还需要对职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应用,掌握处理和应用职业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统观外情,衡量己

  识时务者为俊杰。选择职业,处理职业信息,切不可漠视客观的就业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大学生的择业期望要符合自己所处时期的就业形势,这是处理职业信息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定位的客观前提。同时,处理职业信息,进行职业选择,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专业特点、兴趣、优缺点和性格特点等选择职业信息,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否适合并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单纯以主观理想选择职业往往会造成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使自己丧失自信心。如果只以待遇、地点作为职业选择的标准,即使在求职中侥幸取得成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也会困难重重。因此,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大学生要在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分析自我的条件下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进行重点攻关,这样会增加就业成功的机率。

  (二)多方打探,了解详情

  为了方便对职业进行了解和判断,必须全面了解职业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的准确名称、性质及隶属关系;单位的联系方式,如人事部门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等;单位的经营业务范围、类别及服务内容;单位的地点、总部及分支机构的业务范围与地理分布;单位的组织结构、规模与行政结构;单位需要的专业背景、具体工作岗位及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单位的文化背景、工作环境、单位领导的有关信息、用人单位员工的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单位的财务状况绩效考核体系培训体系薪酬体系(工资福利、住房、奖金),以及为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所提供的空间等;单位的发展目标、发展实力(包括规模、效益)、远景规划,以及在整个行业中的排名或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单位的发展历史与最新动态、客户类型与规模、竞争对手的类型和规模等。此外,大学生所获取的职业信息,往往只是用人单位单方面的自我描述,甚至有些自我吹嘘的感觉。因此,可通过咨询在单位工作的校友;请教专业老师;询问学校或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向当地的亲戚和朋友打听;上网搜索其他媒体或其他人/组织对单位的评价;自己亲自到用人单位参观等途径打探用人单位的真实面目,增加就业的安全稳定系数。

  (三)把握时机,果断出手

  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错过,就意味着失去一次就业良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佳时机一般在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之间。毕业生在收集到就业信息后,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分析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尽快做出抉择。有些毕业生,总是怕眼前的不是最好的,担心后面还有更好的单位,而持观望等待的心态,结果到最后都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时既要谨慎又要果断,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坚信是最好的,否则会陷入频繁违约,失去诚信,影响自身就业的恶性循环中。

  (四)投其所好,做足准备

  不同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看重学习成绩,有的看重地域,有的看重对单位的忠诚度,有的看重道德品质等等,总之,不同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标准是有所侧重的。

  此外,即使是同一单位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招聘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毕业生在每次应聘时都应仔细分析单位用人标准和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单位和岗位制作相应的简历,准备和练习应聘技能技巧。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量身定做的简历和应聘准备是最有效的,求职的成功机率也最大。

  (五)及时跟进,加强联系

  当今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无论是网络招聘还是现场招聘,会出现成百上千的人应聘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的现象,用人单位很难短期内做出选择,甚至有可能遗漏某些求职者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发布信息后,用人需求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毕业生应及时与用人单位电话沟通,甚至亲自拜访。一方面,经常性的沟通可体现毕业生对单位的浓厚兴趣和求职的积极态度,从而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印象和关注度,提高求职成功率。另一方面,毕业生可询问岗位报名情况和单位招聘的进展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求职效率。

  (六)小心陷阱,谨防上当

     安全就业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底线。大学生在获取和处理就业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判断,警惕虚假信息和“就业骗局”。现在市场以试用期、收费、传销、非法中介等为“陷阱”的现象经常出现,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轻者可能错过就业的黄金时段,重者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安全就业,需要广大毕业生要特别防范。应对各种“陷阱”,毕业生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明确的择业目标和实施方略,使整个就业活动显得有的放矢,避免虚假信息乘虚而入;其次在求职过程中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尽可能实地参观考察单位,坚决“不付钱”;三是要熟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四是要多向相关人士进行咨询,征求意见。

职业信息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校职业信息的应用

  一、高校职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1.职业信息与专业设置的不对称

  根据麦可思对上海市交大、复旦、上外、财大、同济、东华、华师大、华理、上大等9所211院校,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的调查,近4成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在关于“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的问题上,认为工作和专业相关的被调查对象如下:交大 66%、复旦61%、上外62%、财大55%、同济72%、东华68%、华师大67%、华理工73%、上大59%,平均指数为64.8%。这表明,这9所院校约35.2%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市场脱节,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考虑职业信息,只是简单地凭历史延续和理论需要设置,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企业用非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将以学生就业为重心,相应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尊重市场的职业信息,以职业信息为导向合理进行设置和调整。

  2.个人期望与职业信息的不对称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向职业市场,近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由于职业信息的不对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和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上。

  根据有关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32%的大学生首选上海,28%的大学生首选北京,12%的大学生首选深圳,三个城市加在一起占被调查学生的72%。在对月工资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的月薪底线平均值为2200元,其中选择2000至3000元占到21%,选择3000至4000元的占17%,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15%,三项加起来占被调查大学生的53%,可见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之高。

  3.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的不对称

  英才网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近三成学生认为“就业非常困难”。学生最希望就业的单位前四名依次是:中外合资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然而根据国家人事部就业市场的调查报告,2007年第四季度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按照单位性质排名前4位的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占所有单位的87.9%,大学生希望去的事业单位占5%,国家机关仅为0.1%。

  二、充分利用职业信息,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1.拓宽职业信息收集渠道

  (1)应该拓宽网络职业信息的收集。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网络的方式,发布职业需求信息,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也可以使信息发布更加及时,提高企业招聘的效率。高校应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职业信息的收集,并不断拓宽网络职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尤其是对一些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关注,及时对它们的职业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2)应该加强对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信息收集。国家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信息,往往涉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方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近年来国家提出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应该加强对毕业生职业信息的收集。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包括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专业分布、就业意向、薪酬要求等等。各高校应该及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的收集,以便对将其与市场的职业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2.加强职业信息的分析和整理

  职业信息收集后,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才能使职业信息更有效地为职业指导工作服务。通过对市场职业信息的整理和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获得市场职业信息的基本状况,包括市场需求人员的数量及结构分布、市场需求的组织类型、市场提供岗位的薪酬水平和技能要求等等。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职业信息的整理分析,职业指导人员可以获得毕业生的各种情况。通过职业信息的对比分析,就可以了解到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信息与市场职业信息的差距,以便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3.及时发布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应该及时进行发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有助于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个性特征比较成熟,在高校的职业指导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职业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准确进行自身的职业定位。这都需要准确的职业信息作为判断的基础,因此职业信息的及时发布,对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4.利用职业信息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职业信息反应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通过对职业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各专业的需求状况。利用职业信息的分析数据,学校可以对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扩大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的招生,减少或合并市场需求量小的专业,做到根据职业信息需求培养人才,尽量使学生求职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开展“交流就业”,学校与学校互通空缺岗位信息,合作办学、联合开展社会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让用人单位加入到办学中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在就业上也可以实行“先乘车后买票”,即先通过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捷足先登,找到对口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吴宜璇.试论高校职业信息的应用[J].职业,2009,(6):58-59
阅读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