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目录
|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成功的使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时间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被称作一项重要的资源,时间是学习的基本条件,时间利用得当,管理到位,才能使学习行为得以实现。策略:善于规划和安排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不拖延,不找借口浪费时间,坚持时间计划落实,有效地节制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把非学习时间 也有效地利用起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对每一天的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来。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活动可能较多。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尽量减少无计划、无节制、无意义的时间。在安排活动时,要分清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每天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要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来选择活动,确保每天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即使没有做完某些事,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将学习计划落实在学习成果上,也就是说,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明确确定学习结束时有什么看得见的结果。
在执行学习计划时,要有效防止拖拉作风。做事拖拉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不愉快或成为负担的)事情推迟到将来做,他们一般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给自己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其实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应转入下一项学习活动了。为了有效克服拖拉作风,一定要首先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然后作出决策,避免过分追求完美无缺,要有意识地养成好习惯。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例如,要在人生理功能旺盛、精力充沛的时候,从事最重要、最紧张的学习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家已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机能水平,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23天为一个周期,人的情绪大约28天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起始的0线)。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就更差。
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双休制,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机能有下降趋势。
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由于每个人在一天当中的体内新陈代谢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不同,其最佳时间也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是白天型的,早睡早起,一觉醒来,精力充沛,大脑活跃。而有的人则是晚上型的,一般早上状态不佳,到了下午逐渐精神起来,夜幕降临时,脑细胞随之转入兴奋状态,精力专注,尤其到了夜深人静时,大脑异常活跃,学习效率很高。还有的人是混合型的,容易适应生活环境和作息制度,不管任何时候,只要经过充分休息后,就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当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白天,因此,晚上不宜睡得太迟。
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零碎时间大多是学习的低效时间,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乘车乘船等等。这些时间也可以加以灵活利用。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学习上有些杂事不得不做,这些事不宜使用整段时间来做,而要利用零碎时间做。例如,削铅笔、收拾用具、整理学习环境、整理书包等。
一定要注意,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必须有条理地放好,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都要心中有数,用完东西归还原处。如果杂乱无章,任拿任放,要用时,四处乱找,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而且,破坏了学习心境。其次,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这实际上等于在进行分散复习,可提高记忆效率。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人力资源策略是指有效地利用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来帮助和促进学习的效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吸取他人经验,主人自促。
策略: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树立自尊自信;学习他人,帮助他人,向他人求助;重视交友,等距离交际;善于听取老师家长的建议和指导,善于合作学习,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物质活动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策略:运用家庭和学校的物质条件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购置必要的学习参考书籍和工具书,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有利于学习的活动,避免负面的物质和活动影响。�
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1.激发内在动机
对学习本身就有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它可以使人持续学习下去,敢于克服障碍,迎接挑战,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可以自我培养的。例如,可以设法通过某些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展览会、听讲座、观看影像资料等,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将来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的愿望,并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多与那些热爱并擅长某一学科的老师和同学等来往,分享他们从这一学科知识中所获得的快乐,逐渐使这些学生自己也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为了更好地与他们交流,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学习该门知识的动力。或者,在实际生活中设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向别人讲述某些现象的原因,设计小小的工具或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等。随着应用和学习,自己会感到知识上的不足,而后,愿意得到更多的相关知识。
2.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
每个人学习时都带有不同的目的,这些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追求好成绩,即所谓的绩效目标,这种人一般特别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行。另一类则特别注重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即所谓的掌握目标,这种人敢于迎接学习挑战,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因为它也是学习效果的反映,但学习不是为了回答几个选择题什么的,而是掌握某一门知识。因此,除了要在考试中真实反映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给自己设立一个内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是否成功,如此,才能关心老师所规定任务之外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最终通过不断积累,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3.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挑选学习任务时,要挑选那些具有中等难度的任务。中等难度的任务比太易或太难任务更能激励自己。过难了,自己怎么努力,也解不出来;过容易了,不需费什么力,没有多大的成就感。一个一心想着掌握、不断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挑选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一个一心为了外在成绩和效果的人则总是设法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丢脸和难堪,他们不是选择容易任务,就是选择特难的任务,因为,容易任务不会失败,自己不会因失败而丢脸;特难的任务肯定会失败,但别人也难以成功,自己也不会因此受人小瞧。
4.调节成败的标准
学习时,对于成败,要做到自己心中有一杆秤。有时,即使自己得了99分,别人觉得你学得不错,但自己并不满意,因为题目太容易了,未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或者发现自己还有一处关键地方并未弄懂。相反,有时,即使自己得了60分,别人觉得你一般,但自己很满意了,因为,相比自己的过去,自己进步了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自己能力的变化,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成败标准。如果标准一直过高,自己总不满意自己,结果会造成自责、自卑和情绪低落。相反,如果标准一直过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造成盲目的自信,学习也受到影响。因此,只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的成败标准,才能维持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5.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学习有成功,但也难免失败。人在成功或失败时,肯定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直接等于自己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反应过后,需要冷静下来,客观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成败的原因,以便获取下一次成功,避免下一次失败。一般来说,在学习成败之后,人们总会找这样那样的原因。人在成功时,往往倾向归因于自己能力高。而在失败后,自卑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不强,过于自我保护的人则可能倾向于找一些主观原因,如,我身体感觉不舒服,我心情不佳,我不喜欢那门学科,我不擅长考试,也可能会找一些客观原因,如老师教得不好,考题不公平合理,复习时间不够,运气不好等。但是,一个人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努力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认为能力是成败的关键,而能力又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那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觉得自己能力高的人,认为自己肯定能成功,不需要努力,努力反而显得自己能力不高,为了显示自己能,往往不是选择特难的任务就选择特容易的任务,因为这不会导致失败,也就不会丢脸,也就不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另一种情况是,觉得自己能力低的人,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怎么也不会成功的,努力也白搭,老师和同学也别来帮我,帮我也没用,因为,能力是天生的,改变不了。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
6.自我奖励
当学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后,要设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暗示自己“我真行”,“我成功了”、“坚持就能成功”等,也可以是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只有获得好成绩后才能获得奖励。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每个人都可在自身的起点上进步和发展。只要自己取得了满意的进步,即使外在分数不高,也值得奖励。因此,要为了掌握而学,要引导学生设立自己的成败标准。
学习环境是可以人为地选择、改善与创设的。设置学习环境是为了使周围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如果条件容许,应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以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干扰,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要注意桌面的整洁。各种学习用具要摆放在固定的地方,用完后归还原处。学习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干扰和分心的因素。例如,最好将电话挂断,以免分心和打乱思绪。
学习工具是学习中所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1.参考资料的利用
选用参考资料时,要注意所选资料宜精不宜杂;与自己的学习内容相吻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自己的现有水平相适应;编写体例要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使用参考资料时,要注意配合教材;有选择性地参考重要内容,不必从头到尾地学习;遇到不懂之处,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或请教老师,或与其他同学讨论。
2.工具书的利用
工具书是学习时的“无言的老师”“案头顾问。”它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以及索引等。选择工具书时,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和有权威性的出版社或作者群,以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使用工具书时,一是要注意了解并熟悉检索方式,二是要注意将工具书中的信息与书本上的上下文结合起来理解。
3.图书馆的利用
进入图书馆,首先要学会根据图书目录查阅所需要的书籍。检索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按书名或著者检索、分类检索等,书名或著者既可以按笔画查找,也可按拼音查找。在图书馆看书,要注意作读书笔记和摘要。
4.广播电视的利用
广播电视不仅可供人娱乐,也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但要注意有选择地收看,如新闻述评、科技常识、军事天地、文艺欣赏、电脑世界以及英语讲座等。并且,要严格控制时间,可以有计划的连续收看一两项重要内容学习,如新闻联播、英语讲座或电脑世界等。
电脑的使用不仅可增长有关电脑科技方面的知识、电脑操作技能,而且,也同样有助于各科课程的学习。它可用作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如,可选择一些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来自学、预习、复习所学的课堂知识;也可利用电脑中的一些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画笔以及某些高级编程语言)获取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等。但要注意电脑游戏的影响,可作为学习奖励,然不可多玩。
值得一提的是,电脑网络给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探索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这些专门为中学生设计的教育网能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和辅导。这些教育网可以通过一般的搜索引擎查到。上网时,要带着一定目的,切不可无限制地漫游,身入宝山空手回,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一些导航工具,指导自己对信息的探索过程,不至于迷向。
学习总是需要与人交流,老师和同学是学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性人力资源,必须善于利用。
1.老师的帮助
老师不仅是一座知识库,而且是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因此,除了老师的讲授以外,自己一旦有什么疑问无法解答,最好向老师请教,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并不一定能给以满意的解答,但这并没有关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知道,另外,老师的解答并不一定就是对的,老师也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看事物,也只代表一种理解,因此,不要过分迷信老师的权威性。关键是得到老师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启发。
2.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和讨论有助于彼此相互启发、达成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同学间的合作存在许多形式,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学习同样的内容,相互讨论,彼此提问和回答;另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此外,同学间还可以相互辅导。当自己不懂时,可以请教已经弄懂了的同学,由于同学之间背景知识相同,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所进行的辅导可能比老师更好懂;当自己弄懂了而别人不懂时,可以主动辅导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付出,同时也能有所收获,往往是双方受益。因为,要想辅导别人,自己必须先理清思路,并且还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无疑,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