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型政策

目录

  • 1 什么是风险型政策[1]
  • 2 风险型政策的特点
  • 3 风险型政策的认识偏误[2]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风险型政策

  风险型政策是指政策信息比较完备、客观条件比较清楚、决策目标比较明确、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多种后果可以预先大致估计其出现概率的政策。

风险型政策的特点

  一是在政策运行中存在种种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通常存在于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方面。比如,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国内政治上出现始料未及的重大事件,经济运行中出现巨大波动,突然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等等。有时,突发的国际政治、经济事变也会成为影响国内政策运行的不可控因素。比如,1997年下丰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等。这些不可控因素既可能在政策制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同时存在,也可能在政策制定阶段未出现,而在政策实施阶段发生了影响。

  二是在政策预期中存在种种可能结果。由于各种短期内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事变带有发展趋势和前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在预测政策方案的结果时,只能设想种种可能产生的结果并预测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有时,对政策环境的变动和政策资源获取的质与量的估计实在过于困难,从而对政策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都无法知道。最坏的情况是,在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存在着政策决策者、政策的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所不想出现的结果。

  在风险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人们虽然无法改变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因素,但却能够发挥思维上的能动性,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失误,力争尽可能好的结果。

风险型政策的认识偏误

  一是代表性启发式偏差。主要表现为:在预测某一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时,忽视这一现象出现的基准概率;在依据抽样调查结果考虑事件的总体性质时,忽视样本大小的影响;在利用已知事件推测随机过程的基本特征时,过分扩大随机事件的代表性;在考虑政策前景时,忽视可预报性,只利用少量信息或不相干的信息来预测政策结果出现的概率;只看表面联系,忽视事物发展“向中数回归”的倾向。

  二是可取性启发式偏差。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将容易想象或便于回忆的事件看成是发生概率较高的事件;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而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出现;人们倾向于预测暂时还未出现的事件可能会在最近出现;人们倾向于提高对他们有利事件出现的概率,而低估对他们不利事件出现的概率。

  三是锚定效应启发式。这种启发式的偏差表现在政策主体在获得有关政策问题的新信息,从而要对原有的同类事件的“初始”信息加以修正时,常常只“锚定”或是从历史资料的分析中,或是从局部计算中得到的事件的“初始值”。其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凭“第一印象”取人,或“先人为主”。

  要克服风险型政策运行中的认知偏差,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各种主要的启发式产生偏差的表现,从而在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时,自觉警惕和克服容易产生的认知偏差。

  其次,鼓励不同意见。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了决策的第一条原则,即没有不同的见解,就不可能有决策。他认为,好的决策应以相互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加以选择,应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寻求不一致性,尽量鼓励不同见解的争论。

  三是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从多次的反馈中可以对原有的偏误加以纠正。因为反馈可以不断增加判断信息,可以从结果与判断的对比中得出原判断中错误的信息。不断地利用反馈,就会出现一次次提示,促使政策主体修正误差,从而提高科学预测概率的水平。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辅助分析工具。在风险型政策运行中,政策主体在充分认识人类可能出现认知偏误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于各种分析工具来弥补人们认知上的欠缺。政策主体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存贮大量信息,以弥补人脑记忆方面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利用统计学运筹学博弈论等工具来帮助人们预测可能结果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付从惠.2010年度上海市公务员招录考试辅导教材 综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7.
  2. 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阅读数: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