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膨胀

消费膨胀(inflation of consumption; consumpition inflation)

目录

  • 1 什么是消费膨胀
  • 2 我国目前消费膨胀的成因[1]
  • 3 我国目前消费膨胀的特点[1]
  • 4 消费膨胀治理政策的总体选择[2]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消费膨胀

  消费膨胀,是指消费需求严重地超过了消费品供给。消费膨胀,一方面表现为存量膨胀,即已形成的消费需求大于已供给的消费资料I另一方面表现为增量膨胀,即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资料供给的增长速度

我国目前消费膨胀的成因

  1、消费需求方面的形成因素:

  第一、消费方式的国际示范效应的作用。

  对外开放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优裕的消费方式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借助于发达的信息传递工具展示在我国广大消费者面前,起到示范作用,并用在一部分消费者心理上得到肯定和放大,使其消费视野急骤扩大,消费需求目标期望值迅速提高他们纷纷仿效高标准的消费生活,把未来消费的目标模式和需求模式超前强化,致使消费需求膨胀。

  第二、消费需求观念导向效应的作用消费需求可以分为观念性消费需求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观念性消费需求不仅为生产提供观念性对象,对生产具有功能导向作用,而且其本身还具有率先转变的功能效应这种转变如果与消费需求正常层次相适应,对生产的扩大、消费领域的扩展就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相反,这种转变如果超越了需求层次,使得消费需求层次发生紊乱,对生产的扩大、消费领域的拓展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而消费者的超前消费的期望值就是消费需求观念性转变超越正常需求层次的结果

  第三、企业自我扩张消费冲动效应的作用。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对于企业用税后留利资金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如何分配企业用税后留利资金创办新厂的归属权、管理权和利润分配制度怎样确定}企业用税后留资金投资而不向银行贷款所节约的利息如何分配,等等,都没有严格的界定,企业对于用税后留利搞投资的前景感到不确定,因而没有抑制消费扩张冲动的内在动力,往往倾向于将税后留利资金都作为消费基金发放另外,在没有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缺乏外界竞争环境的生存压迫感,很少考虑通过积累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而往往偏重于消费。在一些企业看来,企业财产归根到底是国家的,国家不会对企业的衰落和破产袖手旁观,对国家有一种依赖感,而没有危机惑和对未来发展壮大的考虑,倾向分光所得利益这种效应是促成消费嘭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消费基金盲目增长的支撑力效应的作用。

  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必须有消费基金作为支撑力。‘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消费基金盲目增长除了货币超量发行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非消费基金被通过各种途径被转化为消费基金,从而造成了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时,为了鼓励企业加快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国家规定企业可以在税前还贷,同时还可以按税前还款额度提取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以大量增加贷款为手段多提奖金和福利基金,将国家财政信贷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二是实行价格双轨制以后,一些企业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增加预算外资金的同时,将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三是违反财经纪律向个人变相发放名目繁多的补贴与实物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就通过}法途径将非消费基金转化为消费基金;四是由于税收制度不完善,偷漏税的现象相当严重,就使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五是转移收入,将国有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非消费基金的严重流失造成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a,从而为消费需求的蟛胀提供了支撑力。

  第五、消费者行为攀比效应的作用。

  消费者行为的攀比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与其他消费者在收入、消费支出、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上竞相比较.向高标准看齐,以求得心理平衡的消费意识。目前,我国这种攀比行为,在城多居民的消费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六、消费水平的刚性效应的作用。

  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心理变化的一种普遍规律。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上的趋高心理,从积极意义上看,它起着推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不断发展的作用;但从消极意义上看,这又是使人们滋长超现实消费意识心理,驱使消费瞄胀的一种心理根源。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的扩大,有相当~部分消费者对消费需求的期望值越定越高.这是消费需求膨胀的重要心理因素。第七、消费需求调控能力弱效应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消费需求的形成已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消费基金,发展成为企业、地方及市场都对消费需求的形成发生作用,而原有的消费需求调控体系却没有随之发生变化,或者有了点变化也不够完善,结果因调控的这种弱效应导致消费需求的膨胀。比如,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所引起的短期行为.以及因为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参数的严重扭曲,在短缺市场下成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路,无论是把原材料中的涨价因素转嫁出去,还是把本企业中工资成本上升造成的后果推向社会,都是很容易做§Ⅱ的+而国家则眼看着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却没有相应的调控手段,或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并且还要对因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而引起的物价上涨采取补贴措施,结果是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基金的盲目增长。

  2、消费品供给方面的形成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生产效益低,致使消费品供给的有效增长失去了生产基础。

  消费品的供给状况,最终取决于消费品的生产状况,而消费品的生产状况则又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益。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生产效益越高,消费品的生产量也就越多,从而消费品供给也就越充足,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国民生产效益是影响消费品供给的基本因素。据统计,1989年,我国国营工业Ⅱ润比上年降低18.8,亏损企业增加1.2倍,可比成本上升22.4,资金占用增加49。如此低下的国民经济效益,当然不可能保证消费品供给的有效增长。

  第二、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侧不合理,破坏了资源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中的分配比侧,致使有限的资源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品供给我们知道,在国民经济生产效益和消费品供给效益已定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状况就主要取决于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例,即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投入状况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比例较为合适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就会比较充足;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比例不合适,即消费品生产较少或较多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最终都会表现为不足。因为消费品生产较少引起消费品供给不足是必然的,而消费品生产过多也会因冲击了应有的生产资料生产,使消费品生产发展失去了后劲和基础,最终使消费品供给不足例如,过去是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例过小而造成了消费品供给不足;现在是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例过大而造成了消费品供给不足。因此,在其它条件已定时,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伊j是决定消费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第三、消费品供给效益低下,造成了无效供给增加,致使有限的消费品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给,从而形成了消费品供给的严重不足。我们姐道,消费品生产决定消费品供给,但并不一定消费品生产越多,消费品供给就越多,因为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品供给不是同一个经济范畴。在消赞品生产和供给之间还有着其它经济过程(例如流通),消费品生产出来之后,并不一定能完全成为现实的有效供给,甚至有时可能生产的越多,反而供给还越少。在其它条件已定的情况下,消费品的生产能否成为现实的有效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品供给的效益状况消费品供给效益不高,即使生产的消费品再多,也不会使消费品供给增加因此,在消费品生产已定的基础上,消费品供给效益是影响消费品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消费品因结构不合理,以及质次价高等原因而大量积压和报废,有的产品甚至在流通中积压了生产量的50,其结果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由于消费品供给效益太低,造成了消费品总体的供给不足。

我国目前消费膨胀的特点

  1、从现象上看高积累与超前梢费并存。

  在“一五”、二五、1963-1965“三五”、四五时期我国的积累率分别为24.2、30.8、22.7、26.3和30.O,而改革开放lO年中积累率为33.1。据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1988年,我国消费总额由1888亿元增~7971亿元,增长3.22倍,年均递增15.4,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吃的向高级食品看齐,用的高级耐用品供不应求,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887元人民币的1986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新四件”分别达到日本、南朝鲜、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lOO0美元时的水平;住的面积越盖越大,标准越盖越高,仅从农民建房耗资看,l986年即达326亿元,城市里私人小楼房、小别墅拔地而起。从社会消费情况看,1978年~1988年,我国的社会消费由215亿元增到l013亿元,增长3.71倍:年均递增16.77,消费总额的比重由I1.4%上升到12.70。

  2、从实质上看高积累与超前消费虚实相生。

  所谓“高是有条件的:第一“高”是与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相比较而言的}第二,“高积累是符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第三,“高积累并没有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第四,国民有可承受性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消费总额、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分别从18881673和215亿元增到7971、6958和1013亿元,分别增长3.223.16和3.7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4,15.32和16.77,三者的增长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国民收人使用额积累总额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我国的消费发展,实在太快了

  3、消费和投资双膨胀。

  改革的lO年,1978-1988年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为第一阶段,消费需求带有碍显的还帐性质,而投资需求却变化不大;第二阶段为1982-1983年,这两年经过调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有下降;第三阶段为1984一l988年,这一阶段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明显反弹上升。

消费膨胀治理政策的总体选择

  首先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治理政策。

  我国1988年的物价上涨虽然达到18.5%,但这仍属于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因此,政府不宜采取过份严厉的治理措施。例如,货币改革政策,西德是在1938年到1945年流通中的现款增加了37倍,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施的,我国的台湾省是在1949年上半年价格暴涨了30倍的情况下出台的。又如,冻结工资政策,以色列是在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三位数后采取的。波兰经济学家提出采取冻结工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也是因为波兰目前的通货膨胀率高达IOO%左右采取较为温和的治理政策就是要用渐进的方法逐步压缩消费膨胀,使之不至于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但运用这种政策.治理消费膨胀所需要的时间就要相对拉长一些。

  其次,在运用各种政策压缩消费辫胀时如果无法借助经济手段选到政策目标,就必须利用行政手段。

  例如,为保证消费基金的顺I转化.在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无法由资金市场供求形成的情况下,国家就应借助行政力量直接调整利率水平。在运用利率引诱的同时,国家也可以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强制转化。又如,要实现消费增长率略低于生产增长率的个人收^适度增长政策,就需要改革旧的企业经营机制,完成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但在目前还无法做到这点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行政的手段降低个人收入的增长率。当然,我们借助行政手段决不是最终目的,它是为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创造必要的条件。

  再次我国消费膨胀治理政策的长短期E合应是如下选择。从短期来看迅速缩小消费供求趺口,降低物价上涨率应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这就应以推行消费基金转化政策为主。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近几年的物价上涨已使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据统计我国职工实际工资1986年增长8,1987年增长o.5,1988年下降1.7,1989年实际工资下降也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主要采用物价上涨政策使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来压缩消费需求。

  2.在目前消费需求存量膨胀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膨胀随着价格市场化趋向的增强开始由隐蔽型转向公开型,这样即使国家不调整价格,价格水平也会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我国1988年18.5%的物价上涨率是在价格基本未作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物价上涨率较高,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速度,这就使个人收入适度增长的消费增量控制政策难以实施,极易造成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因为收入增长率一般应高于物价上涨率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生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也就不能低于生产增长率。而且消费增量政簧是通过渐进的方法逐步吸纳过剩需求因而裉难将消费膨胀很快压下去。

  3.如果把消费基金转化政策作为治理消费膨胀的主要政策一方面可以起到稳定金融,增加信贷资金从而可以在国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保证生产不出现较大滑坡,避免陷入滞胀局面。另一方面,它可以较快地将大量的过剩消费需求转化掉,减轻消费对市场的巨大压力,从而使物价上涨率很快降下来。如我国的台湾省195o年实施“储蓄存款的优惠利率”,仅8个月后,银行的定期存款总额就从l950年初的200万新台币增加到3500万新台币,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我国今年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也是与提高存款利率和开办保值储蓄分不开的。实施消费基金转化政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随着物价上涨率的下降逐步适当降低存款利率,以降低筹资成本,刺激供给,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膨胀问题。二是采取各种手段如拉大短期储蓄和长期储蓄的利率差距,吸引更多的消费基金向长期存款转化。三是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如通过对消费基金增量的控制,为消费基金的转化创造条件。当然,消费基金的顺利转化,从而对物价水平的有效控制.又有利于消费基金增量的控制。

  从长期来看,政策追求的目标是消除消费脖胀.实现个人收入的适度增长,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到t一是建立起保证个人收入适度增长的控制机制.这既包括国家对消费基金总量的控制机制,也包括企业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的自我约束机制。二是努力增加供给,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短期内采取的资金转化政策,只是推迟和延缓了居民消费,如果我们最终不能提供出更多的消费品,那么,被转化出去的消费基金又会重新破笼而出,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可以说.资金转化政策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个暂时喘息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机会.努力增加供给,同时完成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就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消费膨胀。

参考文献

  1. 1.0 1.1 梁若旺,李景亭.试论我国消费膨胀的成因及特点.经济问题探索,1991年2期,页码:28-30
  2. 黄泰岩.治理消费膨胀的政策选择.消费经济,1990年1期,页码:25-29,53
阅读数: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