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

目录

  • 1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
  • 2 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框架[1]
  • 3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2]
  • 4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 5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
  • 6 跨文化心理学的目标[3]
  • 7 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比较[4]
  • 8 相关条目
  • 9 参考文献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是通过文化变量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异同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文化群体心理行为的差异来检验现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遍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普遍适用的心理学或人类的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主要探查:(1)人类的心理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相同的方式发展的;(2)用什么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个性与认知的“差异性” 和“类似性”;(3)用心理因素解释文化的变异,或用文化因素解释心理的变异等。

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框架

  Berry,等人 提出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之于“心理”的丰富内涵。它可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以及跨文化中出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该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以生态情境和社会政治情境所组成的背景变量为基础,通过人类群体活动中的“生物适应——遗传传递”和“文化适应—— 文化传递”这个过程变量,最终形成个体水平上的可观察到的行为和可推论的心理特征这个心理变量。同时,在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和心理变量三者中,后两个变量分别对背景变量有反馈作用。

  该框架种的背景变量包括生态情境和社会政治情境这一甜互动变量。生态情境是社会政治情境僻以存在雨t发展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影响着社会人口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组织方式;同样

  社会政治条件又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方面,从而塑造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

  该框架中的过程变量包括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两者分别植根于有交互作用的生态情境和社会政治情境中,并表现出某个群体的生物机体特点和社会文化特点。生物适应包括某一个群体经长期进化后所能遗传的生理反应。文化适应包括人类群体对各种生态情境一切适应性的发明创造。文化传递包括文化化和社会化这两个过程。文化化是指成长中的个体受到他最先接触的文化影响的过程;社会化指的是个体接受更多特殊的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文化行为。人的社会化和文化化是个体与特定社会文化长期互动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个体成为受一定文化支配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共同促进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1.传统心理学难以摆脱的困境

  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西方席卷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进程。我们将西方心理学称之为“主流心理学”,而将非西方的其他理论称之为“非主流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诞生到勃兴,从冯特弗洛伊德,从华生到马斯洛和罗杰斯心理学家的目光一直放在西方人身上,对西方的心理、文化情有独钟。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无论个体的还是集体的,都隶属于某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的烙印。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现实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学在津津乐道地企图揭示“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 的同时,却掩盖了这种民族或文化的差异性。主流心理学所面I临的困境主要有二:

  一是主流心理学的理论来源和根基都是西方的,企图通过基于西方文化的心理范式来诠释“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不可否认,人类确实存在着相同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但这种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心理同一性对于建构科学、民族的心理学体系帮助甚微。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而心理学的核心是文化,进而决定了人类心理的多样性。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波亚 (Boas)认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并进而明确提出了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作用。依据主流心理学祟尚的理论和技术来分析复杂多样的民族心理,显而易见是行不通的。

  二是心理学在文化冲突中为所谓“主流文化” 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文化以“主流文化” 自居,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保持强势地位,表现出强烈的统治性、排他性和扩张性。在西方文明强力扩张的背景下,西方心理学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了理论上的霸权主义。例如,在文化冲突中制造出各民族的心理创伤,严重伤害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面临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等。

  2.非主流心理学的理论探新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非主流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回归揭示了本土化的开端。对于非主流学派来说,一味的退让比暂时的落后更可怕,要想发展,唯一的出路是加强自我理论的建设。因此,改变落后,加快理论创新,有力反击西方心理学的扩张便显得特别重要。主流心理学与非主流心理学直面争锋的态势也加速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进程。回顾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三大心理学思潮的出现都与鲜明的时代特征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步入帝国主义的时代,资本扩张与战争催生了精神分析学派;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对新的剥削方式的渴望,使行为主义应运而生;50—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反社会、反传统现象令人重新思考人的本质,由此产生了人本主义。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体制的差异,以及催生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各不一样,人们的心理出现民族化的特点也理所当然。尤其各民族文化的觉醒更促进了非主流心理学的理论探新,与主流心理学的差距正日益缩小,这使得进行跨文化、跨社会形态的心理学研究成为可能。况且我们所说的文化,狭义上是一种符号,一种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动态地诠释着人类生活的全部轨迹,因此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普遍性的特点,这也使进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

  3.非主流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移植和嫁接的失败

  为了保持文化的本土性不被西方文化的汹涌浪潮湮没,各民族、各国家的心理学(非主流的)纷纷进行了本土化的建构。遗憾的是,许多建构只是移植和嫁接主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结果依然是西方心理学的小跟班,旧的格局仍未得到改变。近年来所说的“西方化的危机”正是非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危机。如果不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创新,那么最后一块阵地也将丧失殆尽,沦为主流心理学的附庸。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块土壤,文化是影响心理学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心理学理论渊源的多元化,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建构自己的体系是行不通的。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跨文化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的种族或民族群体中,个体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心理变量与社会变量、文化变量、生态学变量、生物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量、文化变量、生态学变量、生物学变量正在发生的变化等。同时,跨文化心理学是一种系统的研究,关注文化范畴内的人类发展与特定文化中的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心理学按照Berry和Dasen 的说法有三个研究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移植和检验”—— 尝试着把一种文化中得出的心理学结论移植或传送到异质文化中,并在异质文化中检验该假设和研究结果的效度和适用性;第二个目标是探究异质文化中的心理与行为,以发现跨文化心理学家自身有限文化经历中所没有的心理与行为,强调特定文化中特定行为的重要性;第三个目标是力求将前两个研究目标结合起来,以形成在更广泛的文化范围中有效的、具有普适性的心理学。

  要实现上述目标显然还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在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一是特异性与共同性的问题;二是建立各种等值型的问题。特异性和共同性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特异性研究使用某一特定文化的方法、概念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本土文化内的心理问题,因而不具有文化上的普遍性;而共同性研究对各种文化行为进行概括分析,以发现其是否存在普遍性。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必须同时注意四种等值型:即功能等值、概念等值、语言等值和测验等值,这是进行跨文化比较的基础。因此,跨文化研究在方法上是最具有冒险性和复杂性的,这提醒研究者在阅读文献和运用具体研究方法时应具有批判性思维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国内近几年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理论研究上,课题集中体现在对跨文化心理学中文化概念和文化适应的探讨,以及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沟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文化论的比较与整合;(2)在实证研究上,城乡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城乡人群的认知、情感、智力、气质、人格、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自杀、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学习障碍等心理学领域,共中对心理健康、智力和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居多。目‘前,城乡跨文化研究已自成体系。近年来,国外的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文献涉及心理学史、文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实验心理学、人格、动机心理治疗、职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主要课题也多集中在人格和动机的研究上。

  目前,跨文化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i)研究范围仍存在局限和盲点,已有研究课题多局限在人格、态度能力等有限领域,缺乏关于学习、知觉和认识理论的跨文化检验;(2)研究深度有待挖掘,现代的跨文化心理学还仅仅停留在对某种理论的跨文化验证上。

  建立系统科学的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和启示:

  (1)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应该与本土心理学研究相结合。在西方心理学仍作为心理学主流的今天,不但应该把跨文化研究带人本土,还应该把本土的心理学研究融入西方的文化中,并将中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模式。同时跨文化研究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研究者不能够局限于某种理论,而应该结合实际创新,抱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所设计并进行的跨文化研究才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跨文化心理学应突破把“文化”作为背景变量和过程变量的局限性的理解,坚持本土心理学的原创性理论构建,树立“大文化观”的视野,在重新审视和架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文化”的含义后,去拓展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跨文化心理学。

  (3)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都还不够充分。对于东方国家的研究被试多来自印度、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尤其缺乏认知领域的跨文化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国家的研究者开展多学科的跨文化的合作研究是未来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跨文化心理学的目标

  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检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许多问题,例如,感知、记忆、思维和其它基本心理过程的规律在各种文化中都是普遍适用的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差异?心理学家可能要问,从众现象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一样吗?抑郁的病因是否存在文化差异?人格结构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有大量研究显示,任何心理学研究课题,在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都存在多多少少的差异。价值观、道德推理、儿童发展、抑郁、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其它许多课题中,文化、传统和社会化都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目标。

  在心理的普遍性问题上,跨文化心理学有三个目标。第一,称为“移植和检验”目标。某个特定的理论、结果、假设在某种特定的文化是有效的,那么它在另外一种或其他多种文化中也有效吗?有效程度有多大?然而,正如Berry及其同事所指出的,因为研究人员是根据本民族的状况提出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对于在其它文化中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可能就变得一点也不起作用。例如,道德推理、儿童抚养、问题解决等心理现象在一种文化中表现出了某些类型,但是在其它文化中却没有找到这些类型,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中不存在这种心理现象,因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存在着这种心理现象的其它类型。一般而言,传统的理论模型的灵活性可能还不足以将新信息概括进去。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跨文化心理学家提出了他们在很多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第二个目标:到其它文化中去探索在原来的文化中不存在的变异。在其它文化中发现的新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功能的某个特定的方面是如何活动的,如果不研究其它文化可能就不能知道这方面的状况。例如,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例如阿拉伯语和其它一些语言)的阅读方式影响脑的信息处理方式。焦虑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很多心理障碍也都具有文化关联性 。有关这些变异的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使我们对心理障碍的病因有进一步的理解。

  从这两个目标可以引申出跨文化心理学的第三个目标:综合各个文化的信息,以便形成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这个目标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在完成第一个任务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现有心理学理论在普遍适用性上存在缺陷,在完成第二个任务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建立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的时候应该将这些新的现象考虑进去。

  理想的状态是,从其它文化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应该被融合到早先提出来的基本原理中,丰富整个研究领域,增强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如果每次研究所得到的资料和结果可靠,符合事实,那么,实现上述每个目标显然还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例如,在不同文化中所进行的测量要保持对等,在各种文化中选取的被试要具有可比性。另外,翻译也特别重要,如果同样的单词或者词组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义不同,在资料分析时就会产生错误理解,所得出的结果就会完全没有意义。因此,跨文化研究在方法上具有冒险性和复杂性,我们往往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比较

  (1)二者的差异

  从学科定义、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看,跨文化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包括检验既有心理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普遍性效度;研究不同(异质)文化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强调特定文化中特定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将前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修正形成在更广泛文化范围内适用的,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可见,跨文化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文化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来研究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及其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生成以及心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是以寻找所谓的普遍规律或共有的心理机制为目标。它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心理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

  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预设来看,诞生于主流心理学内部的跨文化心理学仍然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它虽承认且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于心理、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认为存在符合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或心理机能这一理论预设的基础上,重视样本比较以及对人口层面的概括。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和时间稳定性的特点,认为从属于某一文化的个体(即某文化中的成员)之间会共享一系列相同的文化特征,且这些文化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如改朝换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代际交替)而发生大的改变。这些观点与心理学中非发展性的理论假设是相符合的,虽然跨文化心理学也承认变迁的存在,但却缺乏精确有效的理论工具来看待发展问题。显然,跨文化心理学中将文化这一术语限定为一个泛化的概念,认为若从样本研究中取得的某些数据和结论被证明能够代表更广泛的集体单位(如某一民族),那么这些获得的数据和结论便可以推至是对所有文化成员的概括。与之相对,文化心理学将文化视为个体心理系统的一部分,即文化从属于个体心理系统并在该系统中发挥一定的功能,强调文化的内在固有性和系统性。

  其次,在看待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与人类活动可以相互分离开来,文化外在于人存在。在研究中,它把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分别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力图论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既有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验证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具体背景或情境无关的普遍性定义。相对的,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内在于人,文化是“一种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他所有)的重要方式”。这些解释和认知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或共享意义。这些共享的知识与意义又将形成一系列可定义为文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实践。因此,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心理学不应将研究对象与其所在的文化情境相剥离。只有在某种特定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哲学和宗教等具体文化情境中去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才能够得出切实有效、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一切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定义都应与其赖以形成的文化因素相结合。

  从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看,由于两者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异,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在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文化心理学主要是以诸多个体案例为基础进行一般性概括,认为个体案例研究作为个体与环境互动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心理学取得科学数据的基础。跨文化心理学是通过从样本到人口层面的归纳来建构整体认知,其最突出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即在心理功能、文化概念、语言和测验等方面等值的基础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力图从中发现跨文化的普适性的基础性的心理规律或心理机能。跨文化研究主要采用客位法,即研究者站在外部客观的立场上将目标文化作为客体进行分析和比较,这实际上是沿袭了科学主义的研究立场,从主客二分的观点出发,强调价值中立。最初,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既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照搬运用于非西方文化情境中,假定适用于西方社会文化的这些概念、术语、理论和测量方法等在异质文化中也拥有相同的含义,从而能够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同,达到验证该理论适用范围和效度的目标。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强加式客位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如Berry,Segall等人开始转向应用“衍生的客位法”测量,这种衍生的客位法能够使结果在更广泛的情境中具有效度。文化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主位法,即研究者在研究时把文化看作主体而非客体,从目标文化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分析和解释该文化情境下人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主位研究法尤其强调文化心理和行为与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下心理和行为的特殊性。

  (2)二者的联系

  首先,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都意识到了文化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主流心理学,它们都主张将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两个角度给予了证明和研究,为弥补传统主流心理学对文化作用的忽视这一缺陷做出了重大贡献。跨文化心理学能够提供有关普遍性的和特殊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为文化比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文化心理学能够得出某一文化中存在的且在别的文化中不存在的心理现象和特点的相关研究结论,且当所研究文化与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距离时,它往往是最为有效的研究途径。可见,这两种研究模式都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某些方面是重叠或互补的,两个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相悖的,而更倾向于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的建构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主位法和客位法结合运用于研究中这一观点已逐渐为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所接受和认可,并在实际研究中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效度与完整性。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王晖.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述评(A).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1):130~131
  2. 吴芳.浅谈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A).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82~83
  3. 吴荣先.论跨文化心理学的创立(A).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22(3):111~112
  4. 谭瑜.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A).吉首大学学报.2011,32(1):171~172
阅读数: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