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批判性思维可以指称一种思维形态,它被描述为是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清晰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也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来源于非形式逻辑,其目的是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具有歧义性,往往被误解、误用,其实它和逻辑学一样具有工具性和全人类性。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渊源于古希腊哲学,近几十年才作为一个术语被明确地提出来。2010年5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些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指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在于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认为,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批判性思维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在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哲学中已经出现。爱利亚学派芝诺通过“二分法”、“阿基里斯与龟”、“飞矢”和“运动场”的论证来反对运动,虽然他的结论是明显违背直觉的,但是很难从逻辑上给以反驳。后人为了解决这些悖论煞费苦心,解决这些悖论的过程大大推动了数学和哲学的发展,芝诺的质疑方式已经体现出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继承了爱利亚派的论证方法,他提出的探求知识的“问答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是通过揭露对方矛盾来发现真理的方法,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征。苏格拉底用质疑和辩论的方法探求善的知识,最终不能给出一个关于善的确切定义,但是在追问过程中人的知识水平可以得到不断提高。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传统,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亚里土多德同样继承了批判性思维,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最好的见证,他的哲学思想是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包括《论辩篇》和《辩谬篇》,研究了辩论和谬误的内容,是传统和现代逻辑学教材所没有包括到的,因此《工具论》不仅是一部逻辑学著作,也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著。在西方文化中,批判性思维被不同时代有成就的思想家很好的继承下来并有所发扬。
“批判性思维”的名称出现较晚,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早已存在。就“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来说,显然可以区分为两种理解:一是作为思维形态的批判性思维,它是一种思维类型。另一种是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它包括一系列的知识。作为课程的批判性思维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围绕着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设立的。本文对这两种理解不加区分,读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
作为一门课程批判性思维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兴起于美国和加拿大,现在成为很多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20世纪8O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最近几年,国内大学也引进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通常被理解为能抓住问题要领,不断质疑,遵循正确的逻辑规则,清晰而深刻的日常思维。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a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本斯利(D.AlanBensley)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以下特点:(1)具有推理知识;(2)具有推理中的认知技能;(3)具有所思考问题的所有相关知识;(4)有进行批判思维的倾向。”_4这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推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能结合所掌握的知识信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批判性思维直接与逻辑学相关,还与哲学、语言学、修辞学、论辩学和心理学有关系,是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关注的内容,其定义多种多样,但大都研究以下内容:如何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如何澄清意义和给出恰当定义,如何评价判断的真,如何评价推理和论证的可靠性,如何反驳和说服别人,谬误理论。批判性思维包括逻辑知识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它体现为一种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高低强弱之分,但是它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批判性思维课程往往配备有大量的逻辑习题,以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一)苏格拉底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助产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probingquestioning)。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或反驳、辩证法),人们被要求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们的意思,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他们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设,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他们自己和他人所思考东西的后果或意含,整理他们知道或以为知道的东西的理由和证据,也对他们面前的证据和理由保持敏感。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二)反省性思维
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模型。杜威发现,日常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科学探究方法:定义问题,把期望转变为可能的、合意的结果,形成达至所确认目标的可能方式的假说,想象地思考实施这些假说的可能后果,然后用它们试验,直到问题被解决。然而,杜威同时区别了日常思维和反省性思维。反省性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进一步的结论,予以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反省,意味着搜寻发展某个信念的其他证据、新事实,或者证实该信念,或者使它的荒谬和不相干更显然。简言之,反省性思维意味着,在进一步的探究期间,判断被悬置。反省性思维本质上是假说的系统检验,有时也称为“科学方法”。它包括问题的定义、假说的提出、观察、测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解释、用进一步的实验检验暂时的结论。反省性思维也是组织课程的基本原则,形成思维好习惯统领教学过程。其基本焦点是把所提议的假说视为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的可能的解决。反省性思维关注思维的因和果。了解观念的原因:它们被思考的条件——使我们自己从智力的刻板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己在智力自由之资源的不同选项中进行选择并据此行动的力量。
(三)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突出对认知的监控和调节。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心理倾向)两大部分,包含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的“自我校正”明显属于元认知。而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元思维时(比如保罗的定义——为改善思维而对思维的思考),整个批判性思维就具有元认知的性质。
(四)高阶认知
“高阶思维”或“高阶认知(技能)”源自布隆姆认知目标分类系统。这个著名的“金字塔”系统包括6个连续的层级:知识、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最高3个范畴——综合、分析和评估构成了高阶思维,而且常常被等同于批判性思维。所以,高阶思维等相关说法就是布隆姆式的批判性思维。也有人将批判性思维仅仅看成是第6个层级即评估,因为正是这个层级“聚焦于在对一个陈述或命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评价或判断”。”引由此看来,批判性思维只是高阶思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