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管理(Industrial Eco-management)

目录

  • 1 什么是产业生态管理
  • 2 产业生态管理的创新
  • 3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生态管理的前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末端治理为特征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急环境管理。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产业生态管理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2]。

  产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将生态资产转化为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社会服务功能。

  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产业生态管理的创新

  产业生态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首先,它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其次,它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管理转向非线性管理(又称循环经济模式)。再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二是生态效用创新。

  1、变对工业剩余物质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

  传统工业对剩余物的管理是管制管理。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管制管理并不能彻底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不会带来生态效益的提高。工业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废弃物质的生产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剩余物质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 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剩余物质不退出工业生产,由此减少环境的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工业预防管理模式的重点不在排放物而在提高产生这些排放物过程的生产效率。如果将末端治理技术理解为结果管理的话,那么工业预防可以理解为过程管理。它是一种生产过程的整体、系统整合。从而减少剩余物质的危害能力。

  2、变单一化的、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

  传统工业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企业产品单一化,生产周期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超载,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工业废弃物大量、集中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而生态产业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不仅系统要经常引进和吸收周围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和能量流应该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

  生态产业共生体的耦合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而在目前的产业系统中三者基本上是分离的,在物质传输与转换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建立一种高效的生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在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即要在生态产业系统内的个体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生态产业共生体区别于传统的废物交换项目,它不满足于简单地进行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旨在系统地增加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为重点,形成一体化的资源再生体系作为共生体的支撑。

  因此,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依据加环增值、增效或减耗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丹麦Kalundborg城镇的工业综合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高效、和谐的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该共生体并非其是技术的特殊突破,重要的是它极其重视并鼓励企业、政府等建立密切的内部联系。目前该系统包括一个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自然生态系统和园艺,Kalundborg镇的供热系统以及卡伦堡政府。这些企业与政府间建立了颇为创新的生态共生与耦合关系,他们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和能源等,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一方面使得整个镇的废物产生实现了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系统单元均从相互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直接获得了经济效益。Kalundborg产生共生系统成功地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利润,真正做到经济——环境双赢[3]。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

  产业生态管理方法可分为五类:① 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评价;② 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的方法即产品生态设计;③ 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生态产业园规划;④ 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的方法生态产业孵化;⑤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在生态管理的发展历程中,生命周期评价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作为核心方法和国际重要标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1、生命周期评价(LCA)

  按照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在1990年提出并给予的定义;生命周期评估是一个目标过程,这一目标过程在于评估涉及到产品、生产或者鉴别能源和资源用途和环境释放活动的环境负荷,以此评价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释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并且评估和提供改善环境的机会。这些评估包括产品生产活动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还包括提炼原材料、制造、运输、销售、利用(或再利用和维护)、循环和最后处置。

  从上述定义可知,对于环境和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的生产阶段,运用这一方法将评估的领域扩展到生产、流通、消费和资源回收等4个方面。

  生命周期评价必须具备环境亲和性、产品耐用性、资源可回收型、产品功能灵活性、产品节能型。因此,生命周期评价可理解为实现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废物最小化,减轻环境的负担;与此同时使工业产品具备相当高程度的生物特征,以此实现“产品生态化”,最终实现“人造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应用:产业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政府和环境部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对个人及公众消费行为的引导。

  目前,生命周期评价(1ife cydle assessment,LCA)方法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技术步骤和系统软件。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的理论尽管尚不完善,但在实践上发展很快,生命周期设计(LCD),生命周期工程(LCE),生命周期管理(LCM)为环境而设计(DfE),为拆解而设计(DfD),为再循环而设计(DfR)等一系列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正在成为产业界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2、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它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环境行为评价及产品中的环境因素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IS0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1~ISOl4009),其中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为重要,因为IS014001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审核认证的准则,是一系列随后标准的基础。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组织在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基本要素构成。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组织内部对自身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同时也是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的有效实施,发挥先进环保思想与技术作用的基础,促进组织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组织与社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4]。

参考文献

阅读数: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