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

目录

  • 1 曾仕强简介
  • 2 曾仕强主要著作
  • 3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 4 中国人和中国式管理
  • 5 管理之道贵在实践

曾仕强简介

  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

曾仕强主要著作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课题。依中国人观点,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能不能产生功效比较要紧。

  台湾的经济奇迹,促成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中国式管理的贡献,平心而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尽管有些人嘴巴上不认定,心里头却大多有数,说起来也是一种中国式的表现。

  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分。大家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

  哲学就不一样,各地区具有不相同的风土人情,表示各地区的哲学并不相同。管理必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效果,所以各地区的管理哲学不太一样。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原来中国式管理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这一本中国式管理,当然不能够凭空捏造出中国式的管理科学,却不得不用心探讨中国管理哲学。

  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目的只有一个,在用得有效。

  中国哲学,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早已将艰深的哲理化为通俗的伦语,流传得相当普遍。打从一九八O年代开始,这二十多年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对中国式管理产生热列的回响,纷纷表示大家一向是这样子,只是平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中缺乏自信,以致敢做而不敢言。有时候还以为是错误的,在言辞中美言自己,反而觉得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难免自觉羞愧。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结合西方管理科学,获得发扬的时代,两者缺一,都将跛脚难行。学过西方现代管理的人士,若能平心静气,看看中国式管理,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现代化管理,活用得更加有声有色。不谈西方管理科学,先看看中国式管理,必能对现况的演变,以及未来变化,更为一目嘹然,对于掌握未来,安身立命,有很大助益。  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必须对历代先圣先贤,抱持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的辛勤耕耘,便没有今日丰硕的成果。也要对列祖列宗表示虔诚的谢忱,没有他们的用心传承,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宝贵经验。

  经济振兴,当然是好事情,但是预先消减经济振兴之后的种种弊端,则有待于及早认识中国管理哲学,这是我们用心推出中国式管理的真正用意。

中国人和中国式管理

  个案研究是学习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中国人社会,进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自己的个案,非常不容易建立。若是一心只求「报喜不报忧」,个案已经失真,研讨的结果势必大受影响。如果据实编写,则难免有好有坏,有些人不高兴,有些人会受害,甚至有些人会因而提出抗议,后患无穷。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国的个案来研讨,就算弹思极虑、费尽心思,结果大都不能切合国情,也多收脑力激荡的效果,对实际管理的用处并不大。 [曾仕强]

  行为科学似科学方法对人类行为做有系统的研究,自一九五○年以来,对管理的助益,十分显著。不过,专门拿西方人的行为来研究,只能够明白西方人的行为,却很难了解中国人的所言所行,究竟有什么用意?[曾仕强]

  以中国人的行为,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看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正尽力进行,予以探讨。[曾仕强]

  许多朋友都承认,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人的风土人情,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国人的管理,丝毫不容忽视。大家都异口同声: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的确事半功倍。[曾仕强]

  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行为大同小异,中国人和外国人说起来也差不多。这种看法很对,只是站在管理实务的立场,刚好和理论界重视「大同」部份相反,必须注重「小异」的部份。所以我们常常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如此,西洋人相反」,而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才不致陷人「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究竟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的态度,秉持孔子的立场:

  「凡是接受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据而言行的人,不论其血统、出生地、国籍为何,都是中国人。」

  如果根本不重视中华文化,甚或鄙视中华文化,不依中华文化而行的人,在我们眼中,都不算是中国人。中国人当然可能产生若干偏差行为,违背中华文化,若是明白正道以后,回归原点,产生正当的行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有些人对中国人怀有成见,以致一辈子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为,因而也不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真谛。有些人则自以为既然生为中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人的所言所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讨中国人的行为。这两种「过」与「不及」的心态,正是今日众多中国人不明了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原因。

  中国人行为,由于我们的包装哲学和西方人有根大的差异,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省察和评估。当代中国人的毛病,事实上就是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以致样样看不惯。但是内心深处,却又存在著某些中国人的牢不可破的观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渐增强今日中国人「嘴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办不到」的恶习。久而久之,口是而心非,形成言行不一致的习惯,更为不幸。

  我们希望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希望更多的高明之士,来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管理之道贵在实践

  西洋重「物」,乃至把「人」称为「人力资源」;视之「物」,用处置物的方法来处理人。「物」是被动的,没有感情的,可以任意摆的,因此对「人」也特别注重指挥与监督,一切诉之于规范,简直把人当做机器。人群关系学者倡导管理人性化,而其所谓人性,则系先天性恶,即使Y理论促使管理者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士气,似乎已经注意到「劳力」之外,尚有「劳心」的存在,但是以竞争代替互助的论调,始终无法将「人是工具」提升为「人自身即是目的」的境界。「物」的行是他动的,用这种观点来管理,除了极少数高阶层管理者可以自动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是具有专门知识而听命于目标的被动行为者。中国重「人」,甚至把一切都拟人化了,「物」也是有感情的,必须加以爱惜。「人」本来是宇宙万物的一种,但是「人为万物之灵」,因为「人」能够自动自主,自己成为自身的主宰。

  「人」不必为了礼法规范而心常戚戚,徒然把自己的心胸逼得愈趋狭隘;管理者应该坦荡荡,且有充分的心灵自由,不拘守于礼法,却言行俱能中节。组织成员,依其智能高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只要大家各凭良心,发出内心的良知本性去行,自然合乎规矩而不逾规范。在有限的规律中发挥无限的自动自主自由,这才是人的尊严与价值之所在。管理是实践的,不是理论的。管理者学得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实际运用,亦将无济于事。管理者可以有许多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决策,只能独一无二,这是管理者的最大难题,因为时间永不回头,而且急迫得必须当机立断。管理学者可以「为学问而学问」,发挥其孳孳不倦的专一精神,以造就高深的学术研究。管理者却不能不「为管理而学问」,视管理理论为工具,经由学术以改善管理,才是目的。

  管理哲学是要实践的,管理者躬亲实践若干管理理念,行之有效,有了无比的信心,建立自己的管理信念,虽然说信则灵,毕竟还是要不断地向前推进,才能日新又新。

阅读数: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