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打工经济主要指目前我国农民跨省份、跨区域到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境外,通过提供劳务获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1.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向农村的扩散,生产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打工经济”逐渐盛行,并以其显著的经济成效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最初的研究贯注了学者们对该发展模式充分的认可和信任,研究的视线瞄准在“打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上,他们分析了“打工经济”的成因、特征和作用等,认为“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外出打工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打工经济’应当作支柱产业抓”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来促进“打工经济”发展。可见,对于“打工经济”的积极效应,众多学者认为“打工经济”的经济效应勿庸置疑,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促进了农民消极观念的转变
城市文化中的竞争元素和城市文明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农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农民安于现状、依赖保守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充分的市场参与拓宽了农民的眼界,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正逐步强化打工生涯的现实体验向农民充分展示了科技、效率和质量观念的创造力,并因此逐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维模式,农民的科技观念得到提升。这些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打工经济”是一种离土离乡、两地分割、两地分居的工作模式,其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催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民工迁移”困境、“农村养老”缺失等一系列非经济层面的农村问题,从而带动了学者们对“打工经济”背后问题的思考。出现了以“‘打工经济’不值得炫耀”、“打工经济’繁荣的背后”、“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关注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等为主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将视线由关注“打工经济”的经济效应转移到了对打工催生的一系列非经济问题的求解上,所凸现的“打工经济”的负面效应值得关注。
1.对农村文化和农民观念有负面影响
“打工经济”的发展伴随的是劳动要素区域间的频繁流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与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发生着经济关系并受之影响,因而农民作为载体加速了城市文化向农村的渗透,使得农村文化得到快速的蜕变。但是,该蜕变所带来的农民观念的转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除了促进农民消极观念转变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频繁的流动及多元文化的熏陶带来了农民工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并且,这种多元化在“二元社会”及农民身份“二重性”的现实背景下很难在短时间带来新型农村文化的重构,容易造成农民道德失范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其典型的体现就是农民“自由恋爱观念提升与婚育态度弱化并存”、“生活水平提高与情感生活迷失并存”等问题的出现。另外,“打工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外出打工行为正逐步脱离最初的“增收”效用目标,据2006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新一代农民工打工为了挣钱的仅占17%左右;出来试试看、寻求发展机遇的占71%;其他占12%左右。这说明决心脱离农业,努力消除“农民”身份已经成为农民工特别是第2代农民工的共同追求,这一现象似乎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相吻合,但“留守劳力”在我国不同地方都已经表现出年龄明显老化、文化素质较低的共同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因此受到挑战。
2.催生了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打工经济”具有离土离乡的工作特征,导致了农民工与子女、配偶、父母两地分割的生活模式,因此可以认为是“打工”催生了“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问题。相关的研究已经凸现众多问题:①“单亲相陪”或者“隔代相陪”会带来子女社会化进程的扭曲,会对子女学习、价值观念形成、人格培养、人身安全等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王玉琼等认为留守儿童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和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林宏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性格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②“两地分居”的生活模式导致了农村夫妻情感沟通不足,农村离婚现象及农村婚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严重。两地分居造成夫妻沟通方式和频率很难满足情感维系的需求,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动摇“相互信任”这一婚姻基石,农村离婚现象日益突出,并且农村打工家庭离婚占农村离婚总数的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
3.弱化了农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动力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以农业生产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染、城镇工业污染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OO年的0.112;20年对我国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o%~6o%,总超标率为20%一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引。可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安全,而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农村污染治理不力、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
但是,“打工经济”使农民对农村生态保护的动力弱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①“打工经济”弱化了农民与农村的时空依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容易被忽视。“打工经济”主要抽出的是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在广大农民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这实际上是剥离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天然预警机制”,因为中青年劳动力.夕出打工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农村,而留守的老、弱、小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安全普遍缺乏认识和警觉性,从而使得农村环境问题很容易被忽视。②“打工经济”弱化了农民对农村的感情依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得不到重视。新一代农民工打工出来试试看、寻求发展机遇的占71%,这说明通过农民工的代际传承,新一代的农民工关注的不是“增收”,而是“变身”,在这种预期下,要求他们用可持续的眼光来看待和重视农村环境问题显得不切实际。对农村感情依赖的弱化直接消除了农民维护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安全的动力,农村环境问题根本得不到农民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