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组织模型

N型组织(N—Form Organization)

目录

  • 1 什么是N型组织[1]
  • 2 N型组织的特点[2]
  • 3 参考文献

什么是N型组织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Gunnar Hedlund于1994年提出了N型组织(N-Form Organization)的概念。他认为,N型组织要比传统的M型组织更高级,它能更好地适应新出现的知识型组织设计的要求,并可从“……经济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学之间的灰色区域”(GunnarHedlund,1994,第74页)中汲取综合性的智慧。Hedlund认为该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性贡献,那就是它对两类知识——隐性知识和明晰化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四种社会集合做了综合分析。此外,Hedlund又把与知识创造、传递及使用有关的动力引入了模型,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三十基本因子为基础的结构

  1.两种类型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明晰化知识),以及每一类型知识的三种形式(认识、技能和物化)。

  2.四种形式的载体(个人、小型群体组织、跨组织领域)。

  3.知识传递与转换的动力,它又包括以下过程:

  Hedlund把区别不同类型或形式的知识和不同层次的载体作为其动态模型的基础,简言之,我们可以把隐性知识、明晰化知识与不同层次的社会集合进行叠加,从而能够得到下图中的分类方法——该表假设在组织层面上,以认识、技能和物化形式存在的知识既有隐性知识又有明晰化知识。

表 知识的类型、形式及层次
个人群体组织跨组织领
明晰化知识/信息
认识技能物化形式
懂得微积分质量圈对其运作的成形化分析组织结构图供应商专利和惯例
隐性知识/信息
认识技能物化形式
跨文化谈判技能复杂工作中的团队协调公司文化顾客对产品的态度和期望

  在此基础上,Hedlund提出了知识传递和转换的动力。他写道,现有的论著“大部分还只是关于最基本的信息储存问题,充其量也不过再包括信息传递而已,而知识转换在大多数分析中都被忽视了”(Hedlund,1994,第76页)。知识的传递、储存和转换是通过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整套过程,组织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实现了知识的创造,反过来,它们又要求组织采取N型设计。隐性知识的明晰化及明晰化知识的内化过程在每一层次的载体上都会发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映射——构成了知识创造的基本源泉(如下图所示):

  较低层次的载体对隐性知识或明晰化知识的获取被称作挪用(Appropriation),而隐性知识或明晰知识向较高层次载体的传播称作扩展(Extension),它们共同组成了知识在不同层次载体之间的运动。它们之间的互动被称作对话。Hedlund认为“一个组织中对话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知识管理类型和有效性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Hedlund,1994,第77页)。

  到今天,以上及其他一些相关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西方及日本的很多管理学专家都对其作过详细论述;而且,它们已经在公司的N型组织建设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N型组织的特点

  N型组织是一个上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纵横联系的网络,其主要特点是:

  (1)其组织原则是急剧的分散化。它不是几个或十几个大的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的集合,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小规模经营单元构成的企业联邦.这些经营单元有很大的独立性。

  (2)有很好的创新环境和独特的创新过程。N型组织中,基层经营单位拥有很大的权力责任,它们要对本单位的经营绩效负责。N型组织中创新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

  (3)具有较大的灵话性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N型组织采用的是一种精瘦型扁平结构,管理层次少(在典型的N型企业中有8—9个管理层,而在ABBGE等改革激烈的公司现在只有3—4个管理层),行政管理辅助职能十分简练,基层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较少有繁文缛节。

  (4)密集的横向交往和沟通。在N型组织中,独立的小规模经营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象事业部那样自给自足,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大量依赖与其他单位的广泛合作。N型组织内经营单位间的横向整合是多元的,在信息交流、人员的流动、非正式的个人人际交往等社会交换过程。

参考文献

  1. (法)查尔斯·德普雷 丹尼尔·肖维尔主编 刘庆林译.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2. 王树文著.企业成长与矛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
阅读数: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