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决策心理压力是指能引起决策者身体不适和情绪波动反应的外界刺激。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决策心理研究的重点对象。
决策需要处理许多错综复杂的难题,需要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对预期的决策目标无疑会构成一定的威胁。当然,这种威胁有可能是一种客观实在,也有可能是一种决策者的主观想像,但只要有威胁存在,决策者就会感觉心理的压力。心理压力常常表现为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心理的矛盾状态,即决策者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机需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如决策者既希望政策行动轰轰烈烈,又顾虑成本开支的巨额投入;决策者既希望出台的政策严厉有加,又顾虑其副作用的消极影响。
(2)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理性的决策者往往希望决策方案能够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但客观条件又常常使之难以实现。决策活动所面对的资源条件往往是有限的,决策者在决定如何利用资源时就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想做的事情很多,可资金条件只允许择一而行,双趋冲突就会产生。
(3)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有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如面对滔滔洪水,必须丢卒保车,炸堤以保主堤,但炸到哪都会带来损失,这种选择的困惑就是双避冲突的表现。
当然,决策中所面临的心理冲突远比上述内容复杂,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心理压力问题是因为它影响决策者的情绪并进而影响决策的效果。人是情感动物,其行为经常受到情感驱使,而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导致非理智行为,因此,研究决策活动中人的情感变化是很有意义 的。
对于短时间的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一般人都能够受得了,但对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却只有少数人能够承受得住。根据塞赖的压力反应理论,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力竭阶段。
惊恐阶段
当决策者突然受到心理压力之际,其心理适应能力尚不能立刻发挥作用,此时他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慌和抑郁的情绪,这是心理压力的第一个阶段;
抗拒阶段
接下来这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逐渐发挥作用,他会采用某种措施缓解心理压力,他的心情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是心理压力的第二个阶段;
力竭阶段
如果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持续时间过久,就会使适应能力消耗殆尽,人就会出现沮丧、无助乃至绝望的情绪,这是心理压力的第三个阶段。
影响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有:
(1)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
(2)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
(3)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
(4)决策风险的大小。
(5)决策时间的压力大小。
(6)决策在实际执行中如达不到计划目标,其回旋余地的大小。
(7)决策目标的多少及其相互的冲突程度。
(8)决策环境的变化程度。
(9)决策者对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多少。
(10)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一些心理学家在说服性信息传递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即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挠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逆反心理。
例如,一个人受外界施加的压力,迫使或禁止其去做某件事,所得到的反应会有所不同,第一种是心悦诚服,自觉接受;第二种是表面照办而内心反对;第三种是不考虑外界压力,我行我素;第四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受信者在接受说服性信息之前,都有对自己问题的固有看法及其选择倾向,如果说服性宣传与受信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受信者的选择的权力,就会。激起他的不满情绪,产生抗拒心理反应。但是,如果说服性宣传过多、过频,同样会引起受信者的反感,即使说服方向与他事前的观点一致,也会导致他对说服性信息产生抗拒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同人的自卫本能有关,其作用在于使人的心理实现平衡,所以不能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但从决策角度而言,它有可能使决策者失去冷静,从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进行方案选择时,本来可以客观地对几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仔细地权衡,可如果决策者感到来自上下左右的强大压力,要求其尽量使某个方案中选,此时他就会强烈感受到自己的被动地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决策者本来对某种备选方案并不反感,甚至可能有好感,但由于外界的说服宣传力度过强,他就有可能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如果某种方案的选择权仅仅是受到了限制而未完全被排除,那么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这一方案;如果某一方案的选择权已被完全剥夺,决策者就有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该方案相类似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