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预报

目录

  • 1 什么是危机预报[1]
  • 2 危机预报的形式[1]
  • 3 危机预报的程序[2]
  • 4 危机预报的重要性[3]
  • 5 危机预报案例[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危机预报

  危机预报是指在危机监测与评价后,危机管理部门就要做出是否要发出警报的决定。

危机预报的形式

  危机预报有两种形式,即常规预报和危机警报,前者与非紧急状态相对应,是一种经常发布的危机预测报告,而后者与紧急状态相对应,只有在确信危机即将发生时发布。

危机预报的程序

  危机一旦爆发,来势迅猛,所以,危机预报不但要准确,更要及时。影响危机的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使危机预报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危机预报往往要经过此决策。危机报警的程序:

  ①确定临界点。临界点是判断是否进入紧急状态的分界点。危机指数超过此点,企业就应进入紧急状态。危机预报的第一次决策是确定临界点,它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用双因素法进行危机评价,临界点就是危险指数的临界值。

  ②比较。即把危机的预测值与临界点进行比较。

  ③决策。根据比较结果,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对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作出决策。这是危机预报的第二次决策。二次决策使临界点的决策提前进行,可以减轻第二次决策的分量,有利于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危机预报。

  ④发出预报。危机预报有两种形式。与非紧急状态对应的是常规预报,这是一种经常发布的危机预测报告,而与紧急状态对应的是危机警报。

危机预报的重要性

  危机预报在危机评价的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是否要发出危机警报?企业是否要进入紧急状态?

  若决定发出危机警报,则企业正常工作秩序要被打乱,并且要立即紧急动员,抽调人力、物力、财力,迅速投入反危机斗争。但如果危机最终没有发生,那么,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为这一决策的代价。

  若决定不发出危机警报,企业则根据发布的危机预报,调整和修订危机预控计划,以常态管理方式继续进行危机预控。但是,如果危机却偏偏爆发了,那么,企业将陷入灾难。

危机预报案例

  1983年7月31日,陕西省安康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安康人永远记着那天晚上,8点半以后,安康城东堤、北堤等三处相继缺口,暴怒的汉江,推着一丈多高的水头,涌向城内。房屋转眼倒塌,人群瞬间被洪流吞噬,车辆被掀个四轮朝天随波漂荡。在短暂的呼叫、哭喊后,整个城区除了三层以上的楼房露出水面外,其他都交给了汉江。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一座座废墟,到处是人的尸体和家畜家禽的尸体。数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历史的纪年表上,记载了这次洪水的损失:市政建设毁于一旦,受灾7万余人,死亡若干人,损失若干亿元。

  这场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除了自然界的淫威之外,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特大洪水到来之前,7月27日起,汉江上游地区连降暴雨。7月30日汛情急聚变化,迅猛发展。安康段汉江流量的预报不断增大。7月31日凌晨,预报为1.8~2万秒立方米,中午接连预报为2.2—2.3万秒立方米和2.4—2.5万秒立方米,没过多时,又得到预报:第二天凌晨,汉江流量将高达3万秒立方米。“3万”意味着什么?安康地委、县委的干部都十分清楚。安康城危在旦夕,灭顶之灾已不可幸免。

  7月31日上午10点半,中共安康县委、县政府召开抗洪紧急会议。县上的会议还没有结束,地委来了通知,要县长张子美12点钟参加抗洪紧急会议。地委的会议上,地区水电局长汇报汛情,副专员传达省里精神,副书记讲了6条要求,安康县长讲了第二套方案的具体落实等,专员兼地区防汛指挥部总指挥讲了4点意见,终于结束了会议。

  会议开得够认真,也够累人的了。但是,作为一级党组织的安康地委,在紧急防汛会议的要害性议题上,已得知当晚汉江洪水将达到3万秒立方米以上的消息,议来议去,却未能做出“全城群众撤离”的关键性决定。

参考文献

  1. 1.0 1.1 刘李胜主编.上市公司危机管理 求解迫在眉睫的公司管理难题.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01.
  2. 2.0 2.1 周永生编.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08月第1版.
  3. 苏伟伦编著.危机管理 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6.
  
阅读数: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