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

目录

  • 1 绿色供应链概述
  • 2 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内容
  • 3 绿色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 4 影响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因素
  • 5 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指标
  • 6 绿色供应链的体系构建与运作分析

绿色供应链概述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基于对环境的影响,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的规定,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在当时,绿色供应链只包含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两层含义,就是用最少的能源、最绿色的材料,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

  绿色供应链广义上指的是要求供应商其产品与环境相关的管理,亦即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中,其目的是让本身的产品更具有环保概念,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在作法上,有些企业提出以环境为诉求的采购方案、绩效?则或评估过程,让所有或大部分的供应商遵循。而另一些企业则研订对环境有害物质的种类并列出清单,要求供应商使用的原料、包装或污染排放中不得含有清单所列物资。如知名的运动鞋制造商耐吉NIKE)公司为配合环保诉求,于1998年淘汰对聚氯乙烯(PVC)做为其产品的主要材料,并要求供应商,原因是聚氯乙烯焚化处理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戴奥辛。

  目前大家所谓的绿色供应链,则大都指进入21世纪后,欧盟所倡议绿色产品所造成的供应链效应。欧盟先进国家看准供应链间环环相扣的利益关系,积极将一些环保诉求跳脱过去道德劝说的层面而开始立法,并且订定时程确定要执行,希望以欧盟庞大的商业市场为后盾,带领全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对环境更友善的新纪元。最受人注意的是废电机电子设备指令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WEEE)及「电机电子设备限用有害物质指令」(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oHS)等。欧盟于2002年11月通过WEEE及RoHS指令,并于2003年2月13日正式公告10大类电机电子设备之回收标准,并要求2006年7月1 日10大类电机电子设备中不得含有铅(Lead)、镉(Cadmium)、汞(Mercury)、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溴化 耐燃剂(Polybrominated biphenyls, PBB;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等六种物质。随著指令的正式公布,各项电机电子产品中含有上述六种禁用物质及其化合物的电子产品均必须使用替代材质来代替被管制的材质,而此一指标性规定,已演变成全球性环保要求,也成为资讯电子产业基本技术门槛。

绿色供应链的主要内容

  绿色供应链的内容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有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以及绿色物流

  (1)绿色采购是指根据绿色制造的要求,一方面生产企业应选择能够提供对环境友好的原材料的供应商,来提供环保的材料作为原料,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行为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降低原材料的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采购过程的绿色化。

  (2)绿色制造包含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绿色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又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是在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包括节能性、可拆卸性、寿命长、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和可重复利用性等。绿色生产要求比常规生产方法能显著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对人体伤害和环境污染,例如:减少辐射、噪音、有害气体及液体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3)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充分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能够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遵循在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的原则。

  (4)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回收就是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等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出最佳回收处理方案。

  (6)绿色物流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如:降低废气排放量和噪声污染、避免化学液体等商品的泄漏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等,尽可能减少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并且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等。绿色供应链的物流过程包括前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如图所示)。

绿色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目前, 国外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如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就积极研究和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

  在国内,一方面,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我国通过IS0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只有5 000多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不到。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缺乏“绿色” 意识而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20O5年上半年, 出现了涉及亨氏(中国)和肯德基大型企业在内的“苏丹红”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绿色供应链的思考;近日,上海华元公司由于对其发酵粉供应商缺乏严格控制,导致多种膨化食品铝严重超标。在纺织行业中,上游企业—— 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很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在中国7万多家服装企业中,也只有知名品牌“杉杉”、“波司登”、 “铜牛”等18家企业24种产品获得绿色认证。这反映出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我国已加入WT0,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我国的产品面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的严峻挑战。欧盟WEEE指令已正式实施,RoHS指令也于2006年7月1日执行。据预测,我国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的电器产品达300多亿美元, 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由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促使了产业必须向“绿色”转型,来顺应国际上的绿色供应链风潮。目前,一部分具备实力且眼光长远的供应商已开始打破阻碍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开始着手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例如:2005年5月东菱凯琴集团要求其供应商积极参与UL美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RoHS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实现其产品符合欧盟指令要求的目标;2O05年8月针对欧盟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创维集团日前在深召集500多家供应商签订“绿色供应链协定”,逐步推行“零铅” 工程,这标志着创维产品将逐步走向“绿色制造” 另外,2005年10月l8日,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环境中心“可持续发展展望” 国际论坛上,世界环境中心主席、通用汽车主管能源与环境的副总裁伊丽莎白·洛瑞女士宣布:世界环境中心将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在中国启动“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帮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高环保能力,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 这些都表现出绿色供应链在中国逐步开始发展的势头。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随着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通信手段的现代化等问题的逐步解决,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将成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的唯一模式。

影响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因素

  企业环境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激励因素,主动激励来源于构建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被动激励来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门。二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交织的融合与相斥的态势,表现在实际运行中既有激励作用,又处处存在发展的障碍。

  (一)激励性因素

  1.市场压力。最终产品的消费者是绿色供应链的原始发动者,消费者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并且显示了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Winsemius,1992)。

  尽管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注意到环境系统将给其带来商业收益,但是市场将迫使其改善环境管理绩效。

  当然,仅有市场压力并不能保证绿色供应链自动顺利实施,研究者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是绿色供应链运营的关键。Richard(1996)指出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Lippman(1999)认为有效地实施环境意识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Green(2000)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性因素;Jeremy Hall(2000)通过对英国与日本的食品零售商和英国航空工业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力量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市场的压力促使供应链企业加强合作来推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保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风险管理的需要。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因为政府规制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或是因为市场竞争要素变化而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等。不仅如此,绿色供应链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加强客户的忠诚度,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

  3 .政府激励。根据德国和荷兰的经验(H.Baumann,2002),政府政策对绿色供应链的推动有以下三种功能:(1)改变消费者需求;(2)关闭产品链;(3)使产品设计绿色化。通过直接制定法规、经济激励等手段,改变供应链上各方的激励因素,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二)障碍性因素

  1.成本。由于采取更有效的环境措施而使得成本升。

  2.信息披露障碍。绿色供应链的运营往往要求其成员提供有关环境因素的信息,这一要求导致供应商将要面对来自客户大量而频繁的审计和问卷调查,不仅可能造成企业与客户因繁琐的报告要求导致沟通的冲突,而且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及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BSR,2001)。

  3.技术障碍。对各行业而言,实施绿色供应链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为了满足减少有毒物质的要求;许多供应商经常发现他们难于找到替代材料,或替代材料无法实现相同的功能与绩效,这客观上为绿色供应链的推动制造了障碍。

  绿色供应链运营的有关激励和障碍性因素的研究是如何促进绿色供应链得以高效地运营,这涉及到企业与各相关方面的合作问题。

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指标

  (一)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为保证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在设计这些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应链绩效时,应该选择那些重要程度高、影响大的指标,排除不必要或者重要性比较低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在满足简单性原则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全面,即可以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情况。而绿色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为股东和绿色供应链本身。

  3.易实施原则:数据收集要比较方便,计算应用也要简单。由于绿色供应链的自身复杂性,致使有的数据很难收集到或者不准确甚至在计算上有困难,这类指标应该用一些简单实用的指标代替,以增强指标体系的应用性。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平衡记分法,对供应链系统制订评价指标时,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即财务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对绿色供应链而言,还可以增加一项绿色环保的方面,同时在具体的子系统中对相关指标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增加。

  1.财务:作为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的方面,财务指标当然能够直接表明企业绩效的高低,同时也是平衡记分法中不可缺失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是,对于绿色供应链而言,财务指标虽然能够反映企业的直接绩效,但是其只能反映近期的表现。

  对于一些长远期的效果,还要依靠别的指标来衡量。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指标:财务收益:用总资产报酬率来衡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值。该指标是供应链上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长期盈利,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经营,才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完整、顺畅。

  营运能力:用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值。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资产在供应链上各企业经营环节进入的速度越快,经济效率越高。

  现金流情况:用现金周转率来衡量。现金周转率=360/现金周转期。现金流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是企业得以维持的重要动力,而且企业现金流的情况能够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

  2.量有关系。但是,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越加重视,传统的供应链客户服务评价指标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在此,仍然保留以往的一些评价指标,并且增加了一个指标:绿色认同度。

  产品质量合格率:该指标是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该指标如果越低,说明产品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会直接导致不合格产品的返修率或报废损失。

  准时交货率:该指标是指下层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如果越低,表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顾客抱怨率:该指标是顾客抱怨次数与总交易次数的百分比。体现了顾客对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总体满意情况。涵盖了质量、数量等多方面。

  绿色认同度:该指标可以衡量绿色供应链在公众眼中的环境声誉。也是从顾客角度,对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提供一个评价的标准。

  3.内部流程:客户服务的绩效指标很重要,但是必须在将其目标转化为内部流程指标后才能够实现。就供应链内部流程而言,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四个目的:减少提前期、提高响应性、减少单位成本、构成敏捷企业。具体指标如下: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问=客户需求及预测时间+预测需求信息传递到内部制造部门时间+采购、制造时问+制造终结点运输到最终客户的平均提前期。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在完成客户订单过程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在运作总时间中的比率。

  供应链生产柔性:该指标主要指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非计划产量的增加使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所需要的时间。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

  总运营成本:包括了物流成本(如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以及相关的信息成本人力成本资本成本管理费用。只有把运营成本降低才能在行业供应链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产品产销率:该指标主要表示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并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占所有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以反映出供应链的资源利用程度,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

  4.学习与发展:该方面下增设了一个员工对环境保护了解度。定期考核员工对环境保护方法的了解,以增强环保意识。

  开发成功率:该指标为一年中投资开发成功的新产品占总的开发新产品的百分比。

  员工人均培训费用:体现了供应链上企业对员工学习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供应链才能发展得更为健康。

  环境保护了解度:该指标是特设的。可以让企业定期考核员工对环境保护方法的了解,以增强环保意识,也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理念。

  5.绿色环保:作为一个绿色供应链特有的评价角度,在传统的平衡记分法中是不存在的。绿色供应链之所以称之为“绿色”,主要在于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减少整个供应链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资源的再回收再利用方面对供应链进行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环保建立指标:煤水电耗用量:也就是所谓的能源和资源的耗用量。从节约和有效利用方面衡量供应链的环保性。

  “三废”排放总量: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能够体现供应链的绿色化程度。该指标越低,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该指标十分重要。对于耗用的资源而言,有时是不可避免,然而,如何从废弃物中提取和回收有用的资源却是大有可为的。故设置该指标来衡量回收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绿色供应链的体系构建与运作分析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我国,随着经济财富的增加,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事件频繁发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子孙后代需要之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两大基石,两者缺一不可。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GSCM)正是将“绿色”或“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两者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至今虽无统一定义,但研究发展不断。Webb于1994年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减低废物中的作用。1999年,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1999年,但斌等综合考虑了绿色供应链的目标(环境保护与资源优化利用)、对象(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技术基础(绿色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内容(决策技术、运作与管理、制造过程、集成技术、再造工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2000年,武春友等人认为绿色供应链构建时要考虑公众、法律及环境标准的压力。2001年,郑迎飞等谈到绿色供应链的成功运营离不开高层的重视。2003年,汪应洛等人也提出社会系统(包括规制、文化、伦理等)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有一定影响。

  2、绿色供应链的体系构建

  从上述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的体系构建残缺不齐。

  绿色供应链管理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绿色利益即环境利益双丰收,以致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绿色效益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各种影响因素。这是我们把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

  1)驱动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2)障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

  3)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分析

  前面分析了绿色供应链构建时应考虑的相关因素,下面探讨绿色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

  这里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GSC-MIS)为核心,它通过Internet与各地的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商相连接,互换信息。而供应商、制造商等又各自组建自己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即内部MIS)。零售商组建内部MIS与用户相联系。其它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等与零售商同样道理。GSC-MIS又通过Intranet与环境管理系统EMS)、知识管理系统(K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财务管理系统(FMS)、质量管理系统QMS)连接在一起。而决策支持系统DSS)通过EMS、KMS、HRMS、FMS、QMS反馈的信息,同时考虑社会系统的一些因素,并听取专家的建议后决定是否流程重组或改进,把最终的结果传递给GSC-MIS。整个绿色供应链就这样运行管理。

  社会系统是由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社会因素构成,具体包括政府或者国际性组织对供应链成员的规制、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因素。绿色供应链要想稳定运行是离不开社会系统的。

  环境管理系统(EMS)是区别于非绿色供应链的显著特征,主要职责是产品和工艺的绿色性指标的建立以及整个流程的监督与评估(包括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确定)。EMS是过程和实践的集合,它能使组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增加其运作效率,帮助组织系统地管理环境的“脚印”——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对环境的影响。EMS不仅有助于组织注意其法律法规上的责任,而且能够提供寻求比如像能源效率、资源保护等环境方面的工具。EMS是规范的管理系统,对供应链内部的管理、组织和环境绩效的改善负责,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管理系统(KMS)是关于绿色供应链的所有相关知识的收集与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界定。主要包括供应和采购知识、设计和产品知识、生产运作物流知识渠道管理和分类知识、品牌客户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可以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人力进行调配,使用使得整个供应链人的效率得到最好的发挥。财务管理系统(FMS)和质量管理系统(QMS)分别对供应链的财务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整个供应链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四个小的数据库,分别是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其中知识库不同于知识管理系统,它主要是关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知识、客户关系知识和战略联盟知识的存储以备决策支持系统的调用。

  4、总结

  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考虑环境问题,因此绿色供应链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目的,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在设计绿色供应链时不仅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协调问题,这就使得整个体系变得异常复杂。同时也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难上加难。

阅读数: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