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全面性。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涉及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各个方面,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涵盖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程序等。因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必须是全面的。
(二)系统性。审计组织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责不同,审计组内每人的分工不同,不同审计类别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标准也不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关系到审计机关内部的综合部门和各业务处室,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各个阶段因此具有系统性。
(三)严密性。审计质量控制的各种要素相互依靠,相互钳制,丝丝入扣,少了任何环节或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整个审计质量,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有漏洞,具有较强的严密性。
(四)有效性。任何控制系统必须是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审计质量管理,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直接效果,又能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二是通过质量控制,既对某一环节、某一项目的审计质量产生效果,同时也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它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审计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它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根据提高审计质量这一目标建立起来的。整个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把各有关部门、各级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统一起来,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力量,按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进度,实施改善审计质量的各项目标和技术组织措施。因此,要使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协调而有效地运转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审计质量目标。同样,如果没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就难以实现审计质量目标。
二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在于能够从组织上、制度上、思想上、人员素质上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可以使审计质量管理活动达到上下联接,横向协调,不但可以较快发现审计质量问题,而且还可以得到综合治理。因此,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更趋复杂,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工作要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由此可见,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建立一个与其要求紧密联系的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是审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部的发展过程。而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所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没有一个通用模式,它必须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审计组织的特点,并且随着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控制体系:
1、建立组织控制体系
各级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的组织控制体系。要优化审计组织的结构。逐步设立审计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其职责主要是确定审计组织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制定审计质量标准,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质量管理项目提出要求,并统一组织协调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帮助和推动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进行经常的检查和监督;统一组织质量管理信息的沟通等。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重要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处理决定,都要经审计委员会讨论后,再由审计组织负责人签发。
2、建立制度控制体系
建立审计质量的制度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
(2)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
(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
3、建立信息反馈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信息是审计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反馈系统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支柱。建立信息反馈控制体系,首先应建立审计质量信息的反馈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制度。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质量考评方法,定期收集、分析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建立分阶段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分阶段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建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
(2)建立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
(3)建立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
5、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
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主要是控制审计人员素质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
(1)政治标准: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勤奋工作,保守秘密,客观公正。
(2)业务标准:熟悉审计基础知识,懂得审计法规;熟悉会计原理及有关的专业会计知识,懂得财会法规;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懂得有关经济法规;具有一定的审计、财会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化标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能够正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
按照发生控制的时间,可分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
1、审计质量的事前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前控制,是指在审计工作进行前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规划,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它包括审计人员的培训,制订与完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设计审计程序,编制审计计划,完善审计机构和组织等等。具体地讲分以下几步:
第一、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必要的标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参照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审计准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审计的一般准则,它是对审计主体规定的标准。二是审计的实施准则,它是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的现场作业标准。三是审计的报告准则,它是指报告中论述必须事项的标准及编写审计报告的标准要求。
第二、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依据审计工作准则的规范要求,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结合所搜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等。
第三、审计人员组织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审计组,是整个审计事前质量控制的关键。
2、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具体地讲:
第一、建立自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次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人,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质量责任网络。
第二、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
第三、把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恰如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
3、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即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审计回访、后续审计控制和审计档案管理。这一环节旨在清除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使审计工作各环节更趋完善。
审计质量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体系。这个控制体系中的重点是对审计人员的行为的控制。这是因为审计质量的提高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在业务上加强培训和技术考核,并挑选那些精通业务的人担任审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高质量。
按照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可分为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等三部分。
(一)准备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审计工作进行前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规划,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它包括审计人员的培训,制订与完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设计审计程序,编制审计计划,完善审计机构和组织等等。具体要着重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个控制点是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这个控制点的目标主要是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所谓重要性,是指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所谓针对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立项审计的目的明确。所谓可行性,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第二个控制点是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项目审计前,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和执行的财务制度,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组织人员对被审计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重大会计政策执行和变更情况等进行认真的调查。
第三个控制点是认真制订审计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开展的审计项目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要在搞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对审前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评估审计风险和确定重要性水平。按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计局分管领导直至审计会议批准后方能实施。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具体地讲要抓好四个控制点:
第一,现场作业控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采取各种审计手段,收集书面、实物、视听、电子数据、口头、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审计证据。收集的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如实际情况确需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应经批准审计实施方案的人员或审计会议批准。
第二、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控制。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真实、完整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要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或委托相关人员)复核审计工作底稿,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汇总、复核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控制。在审计实施初步完成后,审计组要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认真的汇总、整理、复核,检查: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已经实施审计;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等,对于不足部分作必要的补充。
第四、审计组审计报告控制。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在审计组长审核后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组所在的部门要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审计事实的清晰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用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性,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的恰当性等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意见。
(三)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即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着重要抓好:
第一、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控制。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下级审计机关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二是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三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恰如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
第二、审计项目复核控制。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三级复核职责,规范复核程序。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要求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机关内部专职复核工作,加大复核力度。未经专(兼)职复核的审计项目,其审计业务文书不能签发。同时要完善并坚持审计业务会议制度。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还包括审计回访、后续审计控制和审计档案管理。这一环节旨在清除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使审计工作各环节更趋完善。
要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加强审计科学管理,以质量立审理念来指导、规范审计工作,改进和提高审计技术与方法,探索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认真组织学习,明确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审计机关各个方面工作,归根到底是要看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规范和准则要求,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组织学习,强化审计质量教育,使全体审计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员质量控制意识。要进一步深化以审计质量控制为题材的学术理论研讨,营造浓厚的质量意识,人人讲质量,一切保质量的良好氛围。在工作中做到局局有特色,处处有精品。
(二)强化审计法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创造健全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是建立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审计质量的首要前提。制度建设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省级以上审计机关以制定、完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为主,明确审计目标,规范审计标准。市以下审计机关以制定相关制度为主,理顺审前、审中、审后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整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按照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相关要求,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度,保证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
(三)积极探索和试行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技能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以金审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科学化程度,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和效率。对审计署5号令规定的审计技术方法进行有效探索、总结、规范和推广。要按6号令要求进行试点,为全面贯彻6号令打好基础,积累经验。试行新的审计项目评优方式,对审计项目实行A、B、C分级管理,全过程评审考核,以达到以评树优、以评促优,以点带面之效用,推动审计项目质量的整体提升。此外,要继续做好揭露大要案线索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质量评比、检查工作,完善评比、考核、检查方式,促使审计项目向优质精品发展。
(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最终要依靠人来制订并付诸实施。只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因此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政治素质:要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勤奋工作。
(2)业务素质:要熟悉审计知识、专业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精通审计法规、财会法规和有关经济法规;具有丰富的审计、财会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化素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能够正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
(4)职业道德素质: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客观公正,保守秘密,职业谨慎。为此,审计机关要制定自己的人力资源政策,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措施,并提供持续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确保审计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