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源管理(Knowledge Resource Management,KRM)
目录
|
企业的知识资源主要是指一个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它是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组织“记忆”的综合,不但存在于文件、资料、计算机程序和档案等之中,还存在于员工头脑、实践、惯例以及规范等之中。
企业知识资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智力资源。它是指企业所能够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中的各类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常识性的知识、技术专长以及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2.信息资源。它是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所能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国家及企业所在地区的有关经济政策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原材料价格信息、客户的反馈信息、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产品信息、与本企业有关的最新科技信息等等。
3.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它主要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市场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能给企业带来可能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的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品牌、信誉、与顾客和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销售渠道、特许经营权等等。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以智力劳动的成果为形式的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专利、版权、技术诀窍、商业秘密等等。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能够使企业正常运转且稳定、秩序、高效的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技术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与方法、信息网络等等。
此外,企业的知识资源按其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还可划分为“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前者是指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可文本化的知识或可以通过编码化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资源。后者是指高度个体化,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等难以编码、复制或用非直接交流方式共享的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管理(Knowledge Resource Management,KRM)实际上就是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它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进行挖掘、组织、编码、传播、共享、应用等管理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由于显性知识是信息的深加工产物,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探化与发展;
2.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管理。
(一)艺术性强。知识管理本质上是对掌握了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不同,管理对象千差万别,并且可进行自我控制,变通性强,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有科学的一面,更有艺术的一面。
(二)开放性强。知识具有高度的通融性、交汇性。随着经济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应充分利用知识的这种特性,广泛吸取外界不断产生的新知识,新成果。企业也应在保护好自身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搞好知识的运营,以实现其效益。因此,企业应站在全行业、全国、全球的高度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管理的柔性化趋势明显。不同部门、层次、工种的人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企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种类多,要对每种知识制定客观的标准是不可能的。随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非标准化、柔性化管理逐渐变得更加重要。
(四)组织结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 这种结构能保证企业的行动团体化、统一化。但由这种结构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传递,横向联系较少,是一种“服从式”、“统治式”的结构,在传统实物管理中,由于产生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这种结构是适用的。但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信息量非常大,横向联系变得愈来愈重要。因此.这种结构不再适用。只有建立扁平化的、“圆桌式”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才能处理大量复杂信息。
IRM是通过对信息载体、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备的管理。来实现对信息(编码化的信息)内容的管理的。同信息资源管理不同,知识资源管理则是通过对知识载体的组织、对知识网络的建设、对知识处理设备和专家智能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以及对脑力资源的挖掘、对经验技能的学习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的。在知识资源管理中,我们把“人”纳人到管理对象中,这是因为“人”是臆性知识载体,同时也是知识的剖造者。同IRM中的“人”相比,知识资源管理中的“人”更突出地强调“脑力”而不是“人力” ,所以在知识资源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属于脑力资源管理。把它作为知识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是合理的。这也是知识资源管理和IRM间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
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知识作为企业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来加以综合管理,通过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将企业的知识资源嵌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基于知识的社会学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和转化知识的知识系统。因此,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包括知识创造或知识构建、知识储存、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四个社会性知识活动过程。
1.知识创造
驱动以企业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企业知识的创造是发生在知识转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中。这种知识的转化是在个人、群体(小组、团队)、企业和企业间等不同主体层次之间以及在各主体层次内部进行的。它包括四种转换过程:
(1)社会化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感悟、对话、模仿和不断实践等,使得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心智模式和团队的默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内部和之间交流与共享,从而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2)外部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隐喻、类比、图表、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将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所拥有的、可以显性化的那些隐性知识用概念、语言和文字等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外部化是扩大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范围,实现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
(3)综合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一致性验证等方式,把外部化得到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显性知识和企业原有的各种显性知识进一步组合化、格式化、规范化,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转换。
(4)内部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阅读、聆听、练习和干中学等方式,将各种相关的企业显性知识进一步升华,内化:勾新的、更高级的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中,企业新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
2.知识储存
企业知识储存通常被称为企业记忆,是构成有效知识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企业记忆包括以各种方式存在的企业知识,如书面文档、储存于电子文档中的结构化信息、储存于专家系统中的显性知识、文档化的企业程序和过程,以及企业成员和企业成员网络所获取的隐性知识,等等。企业记忆被分成正式记忆和非正式记忆。正式记忆通常指一般的、显性的、能够明确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如企业年度报告档案)。非正式记忆指特定情境和特定环境中的知识(如企业决策及其结果、地点和时间,等等)。现今,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都是提升企业记忆的有效工具。
3.知识转移
它是指知识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转移。知识转移发生在各个层次:个人之间、企业内部团队之间、企业之间、各种知识向企业记忆之间、团队知识向企业知识之间的转移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等等。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转移到适当的地点并转移给适当的人。知识能否转移和正常流动通常要受到源单位知识的潜在价值和动机(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传输渠道的存在性和丰富性、知识接受单位的动机(获取知识的意愿)、知识源单位和知识接受单位知识的相容性、所转移的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知识接受单位的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转移的渠道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正式机制,也可以是未经计划的讨论等非正式机制;可以是师傅教徒弟等个人化的渠道,也可以是知识库等非个人化的渠道。
4.知识应用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Grant认为企业知识有3个基本机制,并可以此创造企业能力:
(1)指令。即通过将专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显性知识并有效率地转移给非专家的一套特定规则、程序、标准和指示。
(2)企业惯例。指企业发展出的协调和合作方式、互动规则和程序细则,这可以使得合作者之间没有必要讨论做事的规则而高效率地应用其专业知识来完成团队赋予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惯例可以降低企业成员的互动成本。惯例可以相对简单也可以高度复杂。
(3)创建自我约束的任务团队。在任务不确定和环境复杂的情境下,企业惯例和企业指令往往都无法实施,这时可以将那些有专门技能和必要知识的成员组成自我约束的任务团队来解决问题。
(一)成立专门的机构
随着知识不断向企业渗透,知识将成为主导性要素,应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为合理有救地运营知识提供组织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或绩效不高。如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五分之三尚未建立知识和技术开发机构,已设立的机构约有一半基本不能胜任本企业的开发任务,四分之一左右基本未发挥作用。我国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知识管理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主要职责为: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种类、投人、积累、配置状况、经济价值等进行统计和调研;评估企业知识存量和利用状况并分析潜力;负责组织知识的开发与积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跟踪外界知识发展态势;根据企业的需要引进或让渡知识等:知识管理机构应配置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相关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并确保其工作成效。同时应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如知识申报审核制度,信息汇编制度,统计制度,保密制度等,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二)搞好企业知识的基础管理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应舍弃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外延资本投入的粗放式经营,代之以靠技术进步及知识创新提供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知识含量的集约经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须建立趋知识化经营的基础。
(三)加大企业知识开发积累力度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长期的、稳定的知识控制权,谁就可以主导市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不如说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有稳定的地位,必须不断进行知识开发和积累,使知识的使用、储备、开发相衔接,以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搞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对知识的控制权是未来企业能否生产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充分利用对知识的垄断权开发独特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冲击市场,提高市场地位。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议程。在保护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知识和技术的不利于企业的溢散,另一方面又要使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
(五)适当引进知识
知识的开发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风险水平较高,有些知识如市场信息,计算机软件等应用的时效性强,企业自身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对各类知识进行开发,企业可以在考虑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知识。
(六)将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现其价值
知识是一种隐性资产,它只有通过产品或劳务才能将其经济价值显化。企业应根据自身及竞争对手的知识资源量及配置状况.确定知识和技术优势,进行市场定位。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将传统技术、配方 高新技术、计算公式、软件等.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手段中,抢占制高点。
(七)适当让渡知识
在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是有序的,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整体形式进行运动:资源的有序化程度取决于各种资源的组合。如果某种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说明这种结构没有最优化,出现了资源结构的对称破缺。这时企业应考虑重新配置资源。如果是知识资源出现结构过剩,企业在不能追加投资的情况下,进行知识转让便成为有效的选择。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很多是通过知识转让进行的。如可口可乐、日立公司等,对其配力、专利权进行转让,实现了生产、管理、科研、销售、融资、服务的国际化、当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