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产业边界是指在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中,由于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资源置换的合作关系,而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从而导致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的各自的边界。
边界是系统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边界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系统与环境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是人们对于系统和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未来演化进行预测和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将系统理论中的边界概念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由此而得到“产业边界”的概念。
产业边界是由产业经济系统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其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界面。边界是由各个产业的技术、业务、市场、服务、企业、监管机制等特性加以区分而形成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三个不同圆圈出现交叉、重叠和包含,表明产业边界已经模糊、互相渗透甚至消失。Ron Ashkenas提出,企业成功的要素由静态环境下的规模、角色清晰、专门化和控制逐步演变为动态环境下的速度、柔性化、整合和创新,说明在动态环境中,产业边界不可避免地随着环境而变化,产业间的边界也由此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吴广谋、盛昭渤从组织生命周期角度考察了组织边界的动态性,认为产业的动态边界是产业作为短时间尺度的、实现产业目标的决策变量。周振华在对传统的电信、广电、出版等产业以及工业生产行业的特性进行分析后,用技术、业务、运作、市场四个纬度来界定产业边界,如表所示。技术边界,即每一个产业是用一种特定的技术手段及装备和与此相适应的工艺流程来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业务边界,即每一个产业通过不同的投入产出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其产品或服务并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链;运作边界,即每一个产业的活动有其特定的基础平台及配套条件;市场边界,即每一个产业的交易是在一个特定的市场通过不同的环节与流转方式进行的。
边界类型 | 定义 | 定必符 | 表征指标 |
技术边界 | 由生产的技术手段与装备及其相适应的工艺流程定义 | 生产 | 专用性程度 |
业务边界 | 由产业提供其产品与服务的活动方式定义 | 产品 | 差异性程度 |
运作边界 | 由产业活动的基础平台及配套条件定义 | 组织 | 专用性程度与可容量 |
市场边界 | 由同一或替代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关系定义 | 交易 | 市场结构性质 |
从系统的、动态的观点,产业边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动态性、模糊性、渗透性。
(1)动态性。吴广谋、盛昭渤(2001)从组织生命周期角度,考察了组织边界的动态性。他们认为,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及其节奏的加快,组织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其一次性建立组织的成本不能和以往一样被无限次的交易分摊,确定组织的边界与确定组织边界的成本一起作为组织决策的前提,组织边界变化是组织效率的决策变量。类似地,我们认为,产业边界具有动态性,产业的动态边界是产业作为短时间尺度的、实现产业目标的决策变量。在表现形式上,产业边界的动态性既可以表现为在内外模糊度上的连续变化,也可以表现为非连接的跳跃式动态变化。
(2)模糊性。一般来说,适应静态环境的要求,传统产业的边界是明确而固定的;而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产业边界不可避免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产业间的内部与外部边界也由此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产业边界的模糊性可归结为构成产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一一企业其成功要素由静态环境下的规模(size)、角色清晰(Role Clarity)、专门化(Specialization)和控制(Control)逐步演变为动态环境下的速度(Speed)、柔性化(Flexibility)、整合(Integration)和创新(innovation)(Ron Ashkenas,1999)。
(3)渗透性。与生物体相类似,产业经济系统也存在着一种“组织膜”或“亚组织膜”,通过膜的特殊通道传递组织体内外的物质,并阻隔有害于组织体的物质。组织膜的工作方式即渗透,产业边界所具备的过滤、传感和“胞饮胞吐”等功能都通过渗透方式来实现。产业边界的渗透性是有选择的,符合产业组织规范和产业组织制度的外部物质有资格进入产业组织;同时,在符合产业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内部物质通过“组织膜”向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