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互动

目录

  • 1 什么是象征性互动
  • 2 象征性互动的发展形态[1]
  • 3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产生[2]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象征性互动

  象征性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合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性互动的发展形态

  象征性互动作为一个研究的主题,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创造出各种象征性符号,并运用这些承载着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在互动过程中交流经验,把自我带到与环境、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呈现出来。因此,象征性互动更多地发生在原始社会和非工业社会,那是一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靠风俗习惯或象征符号来维持的社会。然而,只要仔细观察现代社会,我们就能发现,在日常的社会关系、组织生活、人际交往乃至宗教信仰中,都充斥着大量与以往社会毫无二致的象征性互动行为。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北京,就上演了一场以象征性互动为特征的外交对阵。希拉里一向以人权卫士自诩,1995年9月,她曾以美国第一夫人身份,在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2008年希拉里又曾公开呼吁布什总统不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然而,在2009年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中,希拉里在人权方面并没有多说什么,中美双方价值观的斗法转移至象征性的语言交锋。在参观节能电厂时,希拉里说:中国有句古话,劝人们不要临渴掘井。温家宝总理则引用《孙子兵法》,强调双方关系还需如左右手。希拉里访问中国出发之前,重申了《台湾关系法》的重要性,与之同时,奥巴马政府决定出售12架翻新的反潜机给台湾。而胡锦涛主席则选在对台防务第一线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希拉里,其反制之意味颇为深长。国际政治组织传播中的象征性互动的含意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产生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提出,人们根据特定情境中产生的象征性意义来行动。他把象征性符号定义为强制性的标签或现象的表征。象征性互动理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强调意义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人类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过程。鉴于网络的虚拟性,符号不仅仅成为网络社会的本质,同时成为了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来说,伴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这样词语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其具有象形的意味和输人法所带的偶然发现,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人类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网络社会中频频出现的,无法用原有的语言表达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通过不断的互动,网络语言扩大了人类原有语言的意义空间,形成对同一符号的共同的理解,进而将其融人现实生活,根植于我们共同的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 胡河宁. 象征性互动:组织传播的意义生产过程.人民网,2010年6月13日
  2. 姜鹏云.解析网络议程设置中的象征性互动过程——以中国网民对韩国民族情绪的爆发为案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阅读数:288