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预算平衡论(Cyclically Balanced Budget Fiscal Norm)
目录
|
1939年大衰退的爆发,动摇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预经济提上了议事日程。反映在预算准则上,就是所谓“周期预算平衡论”的产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止,都作为正统预算理论。
周期预算平衡论又称“长期预算平衡论”和“周期财政平衡”,与“年度预算平衡相对称”。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这样,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尽管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财政预算是平衡的。
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出发点,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同时也实现预算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的条件下,作预算周期平衡。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这时,财政赤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补充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可间接地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
2.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财政盈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既可直接压缩投资和消费,抵消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旺,又可间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上述情况下,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曲线的效力。
3. 政府仍可使其预算保持平衡。只不过这时的预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因此,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财政预算是平衡的。
这一理论突出的优点表现在:
(1)该理论接受了财政机能的合理要素,即认识到审慎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2)它仍然保留着与资源配置目标相关的预算控制思想,继承了年度预算平衡理论的主要优点。
但是,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周期波动不一定是对称的,也就是说,经济繁荣与衰退的时间长短不一定相同,程序不一定一致。因此,在繁荣时期产生的盈余不——定等于在衰退时期出现的赤字,收支差额可能依然存在。严格的周期平衡只能是一种巧合,经济体系没有一种能够确保周期对称出现的内在机制。
(2)在某一周期处于波峰时期,经济不一定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有时,经济处于波峰间并没有提供充分就业产出。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盈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合理的稳定政策。
(3)有些制度因素也妨碍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实现。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下,院外压力集团对立法有很大影响。由于高支出、低税收常常受到欢迎,结果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支持赤字预算而反对盈余预算的倾向。因此,即使周期是对称的,制度对盈余预算的阻碍也将难以准确地应用这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